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滇东南岩溶地区两种地类的水土流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畴岩溶地区坡耕地和封山育林地的水土流失测定结果表明:降雨多少和降雨强度对径流影响较大,一般降雨量多的年份或月份,产生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也较多.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平均每年产生径流170.06 t/hm2,土壤侵蚀模数为162 t/(km2·a).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后,增加了盖度,减少了土地的裸露,植株对降雨有效截留,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径流量比坡耕地减少了37.30%,土壤侵蚀模数为39 t/(km2·a),泥沙的流失量减少75.78%,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封山育林后流失的土壤养分也得到控制,固体养分流失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有机质51.79%、全氮70.82%、全磷38.85%、全钾75.36%、速效氮72.10%、速效磷10.75%、速效钾70.21%,液体养分流失量,分别比坡耕地减少氮34.55%、磷23.16%、钾61.31%.封山育林由于有植被的保护,枯枝落叶及微生物对土壤的改良和营养补充,使大多数营养成份有所提高,而坡耕地的土壤营养成份在下降.  相似文献   

2.
不同管理方式下吉林省农田黑土流失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的计算机应用程序[1],模拟计算吉林省榆树和德惠两市黄土质黑土坡耕地在不同管理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流失强度。结果表明,黑土种植玉米降雨流失量在4~45 t/hm2·a之间。种植大豆流失量高出玉米一倍。流失量随耕地坡度加大和A层变薄而增加。吉林黑土A层厚度正在逐渐下降,下降幅度因土种和管理方式而异,范围在0.5~4.5mm/a。种植玉米,吉林省黑土每年会流失830×104t表土,相当于流失近20×104t有机物质。种植大豆会使土壤和有机质流失量加倍。与传统的耕作方式模拟对比,保护性耕作可以显著降低吉林黑土的流失量。  相似文献   

3.
漳河灌区不同阶段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氮磷流失是污染生态环境和困扰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湖北省漳河灌区的土壤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应用RUSLE模型计算了灌区1952—2010年共4个阶段的土壤侵蚀量及氮磷流失量,结果表明:灌区开灌后土壤侵蚀量由第一阶段的1026375t/a增加到第四阶段的1978054t/a;氮、磷流失模数由9.53kg/(hm2.a)和11.91kg/(hm2.a)分别增加至13.03kg/(hm2.a)和16.29kg/(hm2.a),总体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等对土壤流失和氮磷流失具有一定的影响,加强灌区土地利用管理和施肥管理,对于减轻土壤侵蚀和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耕作及轮作对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5年轮作和1年水平沟耕作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坡度上,与传统耕作法相比,水平沟减少产流7%,径流液铵态氮浓度提高19%,流失量达到13.01kg/(km2·a),比传统耕作多流失1.11kg/(km2·a);径流硝态氮浓度减少27%,比传统耕作减少7.68kg/(km2·a);径流硝态氮流失减少量和铵态氮增加量相差6倍,水平沟可减少6.57kg/(km2·a)矿质氮流失;水平沟拦截泥沙25%左右,泥沙中全氮富集率提高13%,土壤全氮流失457kg/(km2·a),平均减少18%;一季黑豆和一季黄豆及两季黑豆和一季黄豆参与的5年轮作周期,土壤侵蚀量仅为896t/(km2·a)和984t/(km2·a),不及糜子和土豆参与轮作周期的1/2.  相似文献   

