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应选择下阴坡、半阴坡的中下腹下缓坡、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段,实行顶浆造林。栽植密度:郁闭度在0.4-0.6时,2000-3300株/hm^2,郁闭度0.3以下时,3300-4400株/hm^2;0.6以上为1500株/hm^2左右。幼林抚育要进行5a,造林10a进行透光抚育伐,20a左右伐除上层阔叶树时,保留具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从而形成高稳产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2.
大青杨无性系育苗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大青杨优良无性系苗木繁育及栽培技术。苗木培育以扦插育苗为主,育苗地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排水良好,具有灌溉条件,土壤比较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种条采集应在晚秋至早春苗木休眠期内进行,最好采用一年生平茬苗干,选无病虫害、生长健壮、水份充足、冬芽饱满的枝条做种条,插穗的长度12~15 cm为宜。扦插时间一般当天最高气温大于16℃时即可进行。可采取高床或垄式扦插,扦插时最好覆膜。造林时采用"根苗"造林。幼林抚育根据造林《规程》采取3、2、2、1次抚育。造林后结合头2次幼林抚育及时定干,每株保留1个健壮的萌条,否则影响生长。  相似文献   

3.
大叶相思为速生树种,采用种子和扦插育苗均可。种子要温水浸泡后催芽,以容器育苗为好,60天即可上山造林;插穗用100ppm 吲哚丁酸浸泡24小时后扦插,生根率82%。造林地要疏松,挖穴栽植,成活率达95%左右。造林后注意抚育和防治白粉病。  相似文献   

4.
在乾安县干旱立地适宜造林的品种杨为白林1号、白林2号、黄快杨、小黑杨系列品种,苗木规格为二根二干或三根二干,适宜采用深沟栽植。水分是杨树大苗成活关键外在因素,运输时要浇水并覆盖保湿,栽前浇一遍水,栽后浇两遍水;及时抚育,确保成活成林。  相似文献   

5.
以青年林场不同造林方式的小黑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割的方法获取插条、母根和萌蘖造林的林分生物量实测数据,利用SPSS18.0拟合3种造林方式的小黑杨生物量模型,其结果表明插条和母根造林的小黑杨选取以D1.3自变量的Logistic方程,萌蘖方式造林的小黑杨选取以D1.3为自变量的幂函数进行生物量估算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保水剂不同施用量的盆栽梯度试验与不同拌种比例的直播造林试验的结果表明: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植苗造林维持苗木成活生长时间逐渐延长,其中维持新植苗木持续成活生长15天左右的施用量分别为:小黑杨(2根1干)10~12 g,丁香(2年实生苗)8~10 g,樟子松(2年实生苗)6~8 g;直播拌种造林则随着加拌保水剂比例增大,胡枝子出苗量逐渐提高,1∶10、1∶15及1∶20比例与对照差异显著,当年苗高同时逐渐提高,1∶10比例与对照差异显著。通过与人工浇水比较,在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前提下,植苗造林施用保水剂可分别节约造林抚育成本:小黑杨1142.5元/hm2、丁香1110元/hm2、樟子松1353.34元/hm2。  相似文献   

