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实测资料,通过对水稻控制灌溉、旱作覆膜和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在耗水总量、灌水总量、灌溉次数、降雨利用率等不同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论证,研究其在江淮丘陵地区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多年对淠史杭灌区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浅湿间歇"灌溉、雨季田间蓄雨深度与产量关系的试验,得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适宜的间歇时间、灌溉定额和蓄雨深度;在此研究基础上,并结合淠史杭灌区水资源分布特点,总结出上游地区"浅湿间歇"和下游地区"两保深蓄"的节水灌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一、浅、湿、干间歇灌溉的好处 (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是指每消耗1m3灌溉水所生产的稻谷重量。据灌区试验结果,浅湿干间歇灌溉使灌溉水的生产效益同淹灌的0. gkg提高到1.3kg,节约用水19.2%~22%,可增产6.7%,效益提高4.2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分析“浅晒深湿”节水增效果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观测水稻生长期间的主要气象因素,并同多年的平均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观测2013年水稻生长期间本田期的需水量、降雨量、灌水量,结果表明:2013年水稻本田生长期需水量为618.2 mm,折合为6 185 m3/hm2,灌水量为302.4mm,折合为3 030 m3/hm2,降雨量为398 mm,降雨利用量为249.1 mm,降雨利用率62.6%,从而为淠史杭灌区的水资源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5年对淠史杭灌区中稻在浅湿间歇Ⅰ、浅湿间歇Ⅱ、群习灌、不灌水4种不同灌溉制度条件下的需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不充足的年份,淠史杭灌区中稻种植宜选择浅湿间歇Ⅰ作为本灌区的灌溉制度;在降雨充足,本田生育期不灌水,中稻生长不受水分胁迫影响,即不灌水不影响中稻产量的条件下,宜选择不灌水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7.
依据2年的水稻水分生产函数专项试验和淠史杭灌区试验总站历年试验统计资料,结合面上调查和室内理论分析计算,建立了适合淠史杭灌区水稻的"作物-水模型",确定了模型的结构形式和参数取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稻优化灌溉制度数学模型,并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出不同水文年型以产量为目标的优化灌溉制度,为淠史杭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浅湿灌溉的特点水稻浅湿灌溉采用间歇灌溉的灌水方法,其特征是浅灌与湿润相结合,适时晒田,构成浅湿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的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水是农业命脉,而目前中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水稻节水灌溉研究均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笔者总结了目前对节水灌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的增产机理和效益。认识并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淡水资源不足情况下,研究利用高矿化水灌溉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在水稻返青期和分蘖期采用人工盐渍化田间小区技术,观察了利用咸水灌溉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五种不同盐分浓度处理的相对产量分别为92.5%、86.3%、77.7%、67.6%和47.9%。试验表明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其抗盐力不同;咸水延续时间的长短对水稻危害程度不同;盐害是灌溉水含盐和田格水盐分浓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根据试验和生产调查,提出灌溉水质评价指标,这在滨海地区回归水利用和引潮灌溉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代晓华  韦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41-22243
[目的]针对宁夏引黄灌区灌溉水资源日益缺乏与作物需水矛盾的问题,研究玉米节水灌溉最佳灌水定额与最佳肥料种类配比。[方法]采用畦种膜上灌溉,肥料用常规肥、玉米配方肥和玉米专用肥,灌溉定额为600、750、900m^3/hm^2,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配方肥条件下,玉米株高、叶面积、干物质和产量均高于施用专用肥和常规肥,且差异显著;灌水量为900m^3/hm^2时玉米的生物性状及产量均高于600、750m^3/hm^2灌水量处理,但灌水定额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玉米畦种膜上节水灌溉最佳肥水组合为玉米配方肥+600m^/hm^3灌水量,该结果可为宁夏灌区玉米节水生产提供合理灌溉与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制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同一水稻品种在两种灌溉用水、两种灌溉时间、四种灌溉方式的栽培措施下对产量的影响,研究不同灌溉制度下水稻产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生产上应该提倡的灌溉方式是浅、晒、深、湿;利用地表水灌溉比利用地下水灌溉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探讨协同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的灌溉技术。【方法】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自移栽至成熟设置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水势达到-15 kPa再灌水)处理,以农民习惯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提高了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中吲哚-3-乙酸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较农民习惯灌溉增加了6.16%—11.6%。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还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清蛋白、谷蛋白以及稻米淀粉黏滞谱(RVA)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醇溶蛋白含量和消减值。两品种结果趋势一致。【结论】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并改善稻米品质,根系和冠层性能的改善是上述两种灌溉方式增加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37-8938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低、中、高氮3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株高、穗长、产量明显增加,均以高氮处理最高,但千粒重、有效穗数以中氮处理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净收入2678.3元/hm^2,产投比3.6:1,其次是K,最低是P。[结论]高氮处理水稻产量最高,N、P、K肥料投入以施N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6.
渠系水利用系数在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参数,其数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灌区设计方案的调整。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实测法、经验公式法、实际供水-用水资料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其中综合分析方法应是最可行的。笔者针对新疆地区情况,在经验公式法中导入了管理因子作为校正系数,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更趋于接近当地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土壤压实节水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在沿江地区进行了水稻土壤压实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渗透沙壤土地区,实施压实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24.1%,增产10.1%;实施该技术,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采用压实节水的耕作层土壤,其脲酶活性在水稻拔节期均高于对照;在水稻抽穗期,根系氧化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土壤供水能力和作物生长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春小麦总耗水量明显增加,土壤储水消耗量相应减少,覆膜土壤储水高于露地栽培,同时,植株性状发育优于露地,产量也得到提高,增幅在8.3%~18.3%,不同灌溉制度对春小麦产量结构与产量有显著影响,灌1次水以孕穗期,灌2次水以拔节期和扬花期,灌3次水以拔节期,孕穗期和扬花期灌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旱稻(旱香1号)和水稻(粮香3号)的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为新疆旱稻种植的适宜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覆膜滴灌栽培模式,以旱稻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水稻为对照,设置5个灌水量,分别为 375 mm(W1)、525 mm(W2)、675 mm(W3)、900 mm(W4)、1 125 mm(W5),研究滴灌覆膜下不同灌溉量对旱稻和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不同灌水处理下,旱稻和水稻随灌水量减少生育期延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WUE等呈下降趋势。675 mm(W3)处理下旱稻产量及WUE显著提高,分别为4 506 kg/hm2、0.67;1 125 mm(W5)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为7 485 kg/hm2,WUE为0.67。当灌水量大于675 mm后增加灌溉量旱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旱稻在 675 mm(W3)灌溉量时比水稻产量高60.45%、水分利用效率高61.19%。旱稻各灌溉下产量平均值比水稻高11.24%、水分利用效率高10%、节水22.2%。【结论】 新疆干旱区种植旱稻受水分限制小,在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新疆旱稻种植的最优灌水量为675 mm。  相似文献   

20.
节水灌溉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了节水灌溉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产量性状、抗倒伏性及稻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变化,明确了研究推广节水灌溉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