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鈕玉伟  杨志刚  罗兵  孙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33-12835,12853
[目的]采用SSR标记构建太湖稻区16个常规粳稻品种和16个杂交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以筛选出的12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且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引物作为核心引物,构建太湖稻区32个主要栽植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以NTSYS-PCV2.10软件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12对SSR引物在32份材料中共扩增出了4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4.7个,变幅2~6个;12对引物的多态性频率(FP)平均值为0.627,变幅0.266~0.833;以遗传相似系数0.74为阚值可将供试32个水稻品种分成4类.[结论]太湖稻区32个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相对狭窄.  相似文献   

2.
构建DNA指纹图谱对新品种登记注册、种子质量鉴定、品种权益保护、遗传资源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12对水稻SSR引物,构建江西省2009年度区域试验品种的DNA指纹图谱。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水稻品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相对狭窄。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业科学》2020,(4):96-99
[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藕莲品种(系)鉴定的DNA指纹图谱,为藕莲品种鉴定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SSR标记对9个莲藕新品种(系)进行鉴定,统计条带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核心引物,建立DNA指纹图谱。[结果]从45对引物中筛选到9对多态性引物,对9个品种(系)扩增得到条带,共扩增出52条带,其中差异条带32条,多态性比率为61.54%,扩增片段大小为100~400 bp。选出4对SSR核心引物构建9个藕莲品种(系)的DNA指纹图谱。[结论]藕莲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4对引物组合所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用于藕莲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4.
水稻优异资源分子身份证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发掘与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是水稻品种改良及种质创新的基础.利用中国农业部水稻品种鉴定DNA指纹方法中推荐的24对SSR引物,对27个优异水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分类结果与品种亲缘关系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各种质资源材料的指纹图谱,建立相应的分子身份证并探索新的建立方法,以方便区分各个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SSR引物多态性分析,构建了宜昌地区49份杂交籼稻品种的DNA指纹图谱。35对SSR引物共检测到61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最少的为2个,最多的为6个,平均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2.5个位点。利用10对核心引物,构建了不同杂交籼稻品种DNA指纹图谱,为宜昌地区水稻品种保护和种子鉴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农业行业标准(NY/T1433-2007)推荐的12对引物,采用简单重复系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和毛细管电泳方法,对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的12个主栽粳稻品种进行检测,构建DNA指纹图谱和品种的分子身份证。12对引物在12份品种中共检测到30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2.5个。根据引物在水稻品种中的扩增和毛细管电泳测定的结果,采用0/1矩阵构建由30位数字组成的DNA指纹图谱。分子身份证包括品种本身信息及SSR指纹信息,通过软件生成水稻品种身份证条形码和二维码,为水稻品种的鉴定及溯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5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及其亲本的DNA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从8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7对在鲜食玉米中表现多态性丰富、带型清晰明显且稳定的引物,分析了鲜食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各品种的特征DNA指纹图谱及数字指纹,可以有效用于种子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花主栽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及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采用SSR标记构建2008年中国3大棉区8个棉花主产省份32份棉花主栽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从214对候选引物中筛选出36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且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引物作为核心引物,构建棉花主栽品种DNA指纹图谱.[结果]36对SSR引物在32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42种多态性基因型,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供试葡萄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其指纹图谱,为葡萄分类、种质鉴定和制干葡萄定向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SR标记对新疆44个相对适宜制干葡萄(VitisL)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结果]以52对SSR引物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8对多态性高、谱带清晰的引物.共扩增出190条带,均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100;.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变幅为0.686 8~0.964 0,平均为0.908 4.UPGMA聚类分析表明,44份葡萄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63~0.92,在遗传相似系数0.654处,可将44份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Vmc9a2.1、UDV-017、UDV-033和UDV-041等4条引物构建了品种DNA指纹图谱,可区分44个供试材料.[结论]SSR标记方法可分析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利用筛选出的4种引物可构建其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0.
粳稻种质资源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新疆粳稻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了解新疆粳稻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性。【方法】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70对SSR引物,以新疆粳稻育成品种及引进资源为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SSR指纹图谱。【结果】有63对引物具有多态性片段,共检测到388个有效等位基因,平对每对引物6.1587个等位基因;引物平均多态性频率为0.2371。89个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2~0.88,相似性较高,以0.73为标准,可分为5大群。【结论】新疆粳稻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相似性较高、多样性不够丰富,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加强新的基因资源鉴定利用及育种材料创制。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40份大田推广品种及其亲本和100份省水稻区域试验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陕西省40份大田推广品种及其亲本共检测到16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9~0.97,平均为0.64。聚类分析表明,40份大田推广品种及其亲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5~0.97。100份陕西省水稻区域试验材料中,72个晚熟水稻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3~0.91,平均为0.67。28个中早熟水稻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0.87。  相似文献   

12.
利用SSR标记对24份太湖地区杂交粳稻品种初步建立了DNA指纹图谱和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4对引物在研究材料中共检测到10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性片段为4.38个.筛选出5对核心引物(RM336、RM72、RM1195、RM19和RM267)建立了24份材料的DNA指纹图谱.24份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9~0.99,相似系数比较大,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基础多样性相对狭窄.在遗传相似系数0.71水平处可以将24份材料分为3个类群.  相似文献   

