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靖  李泽宇 《畜禽业》2010,(8):72-73
牛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大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因此只要粘膜或皮肤上有破损,便可以自行发生。治疗本病主要用碘化钾(碘化钠)及青链霉素合用效果较好,治疗的最佳时期为发病初期。预防本病应尽量避免动物受外伤,受外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以病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析奶牛放线菌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治疗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畜禽业》2016,(7)
正牛放线菌病,由放线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发于面颈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围组织扩展形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牛放线菌引起骨骼的放线菌病,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如舌、乳腺、肺等)的放线菌病。本病主要侵害牛,2~5岁的牛易感。细菌存在于土壤、饮水和饲料中,并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当皮肤、黏膜损伤时(如被禾本科植物的芒刺刺伤或划破),即可能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4,(8)
牛放线菌病称为"大颌病"、亦称"木舌病",病原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较特殊,不易与其他传染病混淆,易诊断。文章介绍了"手术切除+抗生素+碘化钾"的治疗方法,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养牛是我国畜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养殖过程中,放线菌病的发生却会对养殖户造成损失,制约牛养殖行业的发展。对牛放线菌病的诊治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牛的生产养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又叫大颌病,主要侵害牛。临床症状为下颌出现放线菌肿。该病在建水县临安镇罗卜甸村时有发生,据2005—2012年7月20日资料显示,该村共发本病158头,占总数的15.1%,主要对2~5岁的牛产生危害。文章就笔者多年来参与本疫病防治工作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6.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02年匈牙利学者奥叶兹基(Auieszky)第一次详细描述了该病,故本病又称奥叶兹基氏病(Aujeszky′sdiseasc,AD),1934年Sabin和Wright确诊本病病原为疱疹病毒。伪狂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在自然条件下,本病最常见于猪、牛、羊、犬、猫和鼠类等,一些家禽和野禽也易感染,其中以对猪的危害最为严重,并且近年来有不断扩展蔓延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根据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国际兽医局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1病原本病病原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又称猪疱疹病毒Ⅰ…  相似文献   

7.
<正>犊牛病毒性腹泻又称黏膜病。该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是养牛较发达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从丹麦、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引进奶牛和种牛,将本病引入我国。牛、羊、鹿、猪均可感染本病。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带毒量较高,康复牛可  相似文献   

8.
双效 2000粉针,是以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制剂与直接作用于动物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及阻断细菌繁殖的特殊异构酶组成。经大面积对猪丹毒杆菌病、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放线菌等所致猪、羊、牛、马、兔等临床感染的治疗观察,均获得满意效果,且表明本品疗效确实,无毒副作用。现将临床应用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牛巴氏杆菌病时有发生,发病情况多为散发或局部爆发。发病原因则是因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所造成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能够潜藏于病畜身上各个部位,在遇到较为恶劣的环境时会引起病发。主要从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畜禽业》2016,(12)
牛沙门氏菌病也叫副伤寒,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可引起牛及多种动物发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沙门氏菌种类繁多,发病牛的临诊表现类型也多样,如出现败血症、肠炎、孕牛发生流产、胃肠炎、肺炎、关节炎,幼龄牛多发,成年牛也时有发生。综病原体、发病特点、症状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流行性口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发病特征是患病畜口腔黏膜、舌、唇、鼻盘、蹄部和乳头发生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流涎。1病因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大类。非传染性原因多见于采食饲料粗硬,秸秆直接刺破口腔黏膜或采集腐败、发霉饲料等引起。传染性口炎多见于放线菌病、口蹄疫、猪传染性水疱病等。2流行特点该病可感染牛、羊、猪等动物,呈点状散发,病的传染力不强,每次只有少数患畜发病,一般通过病畜唾液散播病毒,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损伤的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病程主要呈良性经过。  相似文献   

12.
<正>弓形体病又称为弓浆虫病或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人畜共患的原虫病。本病以高热、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动物死亡和怀孕动物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西昌市一养猪场于2011年3月突然发生一种高热不退,皮肤出现紫红色淤血斑以及有气喘、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的疾病;用青链霉素、安乃近等抗生素和退热药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5,(10)
<正>奶牛流行热(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又名牛暂时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以体温突然升高、呼吸促迫、流泪,常伴有出血性胃肠炎和运动障碍,站立不起的症状,故又称为坐脚瘟。本病多发于7—10月份,病势迅猛,发病面广,呈地方流行性或大流性。能引起牛大群发病,明显降低乳牛的产乳量,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07,(11):18-18
<正>5号病即口蹄疫,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A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在2000年以前,我国为保密的需要,把牲畜口蹄疫称为"五号病",猪、牛、羊等偶蹄动物都可发病,以猪最为易感。多发于每年11月至来年5月,但规模化猪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呈跳跃式流行。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空气悬浮微粒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14,(12)
<正>放线菌病是牛羊和其他家畜以及人的一种非接触传染的慢性增生性传染病病。特征为头、颈、颌下的组织增生,形成特殊的肿瘤样赘生物——放线菌肿。其病原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此外还有化脓放线菌(原名化脓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猪常发生乳房、扁桃体和颌骨肿胀。1病例与诊治7月24日,笔者在单位下乡检查工作时,发现我市一家新办的规模养殖场内,有15%以上的羊只在头部、颌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16,(5)
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牛及多种动物的一种散发的热性、溶血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的也有发病的报道,对养牛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文章通过病原体、发病特点、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对牛附红细胞体病做一简要介绍,供广大养牛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行及防制状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80年李佑民首次报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在我国存在以来,许多学者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进行了调查,目前该病在我国易感动物中的感染日益严重。国外以检出并淘汰持续感染牛和疫苗接种预防本病,国内对本病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牛子宫内膜炎是牛产后的一种常发病,其病原涉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本病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往往会转为隐性或慢性感染,易导致牛发生不孕症。近年来笔者采用阴道冲洗及中西药结合方法施治,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16,(10)
正猪化脓性放线菌病是由化脓性放线菌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某些组织或器官发生化脓性或干酪性病变为特征。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生产条件较差的养殖场,具有一定的发病率。2016年1月8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一养殖户携带两头35 kg左右的病猪,来到我单位进行诊治。经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确定为猪化脓性放线菌病。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14,(6)
大肠杆菌存在任何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可致大肠杆菌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内。根据毒理因子及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L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败血性大肠杆菌(SEPEC)及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试验通过对一例羊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为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