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落叶松杂种二代的增产能力,1986年和1988年分别在杂种落叶松种子园内分家系采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育苗,并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杂种二代具显著增产能力,遗传力较高,家系内变异系数大,适应性强,遗传基因丰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落叶松杂种二代的增产能力,1996年和1998年分别在杂种落叶松种子园内分家系采7个杂交组合的种子育苗,并进行造林实验。结果表明,杂种二代具显著增产能力,遗传力较高,家系内变异系数大,适应性强,遗传基因丰富。2005年杂种落叶松材积生长量超对照20%以上,个别组合可达50%~70%。  相似文献   

3.
利用杂种一代自由授粉的种子造林,所产生的杂种二代具有明显的增产能力。7年生的落叶松高生长比对照平均增加39.6%,其保存率也普遍高于对照。杂种二代与杂种一代一样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和适应性。充分利用杂种一代,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营林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显昌  魏力 《林业科技》1999,24(2):4-5,3
对落叶松采用种间遗传交配的方式所产生的杂种第二代可获得比亲本高9.6%的优势,比初级种子园子代高11.5% ̄24.8%的增产能力,比种源良种高38.6% ̄55.1%的增产能力。采用开放式控制授粉方法,工作效率可比常规套袋隔离授粉方法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张含国 《林业科学》2006,42(1):49-54
对青山林场14年生落叶松杂种F2代2组子代测定林进行分析,探讨杂种落叶松F2代是否存在较大的分离,杂种后期生长优势能否保持.试材包括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2代的树高同F1代相比未存在较大分离,变异系数平均只增加了2.3%和5.8%,杂种优势稳定且具有较大生产潜力,营建杂种F1代种子园是我国高寒地区大量生产具有较高遗传增益杂种种子的途径之一.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家系内存在一定幅度的变异,变异系数随着树木年龄的增加而减小,14年、8年、7年和6年生树高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6%、22.1%、23.9%和24.3%.15个杂种F2代家系随着树木年龄的增长,增产幅度呈下降趋势,但仍具有较大的杂种优势.以小北湖种源作参照,14年生高生长比8年生下降了18.5%,相比于长白落叶松种子园则下降了10.3%,杂种优势下降了2.4%,但14年生杂种F2代生长优势仍然明显,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超过优良种源小北湖28.1%、43.8%和123.8%,超过长白落叶松种子园7.8%、15.7%和33.8%,杂种优势为7.1%、4.1%和12.1%.7个杂种F2代家系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较高,属于强度遗传,遗传增益都在10%以上,材积的遗传增益高达33%,所以杂种落叶松F2代仍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同功酶遗传标记测定了英国南部Underdown落叶松杂种种子园商品种子的杂种率。欧洲落叶松无性系种子杂种率为65%;日本落叶松为19%。检测了种子园中各配子间的支配状况。两亲本树种的繁殖能力及花期的差异是两树种杂种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潘本立  严言 《林业科技》1997,22(6):15-17
根据20年生的生产性试验林提供的杂种落叶松增产能力的数据,预测了采用优良杂种造林这一最简单的技术措施可以为林业企(事)业单位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同功酶传标记屯英国南部Underdown落叶松杂种种子园商品种子的杂种率。欧洲落叶松无性系种子杂种率为65%;日本落叶松为19%检测了种子园中各配子间的交配状况。两亲本树种的繁殖能力及花期的差异是两树种杂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杂种落叶松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以杂种实生种子园、杂种落叶松F1代和F2代子代测定林、杂种落叶松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以及再收集(新建种质资源圃)的形式开展。杂种落叶松种质资源的丰富,为大量生产杂种落叶松良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充分利用落叶松种间杂种优势,并把它作为落叶松遗传改良的基本策略,这在我国北方的林业工作者中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大量生产杂种种子一直是杂种落叶松推广技术中的瓶颈。本文根据长期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大量生产优良杂种种子的可靠方法,它符合低投入、高产出、易普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欧洲落叶松大痣小蜂Megastigmus pictus(Frster)为中国新记录;幼虫蛀食兴安落叶松种子。二年1代,以幼虫在种子中越冬;滞育一、二年。危害率3—9%。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多年观测得知,以日本落叶松为亲本分别与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欧洲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杂交都有杂种生长优势,且苗期、早期(10年生幼树)优势表现明显;杂种生长优势是变动的,随着林龄增长杂种优势逐渐缓慢递减;部分杂种组合在16~21年生时,其生长低于母本日本落叶松,但仍然高于父本长白、兴安、欧洲、华北落叶松。杂种优势的高低、延续时间的长短与亲本选用、组合搭配、杂种生长节律及立地环境都有关系,且一般母本作用大;准确选用亲本,杂交效果会更好;利用杂种生长优势的最好形式是建立杂交种子园,杂交种子园杂种出现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亲本雌雄花期的同步程度;选择无亲缘关系的杂种第一代优树通过嫁接建立杂种落叶松种子园是生产大量优良杂种的好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品种杂种落叶松针叶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杂交后代,共2代7个家系的杂种落叶松针叶内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代7个家系杂种落叶松针叶内的CAT、POD和SOD的活性差异极显著(P<0.01),F1代CAT、SOD的活性普遍高于F2代,POD活性低于F2代。在抗氧化酶方面,F1代杂种优势高于F2代,F1代日3×兴2、F2代日12×兴9等具有较好的潜在抗虫性;结合其他抗虫生理指标,该研究结果在选育落叶松抗虫品种过程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山西林业科技》1994,(4):32-34
经过3年试验,油松,华北落叶松,刺槐3个树种种子园喷施MG满果粉增产效果显著,种子产量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给落叶松杂种F1代进化潜力的研究提供资料,利用RAPD、SSR标记分析了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杂种F1代147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为,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1.669 1,Nei遗传多样度平均值为0.395 5,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583 1;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为,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1.689 2,Nei遗传多样度平均值为0.399 8,SSR标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0.587 0。SSR标记和RAPD标记所揭示的杂种F1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各指数值基本一致,且都表明与日本落叶松杂交后,杂种F1群体在遗传多样性上高出兴安落叶松。  相似文献   

