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紫砂竹编茶具属于筋纹型类茶具。筋纹型类茶具的造型特点就是几何型类(主要是圆形)的壶身上,横向分成若干等份,组成若干纵向条纹。  相似文献   

2.
紫砂竹编茶具属于筋纹类茶具。此类型茶具的造型特点是在几何型(主要是圆器)的壶身上,横向分成若干等份,组成若干纵向条纹。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结合其它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比对,钩沉抉隐,发现并确认:在盛唐时期的开元至天宝年间,京都长安出现了若干造型新颖、制作精良的成组、成套专用茶具.以此为契机,追寻其背后蛛丝马迹的联系,有可能揭示出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尘封了1250余年的一段历史梗概.  相似文献   

4.
茶具是越窑千年生产发展的主体产品,越瓷从生产到使用都有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不同时代越瓷茶具的釉色、器型、装饰的变化,能够真实反映这个地区茶文化发展的轨迹,越地唐代茶道的兴起反过来促进越窑制瓷业的繁荣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晶,其中有关茶文化的描写丰富多彩,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制作精良、品质高雅的茶具.在拢翠庵品茶一回中妙玉招待贾母、宝钗、黛玉、宝玉等人时就拿出十种不同茶具,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对茶具的讲究.明清时的茶具多用白瓷与青花瓷,制作陶瓷茶具的产地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涌现出大批壶艺名家,使传统的制作工艺又有新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清茶具特色,为中国茶具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茶具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之一,是饮茶的工具,并非是艺术品,本来并不存在鉴赏的问题.但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茶具过程中,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增强,对日常的生活用品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要求,除了讲究实用功能之外,也希望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让人在使用过程中赏心悦目,满足使用者的审美愉悦.尤其是当饮茶提升到品茶的层次之后,人们就更加注意茶具的艺术性,因而茶具也就逐渐成为鉴赏对象.  相似文献   

7.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明·许次纾《茶疏》),没有茶具,茶事活动就无法进行,茶艺也就因它而"缺一则废".可见茶具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最早提到茶具的是西汉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其次是西晋杜育《赋》中的"器择陶简",但都语焉不详.真正对茶具给以足够重视的是陆羽,他在《茶经》中专辟一章"四之器"来详细论述煮茶的器具,可以说,是陆羽首次明确肯定茶具在茶艺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茶具 ,种类繁多 ,造型优美 ,既有实用价值 ,又富艺术之美 ,所以驰名中外 ,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人们在品饮茶的过程之中 ,茶具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茶具 ,按狭义的范围 ,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托盘等饮茶用具。芳香美味的茶叶配上质优、雅致的茶具 ,更能衬托茶叶的颜色 ,保持浓郁的茶香。通常茶具大概可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等。一、竹木茶具 :因其易吸收茶味 ,且不便观察汤色 ,所以较少使用。二、金属茶具 :其中较常见的是以锡为储茶器具材料 ,因为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 ,盖为筒状…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日、韩的茶具相比较,最鲜明的特征不在外形而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不一样,这也是中国与日、韩对"茶道"的理解、实践的不同所致. 陆羽在《茶经》中写的器和具,并没有涉及饮茶的方面,古人着重在饮茶前的那些器具如炉、碾、罗等等,待煮好了的茶汤,倒在茶碗中喝就是了.自宋末逐步改变了饮茶方法,散茶冲泡简化易行,尤其是明代砂壶大兴,由此,光一个壶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茶具艺术门类,在实用的基础上方非一式,圆非一相,几何型(光货)、自然型(花货)、筋纹型的和现代型的不断创造,数量质量都达到空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11.
早期瓷茶具制造时仅仅是单一的色彩或图案搭配,整体瓷茶具的构造未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水平。装饰艺术上的缺乏使得瓷茶具缺少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也限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陶瓷茶具的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位考古学家去刻意地关注到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演变和鉴赏问题,更不会引领我们走向古代茶具历史的深处,让我们抚摸到古代茶具历史的脉搏,把其间意味深远的茶的文明和文化,融会到汉魏晋南北朝的朴拙、唐宋的精美、元青花的异彩、明清的繁复.  相似文献   

