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小蚕颗粒饲料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比较了人工饲料适应性杂交组合ZHG×春54正反交和现行品种皓月×菁松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3对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良好,但小蚕期发育速率和体重低于全龄桑叶育。3龄改换为桑叶育之后,蚕的生长发育加快,熟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张种产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ZHG×春54正反交小蚕颗粒饲料育均高于全龄桑叶育,但皓月×菁松低于桑叶育,各杂交品种的生命率总体上小蚕颗粒饲料育高于全龄桑叶育。茧丝质量主要指标全龄桑叶育与小蚕颗粒饲料育无明显差异。ZHG×春54是一对对颗粒饲料适应性优良的杂交组合,达到了生产实用化要求。  相似文献   

2.
华康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培育的耐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家蚕新品种。山东广通蚕种集团于2015年引进试繁并进行农村区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与现行的菁松×皓月相比,虫蛹率(97.8%)比菁松×皓月(96.6%)高1.2个百分点;产量稳,盒种产茧量45.3 kg比对照蚕品种菁松×皓月(44.0 kg)高2.95%;茧质优良,茧层率23.3%比菁松×皓月(24.8%)低1.5个百分点,解舒率73.7%比菁松×皓月(66.0%)高7.7个百分点;效益好。适宜在山东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家蚕不同品种幼虫经Bt水稻花粉(1.19±0.10μg杀虫蛋白/g饲料)喂食48h后,存活曲线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除夏秋蚕杂交种——丰一×54A的存活曲线与非Bt水稻花粉处理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家蚕品种的幼虫存活曲线均与非Bt水稻花粉处理的有极显著差异。丰一×54A幼虫经Bt水稻花粉处理后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其亲本和春蚕杂交种——菁松×皓月及其亲本,即丰一×54A对Bt水稻花粉的抗/耐性相对较强。家蚕不同品种幼虫经相同剂量非Bt水稻花粉喂食后表明,非Bt水稻花粉对家蚕幼虫的存活无显著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云南省血液型脓病暴发的问题,2014年开始引进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华康2号, 2015年在实验室内对华康2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抗性进行了测定,并在陆良县、鹤庆县、祥云县、沾益县、保山市及元阳县等蚕区农村基点开展了饲养比较试验,以菁松×皓月为对照蚕品种。对BmNPV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华康2号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达到10~9数量级,而菁松×皓月仅为10~5数量级,华康2号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的LC_(50)值比菁松×皓月高出4个数量级。农村基点饲养结果显示,华康2号的虫蛹率普遍比菁松×皓月高,万蚕收茧量在15.00~22.12 kg之间,在血液型脓病暴发的情况下,华康2号的盒种产茧量比菁松×皓月高40%以上。丝质鉴定结果显示,华康2号的丝质成绩与菁松×皓月差异不大,且陆良县和鹤庆县等蚕区饲养的蚕茧均能缫6 A级高品位生丝。以上结果表明,华康2号具有较强的抗血液型脓病能力,容易饲养,茧丝质好,是优良的抗血液型脓病家蚕品种,可以在血液型脓病多发的季节和蚕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桑叶粉含量不同的人工饲料饲养及全龄桑叶饲养2种方式,调查由菁松A、菁松B、皓月A、皓月B等4个家蚕品系定向选出的高食性和低食性新品系及高食性品系杂交组合的主要实用性状,以探讨连续多代食性选择对后代摄食性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用桑叶粉质量分数为10%~40%的平板饲料饲育,高食性品系的疏毛率达92%~100%,其中菁松A和菁松B的高食性品系与低食性品系相比,疏毛率最大相差分别达到100%和94%;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饲养皓月B的高食性品系,其疏毛率达93.3%,而菁松A低食性品系对所有配方的饲料几乎都不取食。用含10%桑叶粉的颗粒饲料饲养高食性品系杂交组合R菁松×R皓月,其摄食性和适应性显著优于对照菁松×皓月。不同食性品系全龄桑叶育试验结果表明:蚕体质量总体上是高食性品系大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全龄发育经过高食性品系有不同程度缩短,而低食性品系延长;全茧量和茧层量多数是高食性品系高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但茧层率大多是高食性品系低于低食性品系和对照品系;不同食性品系之间生命率的差异不明显。对F1代的产茧量和茧丝品质鉴定表明:在全龄桑叶育条件下,高食性R菁松×R皓月的产茧量和茧丝长、出丝率、洁净、纤度等指标与对照菁松×皓月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解舒率和解舒丝长极显著高于对照;在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条件下,R菁松×R皓月的上述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菁松×皓月。试验结果说明,食性选择不仅能显著改变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而且对家蚕的生长发育、产茧量和茧丝品质也有不同程度影响,向高食性方向选育不会导致产茧量、茧丝品质和生命率的下降,但有可能引起茧层率降低。因此,在通过食性系统选择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茧层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2017年夏秋季对汉中市推广的4对家蚕品种进行了饲育调查,结果显示:873×874、华康2号的张种产茧量高于菁松×皓月、川山×蜀水,华康2号、菁松×皓月病弱小蚕发生率、大蚕发病率、死笼率低于873×874、川山×蜀水,华康2号、菁松×皓月夏秋季饲养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如东县2018年秋季菁松N×皓月N试养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种菁松N×皓月N与对照种菁松×皓月全龄发育经过基本相同,各眠眠蚕蚕体质量和熟蚕蚕体质量略高于对照种菁松×皓月,公斤茧粒数相近,蚁蚕结茧率与张种实际产茧量略高于对照种;除洁净略好以外,其他茧丝质量检验成绩相仿。建议进一步加强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8.
