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赣东北地区是江西古代书院发展较为繁盛的重要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赣东北地区的官办书院呈现出典型的地域性特征。选取赣东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三座书院——鹅湖书院、叠山书院、信江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主要从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布局、单体建筑形态与构造及装饰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总结其建筑形制特征。  相似文献   

2.
书院园林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众多学子聚书治学的重要阵地,兼具讲学、藏书、祭祀等功能,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中国书院园林在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影响,是儒家思想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章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脉络、中国书院园林的历史沿革,着重探析了儒家思想与书院园林在相地择址、空间层次、建筑格局、山水气势和园林植物等方面的契合,以期为日后的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弥补了官学与私学之不足,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其早在北宋时期即确立了讲学、祭祀、藏书、生活等基本功能。而民间书院则更加平民化,布局更灵活。皖南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信息交换与文化传播频繁,徽商的发迹更加促进了教育活动的发展,大量的民间书院由此出现。安徽宏村是最著名的皖南村落之一,村中的南湖书院是该地区民间书院的典型案例。本文从南湖书院的建筑选址、实体要素、空间形态、营建技艺、建筑装饰等方面对其建筑形制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民间书院的多元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慧  武淑君  袁菊红 《绿色科技》2019,(7):136-138,142
以白鹿洞书院和应天书院分别代表南北方古书院进行了植物景观对比研究,从两个书院的植物景观空间、植物种类和植物配置方式3个方面的对比研究得出两个书院所存在的差异及其出众之处,并综合两个书院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书院植物的保存程度、书院的后期建设等的不同,提出了古书院植物景观优化的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中国古代门窗和现代门窗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各时期门窗的特点及发展状况;探讨了古代门窗形制的变化特点、现代门窗用材和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于AR技术的研究呈现井喷式发展,AR技术的研究也成了前沿热点领域,但关于增强现实与书院文化旅游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两种结合方面的研究,目前在江西还缺少相关研究案例。首先梳理了当前国内外AR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尤其是AR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方面,分析了白鹿洞书院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要素和开发必要性,并提出了以白鹿洞书院为载体进行AR数字化文化内容的创新设计思路。通过将区域文化内涵以虚拟信息形式植入现实文化资源当中的设计,提升了白鹿洞书院的体验感和趣味性,促进了研学旅游的发展,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深层次地解读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书院文化的传播力度。  相似文献   

7.
知识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服务职能,也是图书馆职能发展的重要领域.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基本内涵和服务模式,并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影响因素及提高知识服务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和论述了中国古代关于城市选址、城市绿化、园林建设、森林旅游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城市森林的建设理念,作者提出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和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构筑有中国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生态文明城市。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化条件下,军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成几何级增长,为了加强现代信息环境下军校图书馆的建设.本文提出了设立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的设想,并从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学科馆员的培训,以及改进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又有了其新的内容.高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是图书馆今后的重要的基础业务建设.这将使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信息与知识服务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南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河、大湖浑然一体,使庐山富有独特的风貌。庐山风景区面积 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 500平方千米。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还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白鹿洞书院创建于公元 940年,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庐山的东林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庐山也是我国南方的…  相似文献   

12.
陆琦 《广东园林》2011,33(2):77+85-86
玉岩书院坐落在广州市萝岗区萝峰山,是广州历史最早的书院之一。萝岗又名萝岗洞,洞即垌,盆地之意。自秦以来,是古代番禺县管辖的偏僻之地,古籍《萝峰纪略》说:"萝峰,即萝岗洞之最深处。"自明代后,萝峰山一带,已成为文人墨客赏梅胜地,萝岗自然条件独特,梅树常梅开二度,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态文明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就是在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的同时,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使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社会,同时还是生态文明的社会。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向。 (一)古代生态伦理道德观奠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奇秀庐山     
庐山,峰峦叠嶂,丛林莽莽,风景奇佳,古迹众多。有千年双桂,黄龙寺三宝树,陶渊明故里——东皋、西畴,王羲之墨地,三叠泉,五老峰,东林寺,岳母墓,南唐李王景读书台等。千百年来,庐山一直是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中国古代文化的沃土庐山的岚影波光深深地哺育着中华古代文化,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周敦颐的《爱莲说》,苏东坡的《慧崇春江晚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等。特别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正是在这空谷深幽,林木掩映,炊烟袅袅,阡陌交错,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田园风光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这一切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给人以灵感,人又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下,开创了我国古代隐逸文学的先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在枫叶荻花萧瑟的深秋,送客到庐山下的浔阳江头,忽闻琵琶女倾诉自己不幸的琵琶声,有感“同是天涯沦落人”,遂作长诗《琵琶行》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抑郁。这更是我国古体诗中千古传诵的佳作。宋代理学家朱熹任南康知军时,复兴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不仅使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促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兴盛。...  相似文献   

15.
立足海南文化史迹园的研究体系,以东坡贬谪文化为大背景,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和现场调查的方法,从东坡书院的空间特征、造景手法以及园林形态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海南书院园林特色的造园风格和文化内涵。并针对东坡书院的现存问题,从景观设施、植物配置和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提出了优化建议,重点提出要完善并整合书院的道路体系和基础设施,调整植物群落创造良好的透景线以及活化劝耕园和文化广场。  相似文献   

16.
书院植物景观是彰显古书院环境艺术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综述法,总结归纳出华南、华中和北方古书院园林中植物配置形式、应用的主要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并对古书院植物景观设计手法进行研究,得出书院园林中植物造景吸收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如天人合一,托物言志,因地制宜,通过书院中的楹联、牌匾进行植物造景等。这些优秀的书院植物景观设计原则手法可为当今古书院及其景区、校园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成为世界图书馆的热门,它的建设和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数字信息时代的地位。本文阐述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历史悠久,衍生了很多难以取代的生产智慧,继承和传承古代传统农业中的合理内涵,对于引导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点从核心纽带的角度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分为:以土壤地力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以自然条件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和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等。通过对各种循环模式的描述分析,对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徐畅  谢纯 《广东园林》2020,42(1):15-20
天岳书院是湖南平江县在清代建立的地方教育机构,是湖湘地区现存县级书院的代表之一。与省会书院岳麓书院相比,天岳书院规模更小,空间精巧实用,着重在主要庭院营造园林景观。其空间布局严整,形成入口、祭祀、讲学、藏书、生活5大功能区,反映了清代书院重视科举、官学化的特征。书院庭院空间多样,小空间的组织颇有园林意味。天岳书院园林营造要素质朴大方,且具本地特色,多用有文化寓意的乡土植物,硬质景观和建筑细部与书院朴素清雅的风格契合。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中包含了中国建筑史许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布局形态的演变、道路及市政建设、建筑类型的发展几个方面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古代都城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