16.
经过3年试验,油松、华北落叶松、刺槐3个树种种子园喷施MG满果粉增产效果显著。种子产量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经过29年对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母树林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长白落叶松结实量,平均增产43.98%;施肥也显著提高了长白落叶松种子品质,种子千粒质量提高30.67%、球果出种率提高38.50%、1个球果含种子数提高22.92%、种子饱满度提高22.03%、种子发芽率提高19.96%.  相似文献   

18.
欧洲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及其杂种在美国的育种策略BailianLiGaryW.Wyckoff前言1850年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栽植了欧洲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杂种落叶松。在北方气候条件下,这些外来树种是最速生的针叶树种。当栽植在北美的条件下,表现出优于本...  相似文献   

19.
母树林落叶松花蝇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阳林业局白刀山落叶松母树林系长白落叶松种子的重点产区 ,也是我国仅有的 ,面积最大的优质长白落叶松种子基地。但是 ,由于落叶松种子害虫的危害 ,从 7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一直没有采种 ,造成极大的损失。在落叶松母树林中 ,球果和种子害虫有落叶松花蝇、落叶松种子小蜂、球果卷叶蛾、球果螟等 ,其中落叶松花蝇为最主要的害虫 ,因此 ,重点对落叶松球果种子害虫优势种——落叶松花蝇 ( L asiomna laricicola Karl)进行了综合治理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 落叶松花蝇的发生规律落叶松花蝇在绥阳林区 1年发生 1代 ,以蛹在枯枝落叶层或…  相似文献   

20.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皆伐后栽植的杂种落叶松人工林幼龄林为对象,调查了树高和胸径,分析了胸径对施肥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杂种落叶松田间栽植3年后,91.67%的样地的平均树高超过130cm,年高生长量普遍超过30cm;在人工林幼龄林初期,杂种落叶松的胸径对施肥的响应特征不甚明显,但有增加的趋势;施肥3年后,施肥处理的杂种落叶松平均胸径比对照增加0.45cm,提高15.25%;在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皆伐迹地上更换造林树种时,可考虑栽植杂种落叶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