《江苏蚕业》2017,(4):18-19
为了尽快筛选出适合射阳秋季抗血液型浓病蚕品种,2017年晚秋蚕在射阳特庸对家蚕抗病毒新品种菁松N×皓月N和苏菊×明虎进行了农村试养对照。试养结果表明,菁松N×皓月N和苏菊×明虎二个品种龄期相近,食性、性状、产量都没有明显差别,抗血液型浓病菁松N×皓月N明显高于苏菊×明虎。  相似文献   

9.
《四川蚕业》2017,(4):29-31
现行推广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选择,一方面要求在提高原种对饲料摄食性的同时基本保持原种的基本性状,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一代杂交种的基本性能与对照种无明显差异。为了检验原种的饲料摄食性选择是否影响一代杂交种的性状表现,本试验分别以菁松选择系(菁松R)和对照系(菁松)与皓月组配生产的一代杂交种"菁松R×皓月"和对照"菁松×皓月"为材料,在江苏盐城大丰区和云南大姚县做了试验比较,结果显示:选育系的产量和生命力均与对照系相仿,没有出现饲料摄食性选择引起杂交种性能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许启文  黎文平  张义方 《北方蚕业》2012,33(3):28-29,32
对引进的春秋兼用新蚕品种春华、秋实进行试繁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其原种及一代杂交种的各项成绩优于对照种菁松×皓月,适宜在秦巴蚕区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Du YH  Jia RY  Yin ZQ  Pu ZH  Chen J  Yang F  Zhang YQ  Lu Y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8,157(1-2):144-148
The acaricidal activity of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the chloroform extract and the acetic ether extract of neem (Azadirachta indica) oil against Sarcoptes scabiei var. cuniculi larvae was tested in vitro. A complementary log-log (CLL)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he toxicity tes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all test time points,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activity against the larvae of S. scabiei var. cuniculi, while the activities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 and the acetic ether extract were similar. The activities of both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and the chloroform extract against the larvae showed the relation of time and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of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1.3muL/mL) was about three times that of the chloroform extract (4.1muL/mL) at 24h post-treatment. 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500.0muL/mL, the median lethal time (LT(50)) of the petroleum ether extract and the chloroform extract was 8.4 and 9.6h,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屠洁  刘冠卉 《蚕业科学》2010,36(5):870-874
为了有效利用缫丝蚕蛹的功能性成分开发高附加值的降血糖药物,采用95%乙醇浸提蚕蛹活性物质,并依次选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对蚕蛹醇提物进行梯度极性溶剂萃取,获得不同萃取组分及水相组分。测定各相萃取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当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组分及水相组分的质量浓度为0.33mg/mL时,各相萃取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率分别为100%、58%、38.1%、36.93%、21.53%;各相萃取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49、0.272、0.434、0.645、0.449 mg/mL。选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较强的石油醚相和乙醚相萃取组分,采用双倒数作图法检测其抑制作用类型均属于非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3.
李军  李媛  杜鑫  陈玉银 《蚕桑通报》2007,38(2):18-20
二甲基甲酰胺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只有在很高的浓度食下时才表现出急性中毒死亡,并且随着龄期的增加,家蚕的耐毒性增加,3龄蚕比2龄蚕有更强的耐毒性。低浓度的二甲基甲酰胺(DMF)对家蚕生命率和经济性状都没有显著影响。DMF对家蚕的毒性有积累作用,3龄期连续添毒稀释10倍的DMF原液24h没有观察到急性中毒死亡,但连续添毒90h后,可最终导致家蚕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4.
