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秋覆膜条件下旱地马铃薯补灌时期与适宜补灌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的水分亏缺补偿效应,2009年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布点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补灌相同水量,以块茎形成期补灌的增产效果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块茎增长期;在同一生育时期补灌不同水量,以9 kg/株补灌量的鲜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8 kg/株补灌量。由此说明,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最佳补灌时期为块茎形成期,适宜补灌量为8~9 kg/株。  相似文献   

2.
对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补灌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条件下春小麦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叶功能或(灌浆持续期),而且随补灌量的增大,这种效果更加明显;等量水分分次补灌在试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籽粒体积、灌浆持续则以及产量和产量性状均高于同量水一次性补灌。研究表明,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孕穗期,90mm水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次施用具有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补灌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条件下春小麦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叶功能期(灌浆持续期),而且随补灌量的增大,这种效果更加明显;等量水分分次补灌在试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籽粒体积、灌浆持续期以及产量和产量性状均高于同量水一次性补灌。研究表明,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孕穗期,90mm水在拔节期  相似文献   

4.
由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尤其在玉米需水临界期大喇叭口期常常出现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为了探讨干旱、半干旱区适宜玉米补灌时期和最佳补灌量,最大限度的提高玉米产量,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集雨补灌推广科学依据,特设此试验,通过试验表明,玉米适宜补灌时期为大喇叭口期,最佳补水量为每公顷补水300m~3,为在旱作农业区推广玉米有限集雨补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合理的注水补灌次数,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根部集中注水补灌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富水年份,不同注水次数处理均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效益,以抽雄期、扬花期各注灌1次效果最好,平均产量可达11 477.27 kg/hm~2,可较不注水对照增产16.8%。说明集雨补灌可成为应对玉米生长关键期旱灾、减少风险、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获得较高和平稳收益的重要策略,但平水、欠水年份水肥合理注灌时期及注灌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对该区玉米的有限补灌制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不同的补灌定额和补灌次数条件下对玉米的产量效应和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补灌定额与产量之间差异显著水平,耗水量与产量之间差异显著。开花期为作物需水最敏感的时期。并且补灌效果最好的是在开花期1次补灌,其次是灌浆期和拔节期2次补灌。并且以高产和节水以及水分高效利用为目地,确定出试验年降水量条件下的补灌制度为:补灌时间为开花期补灌,补灌定额为67.5 mm。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节水补灌时期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渭北黄土台塬区设置冬小麦不同补灌时期、不同灌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台塬区中等肥力田块,小麦冬、春适量补灌总量32m~3·667 m~(-2)能有效促进冬春根、叶、蘖生长,增强植株长势,延长生育期2~3 d,小麦667 m~2产量392. 6 kg,收益909. 4元。还能提高土壤0~80 cm含水量和0~200 cm平均含水量,促进地上、地下部分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限量补灌对全膜垄播旱作马铃薯田的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业雨水高效利用、进一步实现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限量补灌对全膜垄播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IWUE)、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在全膜垄播条件下,对马铃薯有效的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限量补灌可提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大中薯率,降低小薯率;补灌量为35 mm时,产量显著提高,增产率达60.5%,且WUE和IWUE最高;超过35 mm后,随补灌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不显著且WUE降低.【结论】补灌量为35 mm即苗期补灌15 mm,薯块膨大期补灌20 mm为半干旱区全膜垄播马铃薯最佳限量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9.
旱地玉米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玉米覆膜保墒集雨补灌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覆膜栽培条件下补灌量不同表现差异较大,集水补灌效应最明显的最佳补灌量为362.8 m3/hm2,产量可达5938.4kg/hm2,对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有效,能达到充分挖掘旱作区增产潜力的目的,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抵御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频发的旱灾,解决干旱迫使花生严重减产的问题。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条件下,对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春播花生膜下滴灌补灌灌溉制度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补灌定额和补灌次数对花生田间水分、耗水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层土壤含水量和花生耗水量受补灌量的影响差异较为显著。其中10cm深土壤含水量在10%~25%之间较大幅度变化,而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维持在19%~20%,变化幅度较小。补灌量较少的耗水量较小,即CK处理最小,为247.35mm;补灌量和补灌次数适当的增加对花生增产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处理T3I3表现最为显著,较CK处理增产40.5%,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28kg·m-3)。因此在降雨300mm的枯水年,最佳的补灌时期和补灌量为(参考T3I3处理):播前补灌4.5mm,苗期补灌2次,每次4.5mm,花针期补灌2次,每次9.75mm,结荚期补灌1次,灌水量为12.0mm。即说明制定适宜的补灌灌溉制度对花生增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拔节期补灌对豫中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豫中补灌区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补灌效应,以洛旱6号和豫农20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拔节期灌水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2个冬小麦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变慢,叶片衰老延缓。拔节期补灌可延长冬小麦灌浆时间,洛旱6号在少量补灌下有较长的灌浆时间,豫农202在常量补灌下有较长的灌浆时间。补灌处理对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和产量性状影响不同。