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有效测度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选择Super-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2008—2021年的农业生产效率,结合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碳排放约束条件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呈现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生产效率提升是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碳排放约束下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水平空间演变趋势显著,但11省、直辖市间农业的空间相关性不强、缺乏区域联动性;耕地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用电量是碳排放约束下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因素。【结论】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低碳发展,提出以下4条建议:1)加强区域有效合作,制定区域整体农业降碳减排发展规划;2)依托双轮驱动减少碳排放约束的同时,重视提升技术效率来改善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对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的地位进行定量分析,采用DEA(数据包络法)对农业信息化在吉林省农业生产中的效率进行测度。基于DEA的农业信息化数据,通过DMU(决策单元)对农业信息化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出吉林省10个县(市、区)在农业信息化的使用中,对农业产出结果所产生的不同差异,并提出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合理建设和使用,促进吉林省农业产业产出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108个县域单元为对象,从粮食生产视角入手构建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对2000—2014年河南省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并借助ESDA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相对最低但提升幅度较大,纯技术效率总体较低且上升缓慢,规模效率较高并趋于稳定,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要大于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2)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全局自相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相关性愈加显著。(3)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整体上呈现南部优于北部、东部低于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梯度分布格局;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豫北、豫南、信阳等地并有向周边扩散的趋势,冷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地区且呈连续分布态势。结合效率测度值及空间分析结果,提出针对各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粮食增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樊斌奇  朱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64-3865,3867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1990~200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兵团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均值为0.899,技术效率均值为0.991,规模效率均值为0.907,其中规模无效为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兵团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农场未来的科学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滔  李敏 《西南大学学报》2023,(11):141-154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它在区域间存在时间及空间差异.基于状态水平和效率表现两维视角对我国省域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并分析其演化路径.以我国26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测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态;运用DEA模型、超效率SBM-DEA和Malmquist指数测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效率,并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效率的变动趋势及驱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6.
研究农业生产效率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促进贵州农业发展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0—2020年贵州省9个市(州)面板数据,借助DEA-Malaquist和Tobit模型,分析贵州省农业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2010—2020年贵州省农业生产效率均值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略有下降趋势;2010—2020年全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中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大体上相一致,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农业机械化以及受教育水平与贵州省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产业结构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最大。进一步提升贵州省农业生产效率,须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适当增加财政支农金额,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网络结构状况,因地制宜发展各地区的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的1430个农户水稻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对比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农户不同年龄段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普遍,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受体力及人力资本限制,老龄劳动力的技术效率高于年轻农户;增加当前结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不能有效带来水稻种植产出增加。对比看来,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劳动力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下游地区中年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稳定,部分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老龄农户当前流入土地比率大于年轻农户,但未来土地流转倾向低于年轻农户;文化程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人次、专业协会、农资经营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是否为村干部、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兼业情况、基层信息服务站及地方政府等变量则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应客观认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业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稻农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基于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熵权法和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算2015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划分等级。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不协调,大部分地区均处于轻度失调或濒临失调,只有北京、上海和江苏等处于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  相似文献   

9.