5.
以衣阿华西南部第3年的3a轮作倒茬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装置在一种Monona粉砂壤土上进行模拟降雨,分别测出单一玉米带、大豆带、冬小麦带以及这3种作物复合带的土壤流失量。试验小区采用了轮作倒茬和残余物处理方法,每个带上的地表覆盖度和植被量都较大。试验结果为:Monona土壤是一种易侵蚀土;历时1h、雨强为64mm/h的模拟降雨在单一带与复合带上引起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t/hm2,在易侵蚀区实行带状间作制能有效控制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山东省日照市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提高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利用日照市水利局雨量遥测系统61个雨量站点2005-2014年日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并运用Excel 2013、ArcGIS 10等工具分析日照市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度变化来看,日照市站均年度降雨侵蚀力最大值(2008年)是最小值(2014年)的2.90倍,站均汛期降雨侵蚀力最大值(2007年)是最小值(2014年)的3.74倍.从月度变化来看,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9月,尤其集中在7-8月.2)从空间分布来看,各站点年均降雨侵蚀力、汛期降雨侵蚀力呈现东南沿海地区较高、内陆地区较低、中部地区最低的特征,变化范围分别在2 942.07 ~4 921.45、2 694.36~3 921.78 MJ· mm/(hm2·h·a)之间,分区县看,岚山区最高,东港区次之,莒县和五莲县较低;各月的降雨侵蚀力重点也不尽相同.3)从时间变异来看,站均年度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1 831.55 ~5 306.12 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 826.01、4 053.62 MJ·mm/(hm2·h·a),标准差1 089.46MJ·mm/(hm2·h·a),变异系数28.48%;站均月度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1.23 ~1 171.93 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18.83、61.51 MJ·mm/(hm2·h·a),标准差397.99 MJ· mm/(hm2·h·a),变异系数124.83%.4)从空间变异来看,各站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2 755.23 ~5 061.15 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 826.01、3 730.97 MJ·mm/(hm2·h·a),标准差512.81 MJ·mm/(hm2·h·a),变异系数13.40%.本研究结果可为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土壤侵蚀预报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流域土壤侵蚀预测对于了解未来土壤侵蚀发展趋势,制定未来水土保持治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出一种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易于评估未来不同土地利用管理策略的土壤侵蚀预测方法,本研究基于地形、降雨、土壤、遥感影像数据,完成韭园沟流域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解译,并计算历史时期(2010-2020)的土壤侵蚀模数,基于FLUS模型完成流域2025年土地利用分布状况预测,以此为基础获得未来植被覆盖措施因子B和耕作措施因子T,结合CSLE模型预测2025年自然发展、经济增长、生态保护3种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1)韭园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面积占比62.23%)和林地(28.41%),其次是耕地、建筑物和水体,在201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经历了较大变化,林、草地面积增加8.36%,耕地面积减少30.3%。2)流域2010、2015、2020年这3 a间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分别为19.49、15.83、20.7 t/(hm2·a),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由大到小为耕地(40.56 t/(hm2·a))、草地(18.79 t/(hm2·a))、建设用地(10.25 t/(hm2·a))、林地(8.02 t/(hm2·a))。3)在积极的生态保护情景下,2025年林、草地面积相比自然发展和经济增长情景分别增加1.63%、5.06%,耕地面积相比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分别减少1.2%、14.73%。4)2025年流域自然发展、经济增长、生态保护情景下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4.3、22.9、18.3 t/(hm2·a)。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情景发展模式,建设用地面积适度扩张可以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该研究为流域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参考,同时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土壤侵蚀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蚀条件下硝酸铵施用对黄绵土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度谷子地,高N处理小区径流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浓度平均为1.06、0.76和1.82mg/kg,低N分别为0.64、1.29和1.93mg/kg;高氮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平均流失量分别达到17.90、12.93和30.84kg/(km2·a),低N流失量为11.90、23.86和35.77kg/(km2·a)。高氮处理小区泥沙中有机质和全氮浓度平均为5.21和0.536g/kg,而低氮处理分别为4.94和0.481g/kg;高氮和低氮处理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为5702和5743kg/(km2·a),土壤全氮流失量为498和559kg/(km2·a)  相似文献   

9.
非点源污染问题已公认为是对水质造成威胁的主要问题之一。林业的生产经营如采伐、整地对森林中水质的降低具有潜在的影响。美国学者J.M.Grace通过对比试验研究在20a生的火炬松人工林采伐后,经过机械整地对于径流及沉积物所造成的影响。采伐后设立隔离小区,小区面积为11hm2,监测时间为2a。采伐-整地处理产生的侵蚀速率为0.82t/(hm2·a),比1965年SmithStamey等人所观测的无干扰的森林的侵蚀速率〔0.30t/(hm2·a)〕大,对照及采伐-整地-栽植处理区在整个研究期间的累积土壤流失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在强降雨时,采伐-栽植区的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对降雨强度反应敏感,由于作床有助于降水的入渗,减少了地表径流,采伐-整地-栽植区要比采伐-栽植区所产生的土壤侵蚀及径流量少。  相似文献   