7.
在造林地适宜的前提下,选择优质壮苗造林,并增加对幼林的抚育年限和次数是提高红松人工幼林的保存率和生长量的关键措施,但要注意抚育的方法和质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选择黑土层深厚的地段造林,并将穴状覆盖塑料薄膜列入抚育措施之中。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镇绿化中的行道树、庭园树及厂区绿化树,苍翠挺拨,别具特色。特别在冬季,它为银装素裹的城镇增添绿色,给人们以生机和活力。为增强街区绿化效果,樟子松的栽植和抚育管理有别常规造林。 1 苗龄:宜选用成年大苗,同时要严把苗木检疫关。 2 移栽:提倡在秋冬季进行。移栽时一定要带土坨,土坨应平于或略高于地面,以避免积水死苗。要做好防风加固和化冻后及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青山白石头沟天然白桦次生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林分林木生长及更新情况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大青山白石头沟白桦次生林林分的成熟期应定在50年左右;抚育采伐应以两次为宜,第一次间伐应在树龄20~25年间,第二次间伐应在树龄30~40年间进行;间伐间隔期以10年左右为宜;间伐强度应根据水源涵养林的要求,保留郁闭度0.7以上。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天麻和木材生产以及薪炭消耗,已使安隶和汉中两地区的栎林资源面临危机,当务之急是严格禁止超量采伐。为保护和发展当地栎林资源,林业部门应对以栎类为原料的多种经营项目做统筹安排,要利用荒山、荒地大力造林,并对现有次生林进行抚育改造。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状况,以张家口坝上张北、沽源的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割的方法获取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利用SPSS18.0拟合3种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生物量模型,其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大于0.96,D1.3和D1.32H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生物量。(2)分别建立了插条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断根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幂函数模型和埋桩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香椿林分进行调查,井进行不同抚育方式、施肥和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实行椿油(菜)间种是香椿幼林抚育的最佳方式;合理施肥显著促进林木生长,并以单施尿素4.5km/100m2或过磷酸钙7.5kg/100m2,15kg/100m2和22.5kg/100m2.以及混施尿素3kg/100m2加过磷酸钙15kg/100m2增多效果更为显著;若以培育香椿中小径级用材为目标,造林密度以1667~2615株/hm2为宜.并根据这些结果,提出了香椿优化栽培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13.
七里峪林场1982年在树林背进行了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抚育试验。我们1994年进行了复查和分析。经抚育后复查分析,抚育效果明显,生长量提高4.5%~10.4%,生长率提高35.5%,出材率提高2.7~4.5个百分点。从试验结果分析,华北落叶松天然林要及时抚育,强度以中度为宜,间隔期以5~10a或10a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及抚育技术为分析对象,论述了造林前的林地清理和整地方法,常用的造林和抚育技术,阐述了不同的造林目的要采取不同的造林密度和营造不同树种混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经试验表明:1.湿地松、窿缘桉的幼林抚育对其生长,尤其是对抚育当年的生长有显著作用、抚育后生长加快。但抚育后第二年的生长明显减慢了,因此,造林后头几年,最好每年均进行抚育;2.多施扩大穴与少施扩小穴其生长差异明显,1988年、1989年平均年抽高,湿地松前者是后者的135.7%和136.5%,窿缘桉前者是后者的137.5%和116.7%。因此,幼林抚育以尽可能高的措施为宜。本文还以具体的数字分析了抚育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湿地松人工林造林整地与抚育方式效应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年生湿地松人工林造林整地与抚育试验观测结果表明:整地规格对湿地松幼林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抚育方式对湿地松幼林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以穴状和带状抚育幼林成活率最高,为92.15%,而对照仅为82.17%。整地规格、抚育方式及二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湿地松胸径、树高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整地、抚育方式湿地松生长量分析,结合经济评价,丘岗地湿地松造林以中穴整地、穴状和带状抚育为宜。幼林抚育能明显提高林地肥力,并且抚育强度越大,林地肥力恢复与提高越快;抚育能减少林地被种类、多度及盖度。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造林方式小黑杨径阶分布状况,以张北、沽源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实测法测量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胸径,利用ForStat软件中的统计分布假设检验中的正态分布的χ2检验方法分析3种造林方法小黑杨林的胸径结构。结果表明:(1)小黑杨林分生长趋势为断根小黑杨好于埋桩小黑杨,且好于插条小黑杨。(2)断根小黑杨集中分布在均值附近,插条小黑杨与埋条小黑杨分布较离散。(3)埋桩小黑杨径阶分布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其次为断根的径阶分布,再次为插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杨树深栽造林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深栽造林的试验研究结果以及宁夏、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在推广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杨树深栽造林中造林地选择,整地、树种选择、苗木质量和标准、造林季节和抚育管理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影响小黑杨胸径生长的关键因子是密度和坡度。营造小黑杨人工林 ,应实行大行距、小株距 ,每公顷造林初植密度为 2 0 0 0~ 2 5 0 0株 ;并阐明了在 8度~ 2 0度阴坡、半阴坡营造小黑杨人工林或实行小黑杨与云杉、红松混交 ,可防止树干冻裂而引起“破肚子”的严重生理性灾害 ,更有利于小黑杨生长、成林、成材。  相似文献   

20.
小陇山林区是我国主要的次生林分布区.次生林是小陇山森林资源的主体,可持续经营直接关系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小陇山次生林从经营角度划分为针阔混交林和栎类阔叶混交林两大类,针阔混交林占75%、栎类阔叶混交林占25%;次生林经营需要从技术与管理层面上建立森林经营管理技术操作系统和森林经营管理支撑系统,采用可抚育(问伐、择伐)、改造、造林、采伐、封育、封禁等综合经营技术措施,抚育经营的技术要点包括林分调查,抚育时间、方式、强度、目标树确定,以及抚育采伐技术等,最根本的技术是实现由次生林经营向次生林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