13.
姚江波 《农业考古》2007,(5):109-109
考古学诸多证据表明中国社会在中唐以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具,即专有的茶具,而实际上在中唐以前的南朝时期饮茶之风已然成为社会风尚,这一点业已成为学术界共识,那么,也就是说中唐时期专有的茶具才从繁杂的各种具有茶具功能的器物当中分化出来,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中唐以后的墓葬当中我们发现了众多的专有茶具,最典型如盏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中唐以后,而此时盏其他的功能已经退去,成为专有的茶具。由此可见,隋唐时代才是真正意义上茶具产生的时代,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专有的茶具盏。白釉盏1件。标本D2:14,圆唇,敞口,斜壁,矮圈足,釉不及底,口径…  相似文献   

14.
舟冰 《农业考古》2000,(2):167-168
我国的茶具品种纷繁,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有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玛瑙器、漆器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其中有一独特的花朵盛开在茶具的百花园里,这就是石制茶具。 石茶具是一种工艺茶具,是选择鸡血石、寿山石、麦饭石、木鱼石、端溪石、菊花石、灵壁石等色泽、纹理合适的优质天然顽石,经匠师们依据科形,反复揣摩,熟记于心,待得成竹在胸,灵感降之,便白天黑夜地飞弓走刀,“自得其乐”,直到心中的意象把手中的石茶具呼之而出。 石茶具可以上溯到宋代,蔡襄在论及茶瓶时说:“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明代屠隆说:…  相似文献   

15.
话说瓷茶具     
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釉色丰富多彩,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造型美观,装饰精巧,音清而韵长的特点,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从性能和功用上说,陶瓷茶具容易清洗,没有异味,传热慢,保温适中,既不烫手,也不炸裂。可见茶对陶瓷的依恋也是一个天然的“情结”,解也解不开。早在西晋,瓷茶具就从一般的日用瓷中相对独立出来,以后每个朝代又都产生了适应各自饮茶方式的独具风格的陶瓷茶具,其中又以唐、宋、明、清最有特色。瓷茶具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  相似文献   

16.
茶具是越窑生产的重要青瓷产品,唐代前后因制茶技法、饮茶习俗的不同,越瓷茶具的质地、釉色和纹饰都存在质的差异。汉魏、晋隋、唐至五代、北宋四个历史时期,越窑为了适应当时人们的饮茶需要,生产出各具特色的青瓷茶具。越窑青瓷茶具的演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越地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谣》儒释道茶礼中的茶具与道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儒释道三家茶礼是中国茶谣中主要的茶礼表演,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宗教文化与茶、儒家思想与茶的结合,而茶具和道具则是这种外在体现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舞台艺术表现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三家茶礼的茶具和道具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茶具应运而生。而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茶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位。制作茶具的材料并非一成不变,它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历史渊源,不仅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体现出设计与工艺的发展历程。利用竹木作为茶具的制作材料,从外表特征上看,具有朴素、平和的韵味。本文分析了竹材质茶具的特点和发展背景,罗列了在竹材质茶具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对竹材质茶具产品造型创新设计方法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明确竹质茶具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法门寺因地宫出土了一套唐僖宗曾经御用后又用以供奉佛祖的系列金银、玻璃茶具,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受到海内外茶人的敬仰。法门寺唐代茶文化成为近年来我国茶文化界的一大学术热点,总结法门寺茶文化研究有益于促进我国茶文化研究的深入。1.饮茶形式首开法门寺茶文化研究的是考古队韩伟副队长。其《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和《法门寺地宫的茶具》(1)是关于法门寺茶具茶文化研究的最早研究介绍文章。他提出“中国茶具配套成熟于盐茶阶段,亦即唐宋时期。元明以后的散茶阶段,饮法与茶具均发生了…  相似文献   

20.
近得友人赠袖珍玻璃茶具一套,品茗之余成诗一首: 玻璃杯壶玉光华,玲珑剔透洁无瑕, 更喜盛世丰硕果,终得休闲细品茶. 茶具亦属茶文化,源远流长史无涯, 今夕抽暇略漫话,根深叶茂待继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