13.
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为正确评估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标记组合(每条染色体2个),分析63个主栽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亲本(2002年推广面积达6.67×104 ha(100万亩))的遗传变异。【结果】共检测到13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5.6个;多态性频率(frequency of polymorphisms, FP)变动范围为0.486~0.840,平均0.682。水稻恢复系比保持系/不育系遗传差异大;与常规籼稻品种相比,常规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中国籼稻品种主要来自华南稻区和长江流域稻区,粳稻品种则分布于北方稻区和太湖流域(江苏和浙江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结论】作者认为,应用微卫星标记所作的中国水稻品种聚类分析与传统系谱分析趋势一致,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14.
水稻滇一型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显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水稻滇一型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以专门设计用于差异显示的90对PCR引物组合,分析滇一型10对不同品系的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这90个引物组合均有扩增产物,扩增的cDNA片段在100~2000bp之间;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cDNA扩增带型相似。在这90个引物组合中仅有15对引物组合在单对的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显示多态性,而且大多数的多态性引物组合仅扩增出一条差异带。在所找到的差异中,一般总是保持系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很弱的带。该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mRNA差异很少。所幸的是,在这些引物组合中,只有T8×P1引物组合(5′-ATGCTGAGTGATATCTTTTTTTTTG×5′-ATTAACCCTCACTAAATGCTGGGGA-3′)在10对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扩增出一个共同的差异cDNA片断:保持系在750~1000bp之间有一条带,而不育系没有对应的带或是一条表达很弱的带,这很可能就是保持系和不育系的育性基因表达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41份大白菜核心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AFLP标记方法检测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12对引物组合多态性条带在4~26之间,平均多态率为45.75%。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在0.127~0.732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01。对4种生态类型的大白菜自交系进行组内多态性分析发现,平头型大白菜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直筒型、卵圆型次之,短筒型遗传多样性最为狭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低的自展值下被分为2个类群,但2个类群的划分不能完全反映大白菜的生态类型和形态特征。特殊配合力强、杂交优势明显的自交系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分别聚类在不同的类群中。研究结果明确了山西现有大白菜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对于有效发掘和利用山西省大白菜种质资源、杂种优势预测、亲本选配、育种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筛选的20对SSR引物对两系杂交稻的2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进行PCR扩增,获得2对能鉴别籼粳类型的特异引物RM125和RM322.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32个材料被分为籼粳两大类群.在籼稻群内,不育系培矮64S单独成为一个分支,7个安农S衍生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余红1号聚为一个亚类群,5个籼稻恢复系有3个聚类在一起,另外2个分散在不育系中间;在粳稻群内,不育系HN5S单独成为一个分支,3个粳稻恢复系聚为一类,与粳稻不育系区分开.比较5个籼型恢复系与培矮64S之间的遗传距离,"9311"与培矮64S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说明两优培九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与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大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东乡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SSLP标记对东乡野生稻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 14对SSLP标记引物中 ,12对引物扩增的产物呈现多态 ,多态性探针百分率为 85 .71% ,共扩增出 70条多态性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带 5 .83条 ,表明东乡野生稻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东乡野生稻 9个居群内及居群间存在一些差异较大的材料 ,同时也存在一些相同或遗传距离很小的材料 ;居群内平均遗传距离为 0 .2 3~ 0 .4 7,居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 .4 0~ 0 .5 5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略大于居群内的遗传距离 ,为此 ,必须对东乡野生稻现有居群进行严格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以早籼稻浙106与近缘系浙205、浙206和浙207共4个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农艺性状为观测指标的形态标记鉴定技术和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对4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基因组DNA进行性状考查。结果表明:4个材料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外观形态标记,但只运用农艺性状的观察很难来鉴定浙106与近缘系,选用的32对引物中有13对引物在品种(系)间表现明显的多态性特征,SSR标记结合形态标记用于近缘系间的品种鉴别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选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249对SSR引物,对9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进行DNA扩增,筛选到具有3条以上特异扩增条带的SSR引物39对,其中能揭示籼粳多态性的引物有6对。用筛选到的引物在9个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扩增结果,初步分析了SSR标记的多态性及用于水稻指纹分析、籼粳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水稻基因组文库日本晴的基因组VDAC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6种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稻(BB、CC、BBCC及CCDD)和2种栽培稻(AA)的基因组DNA的VDAC基因片段.所有分别代表8个VDAC基因的8对引物中,除引物VDAC3外,其它7对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条带,其中一些片段是所有试验材料共有的,而另一些则具有明显的基因组或种的特异性.AA、BB、CC基因组均具有VDAC1、VDAC4、VDAC7和VDAC8引物的扩增位点,而DD基因组则不能确定.VDAC6的引物位点是AA基因组所特有.VDAC2引物的扩增位点存在于基因组AA、BB、DD,而CC基因组中则无此位点.而VDAC5则可区分同为CCDD的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栽培稻种与野生稻种基因组相比能扩增出更多的VDAC基因片段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稻属中VDAC基因的起源及进化关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