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县是安徽省种双季稻面积最大的一县。1957——1960年四年中每年种双季稻三十一、二万么,占水田面积的60%,而所产稻谷則占粮食总产量的60——70%。在推广双季稻以前,全县平均粮食么产量在五百斤以下;在羣众逐漸掌握双季稻栽培技朮,普遍种植以  相似文献   

2.
一 一个新问题 螟虫是我国中、南部稻区内水稻生产上的大敌。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螟虫发生情况有所改变。由于各地绿肥留种田和麦田的栽培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增加了一年中螟虫发生的基数;同时,双季稻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使水稻栽培制度复杂化,有利于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双季稻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已显著提高,因此,“单改双”“间改连”在许多地区已成为粮食增产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双季稻生育期长,给害虫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晚稻螟害特别严重。而且早稻一定要早插,晚稻才能赶上季节;因此,运用迟栽避螟的方法,已不适应于双季稻地区。要想双季稻区根本解决螟害问题,就得首先解决如何才能把越冬螟虫消灭得好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改制后的新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确保两季丰收。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2021,(8)
正水稻螟虫是水稻生产发生最多、最广、危害最重的害虫,常见的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栽培方式演变和肥水管理的强化等,水稻螟虫在一些地方发生趋重,应采取综合得力措施防控。1.螟虫发生规律水稻螟虫的产卵期、卵孵化期如与水稻分蘖和孕穗、抽穗期相遇,水稻受害会多而重,反之受害会减轻。双季稻栽培区,食物源丰富,有利三化螟的繁殖,  相似文献   

5.
水稻三化螟是我省主要害虫。在双季稻发展初期,群众对双季晚稻生产曾总结性地提出:“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螟”,说明螟害曾经是双季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的发展,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治螟工作也有较大的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我们将人工合成的大螟性诱剂放在田间,观察了大螟蛾的动态分布和大螟性诱剂的防治应用效果。 供试大螟性诱剂由江苏省激素研究所配制提供。试验地设在扬中县一块面积约50亩的小圩内,作物的种植比较整齐,元麦和小麦分界明显,双季稻、杂交稻和常规稻都有明显分区,无混杂现象。 诱蛾盆沿田埂安放在畦内,每亩放2盆,共计84盆,其中小麦田27盆,元麦田39盆,元小麦交界处6盆,双季早稻秧田12盆。  相似文献   

7.
蕪湖地区是我省水稻主要产区,但因螟虫为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当地水稻栽培制度原为中熟和稻区,中稻与油荣、綠肥、大小麦輪作,或冬漚休閑,螟害以麦茬迟中稻严重,白穗率一般为10—30%,重的达74.8%,損失很大。1955年耕作制度改变,冬作及双季稻面积扩大,早、中、晚稻都有,螟害更加猖獗,其中双季連作晚稻及迟栽单季晚稻受害最重,一般枯心率10—20%,最高达65.9%,是全省的重螟区。因此,現将我所对蕪湖地区水稻螟虫发生消长規律及防治研究結果初步整理如下,供作制定治螟措施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豇豆又名豆角、带豆,是豆科作物中以嫩豆角作为食用栽培的蔬菜品种之一,其中豆荚螟是为害豇豆生长最主要的害虫。据2002~2004年露地栽培观察,我区豇豆豆荚螟为害率一般田块达6.9%~23.1%,受害重的达43.6%~75.3%,严重影响了豇豆产量及品质.为此,笔者3年来对豆荚螟发生规律,寄主物候期与害虫间的关系、防治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6年水稻螟情预测按照"农业部植物保护局1956年水稻螟情预测预报试行办法"进行的,同时为配合发展双季稻后的螟虫防治工作,会根据预测结果发出预报,指导防治。因此在短期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将我们的体会和对预测工作的一些意见提供如下,以作讨论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越冬基数及灯诱蛾量2个方面分析了吴江地区水稻2001—2016年螟虫种群发生动态情况,结合吴江地区水稻栽培方式、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大螟种群逐年回升的原因,提出了优先采用调整播栽期、无纺布隔离育秧等非化学防治技术,以及协调应用高效、环保药剂化学防治技术,突出秧田治螟、秧苗带药下田、控制水稻前期大螟的危害、减少后期虫口基数的水稻大螟综合防控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1.
超级稻湘两优900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2017年在南方双季稻区玉林市作为晚造栽培试种,表现出生育期适宜、生长性状优良、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等农艺特点。本文总结了湘两优900在南方双季稻区玉林市晚造种植的高产栽培农艺技术,包括浸种消毒、适时播种、育苗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为该品种在南方双季稻区或气候条件相似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昌县过去基本上是一季中熟稻区。1956年,随着合作化的大发展,同时推行水稻改制,双季稻由1955年的16,195亩扩大到91,432亩,亩产稻谷698斤,比中稻多收179斤,增产34.5%。今年(1957),双季稻更扩大到101,110亩,占水田面  相似文献   