10.
美国应用RUSLE测定花生栽培及覆盖对土壤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uman等人对 8个田间试验小区 ( 4 0m2 )中的径流和产沙量进行为期 3a的测定 ,以确认花生栽培措施及地面覆盖状况对径流和泥沙流失的影响。小区设于Tifton壤质砂土上 ,并在每个生长季节有 4~ 8次的 4个 3 0min模拟降雨试验 (I=63 5mm h)。对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测定是在持续休闲地、裸露地、单行花生区、双行花生区的 4种土壤覆盖状况下进行。在作物成熟和收获期 ,覆盖率 (P)和叶面积指数 (A)增加到最大值 ,然后呈现稳定的状态。单行花生区和双行花生区的P与自播种以来的天数 (D)具有相关性 ,单行花生区和双行花生区的A与P相关 ,单行花生区和双行花生区的径流量是持续休闲地或裸露地的 1 8,泥沙流失量是 1 63。而双行花生区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是单行花生区的 1 3。持续休闲地区和裸露地区的侵蚀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4~2 4kg·hm2 ·h (MJ·hm2 ·mm)和 2~ 3 6kg·hm2 ·h (MJ·hm2 ·mm)。土壤流失率 (WS)的变化范围为 0 0 1~ 2 61。覆盖率在作物的生育期Ⅲ最大 ,而WS 在作物生育期Ⅲ最小 ,在作物成熟期或收获期有所上升。结果表明双行花生栽培等管理措施 ,能够促进生育初期花生株冠的发育 ,减少易遭暴雨径流侵蚀的土壤裸露期 ,从而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 ,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当前气候背景下预测板栗树种在中国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特征,为板栗树种的合理引种、产业持续发展以及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261个分布点和40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板栗树种的潜在地理分布并确定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对比国家级水土流失区和板栗树种的潜在分布确定其应用范围。[结果] 年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表层土壤酸碱度、平均日温差和温度季节变化方差5个环境变量对板栗树种适生区的分布贡献较大,累积贡献率在83%以上。同时板栗树种喜水怕涝,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潜在适生区面积总计为2.92×106 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46%,其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云南省的东北部,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中度适生区分布以高度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结论] 对比中国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和重点治理区,除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不太适宜板栗树种的引种外,在其他水土流失区都可以考虑选择板栗树种作为水土保持的经济树种。基于MaxEnt模型的板栗树种潜在分布预测拓展了人们对板栗树种分布和生态特征的认识,同时为水土保持功能区的树种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单位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和规范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的单位,使得RUSLE在中国具体应用过程中更加科学和便捷。[方法]通过对国内外RUSLE应用实践的总结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科学合理性,找出最为普遍应用的、准确的RUSLE各因子的单位,明确不同单位类型之间的转化系数。[结果]国内RUSLE的应用,大部分是通过各地区建立的各因子统计模型转换成国际制单位系统,最后相乘得到的是以国际制单位表示的土壤侵蚀量,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相应的各因子统计模型计算得到各个因子以美制单位系统表示的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224.2将土壤侵蚀量转换为国际制单位。国内主流侵蚀估计中使用的单位焦耳系统,单位面积有两种即km^2和hm^2。土壤流失量A常用的国际制单位为t/hm^2或t/km^2;降雨侵蚀力因子R常用的国际制单位为(MJ·mm)/(hm^2·h·a)或(MJ·mm)/(km^2·h·a);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常用国际制单位为(t·hm^2·h)/(hm^2·MJ·mm)或(t·km^2·h)/(km^2·MJ·mm)。不同地区建立的计算方法通过相应的转换系数转换成国际制单位。最后,R和K因子的单位系统的一致性是RUSLE应用的关键步骤。[结论]R和K因子通过相应的单位转换系数转换为国际制单位以及两者的单位一致性是土壤侵蚀评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校正后的基于GIS的USLE模型预测了黑土区域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小流域年侵蚀量值范围在0~60t/(hm2 a),无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7%,56.2%,18.6%和0.1%。研究区坡顶土壤侵蚀量较少〔0~5t/(hm2 a)〕,坡肩和坡背侵蚀量较大〔3~15t/(hm2 a)〕。基于GIS的USLE不能够很好地模拟黑土区坡麓和坡足区域土壤沉积和侵蚀沟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可以较好地模拟坡顶、坡肩和坡背处的土壤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14.
基于RUSLE模型的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准确评估区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展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治理的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RUSLE模型,对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 835.91×104 hm2,占总面积的48.07%,平均侵蚀模数为15.65 t/(hm2·a),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但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滇西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大,而滇西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小。区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夏季,旱地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策源地。流失土层厚度集中分布在0~2 mm/a,平均土层流失厚度为1.19 mm/a。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速效钾(AK)、有效磷(AP)的平均流失模数分别为820.00,55.19,3.32,0.32 kg/(hm2·a),4种养分流失量空间分布均存在一定的聚集特征,总体表现为滇西区等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退耕还林植被碳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6种不同林种的乔木层、地被层、枯枝落叶层碳储量差异,为南方退耕还林工程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野外样地调查和数理为基础,结合基本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平果县不同退耕还林地乔木含碳率相差不大,除早熟桃之外,其他树种地上平均含碳率均在0.49到0.52之间。不同林分之间和相同林分的各器官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6类退耕还林地的林地植被层总储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八角26.864t/hm2,板栗23.120t/hm2,桉树22.863t/hm2,马尾松16.686t/hm2,早熟桃15.393t/hm2,任豆9.956t/hm2,退耕还林地植被层总碳储量为1.4374×105 t。[结论]平果县乔木层的平均储碳密度值远低于中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储碳密度估计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所辖林场10块近天然林样地,采集0—20,20—40和40—60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样进行了粒径分析及养分测定。运用侵蚀—土地生产力影响评估模型(EPIC)对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进行了估算,分析讨论了K值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060 7t·hm2·h/(MJ·mm·hm2);0—20cm深度的土壤可蚀性K值较20—60cm土层土壤大,针阔混交林的K值比阔叶混交林的大;当林分密度小于1 200株/hm2,郁闭度小于0.75时,K值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小。K值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全氮速效钾有效磷全磷,除全氮外其他土壤养分均与K值呈负相关。最适林分密度为750~1 200株/hm2,在该密度下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较好且土壤抗蚀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系统反映黑土区典型水蚀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基于连续的Landsat TM/OLI影像计算NDVI,并基于优化后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参数,结合实地调查,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基于单位流量加权侵蚀沉积模型(USPED)分别模拟了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00—2021年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沉积分布格局,并通过融雪侵蚀模型(SHI)模拟了2017年春季融雪侵蚀空间分布,综合分析了小流域的侵蚀格局成因。结果表明:2000—2021年间CSLE模拟发现,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57 t/(hm2·a),平均土壤流失量为0.55 mm/a,坡上侵蚀量较少[0~2 t/(hm2·a)],为微度侵蚀,坡中处于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等级,侵蚀贡献主要来自坡度2°~6°区域,占总侵蚀量的79.56%;USPED模拟发现,小流域78.11%面积发生侵蚀或沉积,其中侵蚀面积占流域面积24.89%,平均侵蚀模数为9.40 t/(hm2·a),且多集中在坡中和坡底侵蚀沟位置;沉积面积占流域面积的53.22%,平均沉积模数为-4.39 t...  相似文献   