洛旱6号在少量补灌下产量最高(10 450.7 kg/hm2),较对照增产14.98%,其主要是通过穗粒数的增加而实现的;豫农202在常量补灌下产量较高(10 473.2 kg/hm2),较对照增产25.18%,其主要依赖于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两品种相比,豫农202的补灌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条件对小麦节水品种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8个小麦节水品种在不同灌水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中灌3水处理与灌4水处理相比,8个小麦品种的灌溉水量平均减少1050m3/hm2,而产量均无任何下降,平均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54kg/m3。影响小麦灌1水条件下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小麦本身在水分胁迫后穗粒数是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水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模拟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生育期缺灌水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一时期的缺灌处理都会使产量降低,但不同时期缺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缺灌拔节水的处理B的产量较对照减产最多,主要是因为穗数和每穗粒数都较对照减少;缺灌分蘖水的处理C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穗数较对照下降;而缺灌开花水的处理D和缺灌麦黄水的处理E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粒重较对照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水氮组合对不同筋力小麦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裂区设计,以水氮组合设置为主处理、品种设置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不同筋力的优质小麦品种石新733、冀5385、藁8901及高产品系冀2003的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浇1水或拔节期和开花灌浆期浇2水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但春季浇5水的小麦产量却表现减产;浇水次数增加,小麦的功能叶叶长、叶面积增大,比叶重降低;施N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旗叶长、比叶重和叶面积均增加;施肥量相同时,春季追施1次氮肥处理的小麦产量高于2次分施处理,春季追施2次氮肥处理的小麦比叶重下降、叶面积增加;高产品系冀2003的小麦产量、叶面积和比叶重均高于优质麦品种,优质麦品种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晋南盆地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为:底施磷肥量、底施氮肥量、灌浆期灌水时间、冬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起身期追施氮肥量、播种量、播期。并模拟出理论产量最高值为8 785.74 kg/hm2时,各栽培关键因子的组合为播期9月18日、播种量478.20万粒/hm2、底施磷酸二铵55.66 kg/hm2、底施普通过磷酸钙170.69 kg/hm2、冬前灌水449.74 m3/hm2、起身期灌水406.60 m3/hm2、起身期追施磷酸二铵46.83 kg/hm2、灌浆期灌水478.00 m3/hm2、灌浆期灌水时间为5月1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不同灌水(灌水期,灌水量和水质)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淡轮灌与灌淡水比,早期干物质积累慢,LAI低,但同期积累养分能顺利转移到穗部,灌浆速度较快,也能获得高产,冬后关键期灌水,咸淡轮灌比灌淡水处理LAI较低,但茎叶干物质积累较多的转移到籽粒中,灌浆速度快,二者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关键期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略低于充足灌水处理,但水分利用率较高,在充足灌水的基础上,施肥处理的LAI,灌浆速度和籽粒产量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7.
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灌2次水条件下,传统灌溉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隔畦交替灌溉处理,但与交替灌溉3次水的处理无显著差异。交替灌溉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相同灌溉次数的传统灌溉处理,且显著减少硝态氮在深层土壤80—200cm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姜东燕  于振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03-18004,18010
[目的]研究在池栽试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进行,选取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和开花期进行不同的灌溉量处理,于开花期测定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随灌溉量的增加,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m、Fv、Fv/Fm、Fv/Fo增加,Fo降低,说明灌水有利于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减缓叶片的光抑制程度和衰老进程。[结论]2次灌溉总量为60 mm(每次灌30 mm)的籽粒产量最高,为最佳灌溉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供水条件下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方法]滴灌水量根据实际生产条件设置:高水5 250 m3/hm2、适水3 750 m3/hm2、少水2 250 m3/hm2和亏水750 m3/hm2;灌水次数与灌水定额根据小麦生育期需水特点、湿润层大小和地区气候特征设定,全期共滴灌7水。[结果]春小麦株高直线增长期在拔节中期~扬花期,高秆品种(新春19)此期较长且增长速率较大。滴灌小麦的分蘖高峰期在拔节前后,LAI高峰期均在孕穗~扬花期,主茎绿叶数在孕穗期达最大数目。滴灌供水不足造成个体生育期提前,株高降低,LAI高峰期前移,且最高LAI值降低,个体营养体弱小;过量滴灌造成生育期延迟,群体LAI过高,麦株营养生长过旺,影响穗部发育,影响产量;适量滴灌春小麦个体生长稳健,产量节构优化,产量高。[结论]不同基因型品种对滴灌水量反应有差异,矮秆品种新春22受水分调控较大,故应注意保证适量供水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黄土塬区播前底墒变化和生育期差别供水(降水+补充灌溉)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田间试验,揭示该区域农田有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明确现有措施下冬小麦旱作生产潜力可实现水平。【方法】划设田间试验小区,在夏闲期通过覆盖保水与生物耗水措施形成底墒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如下试验:(1)由不同底墒+生育期降水形成4个冬小麦全生育期无补灌处理,以分析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播前底墒变化的响应。其2 m土层底墒变化范围为350—550 mm。(2)相同底墒下不同生育期灌一水处理:在平均底墒约为500 mm下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补充灌溉40 mm,探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等量灌溉的响应差别。(3)高底墒542.3 mm与571.6 mm下分别进行灌2水与4水处理,形成冬小麦全生育期比较充分的供水条件,研究冬小麦在低水分胁迫下产量提升的可能程度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结果】(1)在黄土塬区降水季节分布特征下,播前底墒对冬小麦产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产量随底墒线性增加。在做好夏闲期蓄水保墒的基础上,旱作冬小麦产量可达到充分供水情况下能够取得产量的88%—90%水平。(2)与2 m土层底墒为500 mm且生育期无补充灌溉的处理比较,供水增加同为40 mm时,表现为底墒增加处理的产量提高了11.8%,次之是在拔节期与孕穗期分别补灌的处理,但三者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播前底墒较高并在拔节期及孕穗期补充灌溉的处理冬小麦产量达到试验年份较高水平,且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也得到提高。(3)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表现为Logistic曲线关系,随着耗水量的增大,产量提升速率表现为先快后慢,边际水分利用效率(MWUE)则持续降低,而WUE表现为上升、达到峰值和下降三个阶段,且WUE到达其最高值的耗水量小于产量到达其最高值的耗水量。【结论】黄土塬区气候条件下,播前底墒差别与生育期差别供水对冬小麦产量均有影响,由底墒或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增加等量供水在总供水水平相同时其增产效应基本一致;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产量、耗水量及WUE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