家蚕自古为滋补食疗珍品,丰富的有效活性成分使其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为推进家蚕幼虫体的药用开发,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家蚕幼虫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化规律。将家蚕幼虫干燥粉碎,选用80%乙醇为溶剂,原料体积质量按0.0333g/mL在60℃下抽提4h,重复抽提3次,可高效地提取家蚕幼虫体黄酮类化合物。以NaNO2、Al(NO3)3显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510nm波长下比色,可精确、稳定地测定出家蚕幼虫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家蚕幼虫体富含黄酮类化合物,不同蚕品种其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磁处理水添食对家蚕若干数量性状影响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生海  宋亚英 《蚕业科学》2001,27(4):329-331
研究了用不同强度磁处理水添食对家蚕生长及若干数量性状影响的生物效应。结果表明 ,从 3龄起连续添食磁处理水后与对照区比较 ,蚕体增长率提高 ,健康性和生命力有所增强 ,龄期经过缩短 1~ 2d ,茧质调查表明 ,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性状也都不同程度表现了正向效应 ,其中以场强为 2 0 0~ 30 0mT的磁处理水添食 ,作用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家蚕幼虫体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推进家蚕幼虫体的药用开发,研究了家蚕幼虫体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将家蚕幼虫粉过80目筛,选用80%乙醇为溶剂,原料质量浓度按00333g/mL在60℃下抽提4h,重复抽提3次,可高效地提取家蚕幼虫体黄酮类化合物。以NaNO2Al(NO3)3显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510nm波长下比色,可精确、稳定地测定出家蚕幼虫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家蚕幼虫体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其质量比达23770mg/g左右。  相似文献   

17.
桑树不同季节施用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螨腈因其对家蚕的低毒性而成为桑树害虫防治药剂之一。为了确保桑园施用虫螨腈对家蚕的安全性,分别于春、夏、秋季对桑树喷施虫螨腈后,调查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性及家蚕的中毒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桑树喷施虫螨腈对家蚕的残毒性差异较大。夏季以24%虫螨腈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3 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基本安全,1000、2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5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已无致死性;春季3种浓度药液喷施后7 d采叶饲养仍造成3龄期家蚕100%死亡。夏蚕期3龄期家蚕饲喂1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1h的桑叶后即出现中毒死亡,而中秋蚕期、春蚕期的3龄期家蚕食下相同毒叶分别在1、3d后才出现中毒死亡现象。此外,调查虫螨腈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残毒性,表明对5龄期家蚕的残毒性明显低于3、4龄期的家蚕,因此建议在家蚕4龄期之前尽量不用虫螨腈防治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18.
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乙醇代谢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家蚕基因组中存在7个ADH编码基因(BmADH1~BmADH7),半定量RT-PCR检测BmADH2、BmADH3、BmADH4和BmADH5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丝腺中表达水平较高,BmADH1、BmADH6、BmADH7在脂肪体中高水平表达。利用直接注射和口器灌喂2种方式,对家蚕5龄第3天幼虫分别以体积分数28%、56%的乙醇进行刺激处理后,调查家蚕体内乙醇的代谢与脂肪体中ADH基因的表达及酶活性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表明56%乙醇注射处理组家蚕的脂肪体中BmADH1、BmADH6、BmADH7的表达上调,而28%乙醇处理后3个基因的表达基本无变化;酶活性检测表明28%、56%乙醇处理后1 h家蚕脂肪体中的A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气相色谱分析显示家蚕血液中的乙醇会快速转化为乙醛。以上结果表明,家蚕幼虫在受到高浓度乙醇刺激后,通过上调脂肪体内的ADH基因的表达,增强ADH活性,使其参与体内乙醇的代谢过程,以保护蚕体免受高浓度乙醇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家蚕抵抗白僵菌感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抗性品种蚕幼虫体表面,自萌发到侵入的全过程都不形成一个明显象附着胞那样的构造;分生孢子萌发后的侵入情况可观察到三种不同状态;蚕毛窝间隙、气门是自僵菌易侵入的部位之一.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蚕.对白僵菌的感染性存在差异.家蚕体壁的表面构造,化学性质的防御反应,以及家蚕血液对白僵菌发育、增殖的影响.是造成此差异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5龄家蚕添食苋菜红、日落黄、胭脂红,洋红和洋绿等食用色素的试验,初步结果认为,这些色素都不能被蚕体吸收,进入血腔;各种色素对蚕体的生命率都有一定影响,差异很大,其中以洋绿的毒性最大,洋红次之,再次是苋菜红,日落黄和胭脂红则较弱;色素添食对产量和茧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