1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减蚀效益分析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若干个大中型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分析了点型工程和线型工程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不论点型工程还是线型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量都占到了总水土流失量的85%左右.点型工程水土流失量为86.6t t/hm2,线型工程水土流失量为202.40 t/hm2.点型工程施工期流失量与面积为线型关系,R2=0.949 7.线型工程施工期流失量与面积为对数关系,R2=0.800 3.实例分析表明,在计算减蚀量时应当慎重选取林草措施减蚀率的值.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江苏省191个部、省级大中型工程水土流失观测和调查数据,对江苏省点、线式工程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点、线式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量均占到了总水土流失量的90%左右,线式工程水土流失强度(200.00 t/hm2)大于点式工程的水土流失强度(151.37 t/hm2);点、线式工程土壤侵蚀强度均在强度及以上等级;两类工程占地面积与施工期水土流失量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R2=0.9318,R线2=0.9439),且两类工程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与单位土石方填挖量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2=0.9595,R线2线=0.9324)。  相似文献   

20.
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可改变土壤性质,进而影响土壤侵蚀阻力。以北方土石山区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L_9(3~4)正交表对秸秆长度(2,5,8 cm)、秸秆还田量(2 000,4 000,8 000 kg/hm~2)、纯氮施加量(100,140,180 kg/hm~2)及纯多酚施加量(0,40,80 kg/hm~2)4因素3水平进行正交设计,加空白对照共计10个处理。采用JET土壤侵蚀阻力测定仪测定土壤可蚀性和临界剪切力,分析秸秆粉碎还田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粉碎还田后各处理土壤临界剪切力均有所增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氮肥量对土壤临界剪切力影响显著,随氮肥量增加土壤临界剪切力先增加后减小。秸秆长度、还田量、氮肥量和多酚量对土壤可蚀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秸秆还田量和多酚量的影响贡献率较大,分别为50.61%和23.84%,其影响分别为负效应和正效应。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土壤可蚀性可用土壤饱和含水量、0.25 mm团聚体含量进行线性拟合(R~2=0.81,P0.01);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可蚀性能较好地模拟土壤临界剪切力(R~2=0.76,P0.05)。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秸秆粉碎还田后土壤侵蚀阻力变化与机制,并可为模型模拟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