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杉木迹地连栽与改植秃杉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杉木迹地上改植的秃杉树高年生长量比连裁杉木大148.0%~202.1%,地径年生长量连栽杉木大281.3%~343.8%,差异比较显著。由于连栽杉木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2.22%,毛管孔隙、毛管含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分别下降2.61%、6.45%和9.58%,土壤PH值增加5.79%,全N、有效P1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下降8.45%、7.26%、21.37%和12.26%,杉木采伐迹  相似文献   

2.
杉木连栽与头栽林地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杉木连栽与头栽林地13对配对样地的研究表明,连载林分直径、树高、密度和蓄积量明显下降,地位指数平均下降2.41。由于连栽,引起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2.22%,毛管孔隙、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分别下降2.61、6.45、9.15和9.57%;土壤pH值增加5.77%,全N、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下降8.16、7.25、21.41和16.26%;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呼吸强度分别下降30.21和37.94%;连载林地植被常见有檵木、映山红等旱生灌木和酢酱草、一年蓬等旱地草本。研究认为,提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减轻经营强度是改善连栽林地质量、恢复地力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特征和回心土造林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连栽与头栽土壤的研究表明,连栽引起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土壤有机质,N、P、K养分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酶活性和呼吸强度下降。经盆栽试验、连栽造林试验表明,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表土层,采用回心土造林技术,杉木生长量和保存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分析显示,杉木连栽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壤肥力减退、物理性状变差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降低。盆栽试验表明,杉木连栽0-20cm表层土,盆栽杉苗成活率只有24.4%,生长量比同层头栽土下降41.8%。经连栽与头栽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连栽林地杉木保存率比头栽下降13.2%,连栽杉木高生长明显低于头栽杉木。采用回心土造林,连栽杉木保存率提高16.8%,树高生长量提高37.9%-60.2%。研究认为,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0-20cm表土层,是导致杉木连栽成活率和生长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杉木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商品性强等优点,但由于栽培制度及造林技术不当等原因,引起连栽林地生产力逐代下降。 杉木连栽林地生产力下降的原因: 1.林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是随着栽杉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逐代下降趋势。据福建林学院报道,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养分含量平均下降10%~20%;第三代与第一代相比,养分含量下降40%~50%。 2.随着连栽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蛋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 ,杉木迹地上改植的秃杉树高年生长量比连栽杉木大14 8 0 %~ 2 0 2 1% ,地径年生长量比连栽杉木大 2 81 3%~ 343 8% ,差异比较显著。由于连栽杉木 0~ 4 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 2 2 2 % ,毛管孔隙、毛管含水量和自然含水量分别下降 2 6 1%、6 45%和 9 58% ;土壤pH值增加 5 79% ,全N、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下降 8 45%、7 2 6 %、2 1 37%和 12 2 6 % ;杉木采伐迹地营造秃杉比较适应 ,不宜连作杉木  相似文献   

7.
杉木采伐后连栽杉木是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认为杉木连栽后生长量下降,一代不如一代,连栽后生长量仅为头栽的70%,第三代就更差,其原因是杉木连栽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和土壤活性降低,致使生长量下降,因而提出杉木采伐后营造混交林。藉以恢复地力和提高产量。这些研究成绩很大,主要是从外因进行研究,仍未突破杉木采伐后连栽杉木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8.
<正> 通过对杉木连栽林地土壤腐殖质研究表明,由于连栽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形成的腐殖质的质和量有明显的差异:(1)腐殖质在剖面中含量分布:从上到下,连栽林地中,多代(三代以上)、下降最快,二代次之,一代平缓,混交林地中,以柳  相似文献   

9.
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引起林地肥力减退,土壤地力衰退程度与前茬林生长周期有关。头茬杉木林周期短(1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长势较好,头茬杉木林周期长(24a)的二耕土上连栽的杉木幼树长势极差。林地施肥后并没有促进杉木幼树恢复生长。原因在于杉木幼树根系受到土壤中有毒物质毒害,根系腐烂,不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议采取生物工程措施解决杉木连裁地力减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杉木连栽障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连栽引起了杉木林地生态环境恶化,如炼山和全垦使得养分和水土流失,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是由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及土壤酶活性的改变使得次生代谢物质如酚类大量积累,使杉木产生自毒现象.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黑龙江省住宅物业小区的调查与研究 ,结合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有关理论 ,提出当前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13种杨树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集1-69杨等10种黑杨的9年生试材,易县毛白杨等3种白杨的13年生试材,测试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分析心边材,不同树高位置,株间的变化规律,比较品种间木材性质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3种杨树全树木材心材率在14.6-34.1%,之间,生材含水率在86.2-148.5%之间,由生材干燥至含水率为12%所产生的干缩率在8.66%-11.96%这间,气干密度属低类或很低类,强度属弱类,硬度属软类或甚软类,冲击韧性中等;黑杨心材颜色深,心边材性质差异大,白杨心材颜色淡,心边材性质差异小,品种间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按其主要特点可将13个品种的木材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3.
树皮结构特征与树木耐火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云南油杉、旱冬瓜、云南松、直杆蓝桉、华山松5个滇中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的树皮结构特征,分析了树皮结构与树木耐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油杉、旱冬瓜和直杆蓝桉树木的树皮耐火性较强,华山松树皮的耐火性最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森林防火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Hartree-Fock法对脱氢枞胺构型进行几何优化确定。将计算的结构参数与参照体系的单晶衍射数据进行比较,并将计算得到的红外参数值和核磁共振氢谱分别与实测的FT-IR和H-NMR结果进行拟合,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测定值基本一致,同时得出一些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理论值。研究表明,用计算化学方法对松香类化合物进行模拟研究是可行的,也为实验室研究松香类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讨论了火烧清理采伐迹地剩余物对土壤理化性质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林业产权制度变迁进程、动因及利益关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安排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中国的林业产权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经变迁,其中既有诱致性的变迁,也有强制性的变迁。林业资源的稀缺性,是林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原始动因,经济效率的激励和利益的驱动是林权制度变迁最重要的动因,同时,外部环境的变迁,人们需求或偏好的变化,也会驱动着林权制度的变迁。林业产权制度的变迁是利益分配制度重新调整的过程,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制度变迁有着不同利益目标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以厚皮深裂、厚皮浅裂、薄皮深裂与薄皮浅裂4种类型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软木为材料,通过测定皮层厚度、密度、含水率、吸湿率、吸水率、硬度、抗压性和压缩回弹性等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对软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厚皮浅裂型软木的综合性能较优,皮层厚度为0.34 mm;密度为0.26 g/cm^3;含水率为4.91%;吸湿率为3.69%;吸水率为16.24%;硬度为63.42 HA;抗压指数(纵向为3.29 MPa,横向为2.44 MPa);24 h压缩回弹率(纵向为87.50%,横向为87.20%),更适于栓皮栎的培育及深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回顾了我国林权改革的时间历程,阐述了集体林权改革的内容,总结了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闽南格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夏峰  方柏州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146-147,154
通过对格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格木木材密度大、变形大,其气干密度为0.857 g·cm-3,基本密度为0.746 g·cm-3,体积干缩系数为0.615,顺纹抗压强度为67.59 MPa,抗弯强度为141.82 MPa,综合强度为209.41 MPa,属于高。该研究结果解决了格木营林和木材利用上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