13.
不同药剂对大螟防治药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海地区大螟对水稻的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出防治大螟的有效药剂,以6种药剂为筛选试材,特进行了相关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乳油30mL,200g/L氯虫苯甲酰胺10mL、甜菜·苏云菌(高端)可湿性粉剂30mL在二代大螟1~2龄幼虫发生盛期用药,对大螟防治效果良好,防效分别达86.36%、86.36%和95.45%,是防治大螟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14.
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双季稻三熟制≥10℃的临界积温为基本立足点,以双季稻每hm^2单产18t和增产30%-50%为超高产目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了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的理论与配套技术。主要结果如下:①在光热资源被认为仅能作早三熟的中低产地区,三熟以季稻仍具有超高产潜力。②LAI光合适期是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的基础栽培理论之一。利用不同育秧方式增加积温、调整生产重心、扩大叶面积指数、本田期迅速创建一个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促进水稻群体尽早进入光合适期是挖掘光能生产潜力的核心。③组装形成了三熟制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的高起点、中群体、壮根、壮穗、满负荷运转的综合配套技术关系。④继承性地研创了“旱育软盘抛寄两段秧”新型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防治水稻大螟的有效药剂,2010年进行了8种不同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刮对水稻大螟的防效最佳,但成本偏高,可在经济发达地区使用,适宜用量为10mL/667m^2;130%水胺.三唑磷乳油、50%稻丰散乳油对水稻大螟的防效也较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适宜用量分别为100、150mL/667m^2。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的沿革和变更,为发展双季稻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区域内双季稻品种由单季稻改双季稻,由高秆稻改矮秆稻,由常规稻改杂交稻,由普通稻改超级稻的4次变革,总结和分析栽培技术的发展。随着品种的变更,双季稻栽培技术经历了多穗型栽培、穗粒兼顾型栽培和重穗型栽培3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早稻少耕分厢撒播技术、杂交晚稻“双两大”栽培技术、双季稻起垄栽培技术、早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技术、双季稻抛秧栽培技术、双季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要点及适应范围。指出双季稻生产将向化肥化、轻型化和机械化发展变化,并提出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双季稻塑盘双育双栽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双季稻区因温光资源不足和劳动力紧张导致的粗放栽培而影响稳产高产的技术问题,繁昌县农技推广中心经过试验,采用早稻工厂化塑盘旱育机插秧栽培,双晚塑盘湿润育秧人工抛秧栽培的"双季稻塑盘双育双栽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几年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水稻栽培方式以及气候变化,水稻大螟的发生危害有上升趋势。通过对近两年铜山地区大螟的初步调查,明确了其发生特点、发生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双季稻区因温光资源不足和劳动力紧张导致的粗放栽培而影响稳产高产的技术问题,繁昌县农技推广中心经过试验,采用早稻工厂化塑盘旱育机插秧栽培,双晚塑盘湿润育秧人工抛秧栽培的"双季稻塑盘双育双栽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几年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今年农业科学通讯二期上刊登了我的"请螟虫专家争鸣"的短文后,不久,就听到有人说:"自己应当先鸣起来"。我不是螟虫专家,只不过做了几年治螟的推广工作,没有什么系统资料可以用来争鸣。但是为了螟虫问题争鸣的实现,我想先就栽培治螟和毁灭稻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请专家们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