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判断、比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技术效率,采用DEA与超效率DEA方法,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个蔬菜品种(或种植模式)超效率得分、规模效益、投入冗余等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很大差异;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不同蔬菜品种(或种植模式)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存在差异;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蔬菜生产超效率得分排名与蔬菜播种面积排名大相径庭;279个DMU中,71.68%的DMU呈规模报酬递增,13.26%的DMU呈规模报酬递减,15.05%的DMU规模报酬不变;目前我国蔬菜生产要素投入及配置不合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袁桂红 《安徽农业科学》2023,(7):221-225+234
根据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普惠金融和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BCC模型对该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之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未达到整体有效,且表现出曲折发展的趋势。各省(市)中,上海市、浙江省各年均达到了完全有效,安徽省、江苏省效率均值要明显低于其余省(市)。(2)普惠金融总指数对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覆盖广度指数对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使用深度指数对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规模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要素市场扭曲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内在机制,然后利用2002—2012年中国农业生产的省级宏观数据,测算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要素市场和农业资本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并采用反事实检验的方法,探讨要素市场扭曲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损失缺口。研究表明:(1)我国农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均呈现扭曲态势,且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要高于资本要素市场;(2)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别呈显著的负向和正向影响;(3)反事实检验的结果显示,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的技术效率损失缺口为0.031,且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的效率损失缺口高于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首先采用SE-DEA(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1997-2005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按4大经济主体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统计期内,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处于无效率状态,并且农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进一步以测算的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效率为基础,动态分析了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旅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同时也是影响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有效测度了我国农旅融合水平,利用2010—2017年1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旅融合整体水平偏低,目前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农旅融合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经济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粮食非主产区农旅融合通过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和促进劳动力"回流"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率,而粮食主产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劳动力和耕地资源的"挤出效应"明显。山区农旅融合对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比平原地区更加显著。因此,提出加大贫困山区休闲农业开发力度,优化粮食非主产区农业固定资产配置,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生产投入要素技术效率进行宏观分析,并对粮食主产区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特征和认知进行微观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省份各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差异较大,大多数省份均技术效率无效,粮食产量较大的省份,技术效率一般较小,单位耕地的要素调整量也较大。受访农民年龄偏高,受教育水平较低,许多农户对正确使用农业生产要素缺乏了解。基于研究结果,为提高粮食生产投入要素转化效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明聪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3):262-264,268
运用DEA-BCC模型对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再用Tobit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均值均小于1,未达到整体有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支持度、交通便利性和农村水利发展水平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对规模效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本文从省际层面出发,首先基于2001~2013年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业静态效率情况,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效率存在较大的省际差异,农业产出、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无效率是我国多数省份农业低效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契机,通过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的构建动态测度了我国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通过对指数的横向分解发现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而纵向分解后的结果显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于产出效率增加、劳动力素质提升以及土地生产效率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城镇化对不同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2003~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采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方面分析环境压力下城镇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生产均存在技术无效率的现象.人口城镇化对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对主销区技术效率存在反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只对主销区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工业"三废"的排放对我国粮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升.[建议]发挥区域功能优势,推进专业化生产;推动城镇化进程,发挥其带动作用;加大工业"三废"处理力度,促进农业资源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农业现代化发展仍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各地区农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仍然突出,协调农业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率是黑龙江各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分析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助主成分分析法与DEA-Malmquist法,测度黑龙江省13市2006~2016年的农业发展水平及生产效率,并对二者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相对农业生产效率较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不均分布使得省内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与生产效率的协调度差距逐渐加大。提出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为:在生产效率高效的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并根据各地区资源分布特征,发挥好各地区农业发展特点与优势,补全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不同稻作制度下水稻生产碳排放效率的演化趋势与异同,利用碳排放核算和DEA-SBM模型的方法,对2002—2014年我国水稻主产省份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传统的DEA-CCR模型存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高估问题;2)在研究期间内,尽管我国大部分种植水稻的省和直辖市未达到帕累托有效,但其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3)进一步地,将水稻划分为早、中、晚三季水稻并分别计算其碳排放效率值。结果显示,种植单季稻(中稻)的碳排放效率明显要高于种植双季稻(早稻和晚稻),这也表明稻作制度影响水稻生产的碳排放效率。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改善水稻生产碳排放效率的策略建议,从而为实现农业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市、区)2004—2013年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均值为0.954,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比较合理,尤其在农业资源要素的使用上;从农业生产效率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来看,19个DEA有效的省(市、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最优,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投入各要素得到了较好的配置。在研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状态,增长了10.5%,其主要贡献源于技术进步效率的迅猛提升;技术效率增长缓慢,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速度。基于农业生产效率及Malmquist指数分类测算结果可知,我国31个省(市、区)可分为强有效增长型、高有效增长型、弱有效增长型、低有效增长型4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提出不同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