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16年11月21—22日中卫市出现入冬以来最强寒潮降温天气,48 h最高降温达18.1℃。利用NCEP 6 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数据,通过分析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得到极涡的位置和强度、西伯利亚附近冷空气的堆积、横槽转竖时间等此次寒潮预报的着眼点。强冷平流及水汽条件为此次寒潮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纪成成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100-101,12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13—15日、11月27—29日和12月9—11日根河市出现的3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由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3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均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均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暴发后,呼伦贝尔上空均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均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因此3次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根河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河冬季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王桂春  宋若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20-962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大连南部地区2009年12月29~30日出现的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期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蒙古国堆积并经乌兰巴托、二连浩特,侵袭大连地区造成的;寒潮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暴发后,大连地区上空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寒潮发生的环流偏南、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移动较快,因此,大连南部地区,旅顺、大连、金州三站出现寒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暴雨、冰雹、冻雨、寒潮四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气象要素、灾情情况、气象服务过程等资料入库,帮助预报员全面的掌握和提高贵阳地区灾害性天气的变化过程和致灾程度,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春容 《北京农业》2013,(24):164-165
2009年12月22-24日(简称"12.22"),新疆塔城地区出现了一场全区性的强寒潮天气过程,也是近50 a来(1960-2009年)历史同期(12月)最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基于此,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高度场、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各项资料及T213物理量场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预报经验教训,以期提高寒潮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酒泉地区2011—2018年寒潮天气的特征特点发现,2011—2018年酒泉地区共出现不同强度的寒潮天气过程14次,最早出现在9月(2013年),最晚出现在5月(2016年),集中出现在11月至翌年4月,其中以4月出现寒潮天气过程的频率最高,其次为12月,再次为3月;以4月寒潮经过时降温幅度最大。酒泉地区寒潮暴发时通常伴有大风、沙尘暴和降雪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农户应当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提早做好防霜冻准备,以减轻寒潮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8年4月5—6日甘肃省东乡县出现强寒潮天气过程,影响大,范围广,天气形势和地面冷空气路径、数值预报以及本地气象要素的变化均给出了寒潮信息,本文取东乡县部分站点过程实况、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以便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同时,东乡县气象局对这一强寒潮天气过程密切监视,及时预报预警,服务广大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寒潮过程的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秦皇岛地区寒潮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方法]基于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2334站次,黄色寒潮105站次,出现寒潮最多的地区是青龙县,最少是卢龙县;主要是因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9日,最晚结束为5月26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2和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有9年;从年代际来看,寒潮出现最多的是70年代,最少的是90年代。随着气候变暖,寒潮总次数趋于减少,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结论]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9.
从高空环流形势演变和水汽通量特征等方面对2016年1月21—26日平阳县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南下暴发造成温度大幅下降,但700 h Pa水汽与系统配合较差,没有出现降雪天气。同时对EC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以提高寒潮过程温度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包颖  高井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45-12347
基于1960~2009年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寒潮蓝色和黄色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将其分类,分别统计分析了其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0和1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这主要与气候的季节性转换有关;寒潮发生次数最多时段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次数呈减少趋势,达到寒潮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发生次数与气温的变化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出现寒潮次数最多的地方是建昌县,最少的地方是绥中县,主要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1.
徐保华  胡剑文  陆凡 《北京农业》2012,(24):124-125
利用基层台站常规气象资料分析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地区过去5年冻雨天气过程,从冻雨形成机制入手,剖析总结形成冻雨的天气形势特征,从中寻找归纳冻雨天气预报着眼点,对提高冻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具有比较实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初低温雨雪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丽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22-17125
2008年1月中旬~2月初,湖北荆州市经历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降雪天气过程,通过对这次的低温雨雪过程的天气特征、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期望为今后的预报中对降雪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分析表明,旺盛的西南急流,强的垂直风切变,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配置,提供了降雪区的上升运动与水汽的辐合;强冷空气维持,逆温层结构决定了降水的性质,而中高纬度稳定的阻塞形势和中低纬度平直环流和南支多波动,使雨雪天气持续。  相似文献   

13.
黄天福  刘鹏  袁辉  康安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73-9876
[目的]探讨2008年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方法]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MICAPS提供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冻雨、冰冻、道路结冰、地表0℃线范围的变化情况,对2008年1月13日~2月15日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简称凝冻)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贵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事件的成因,并对其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大气环流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尺度天气系统在贵州上空交汇造成了持续性降水发生的。北半球东亚倒Ω流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使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影响江南、华南,南支西风波动活跃,静止锋锋区强度大,并长时间维持;低空850 hPa切变线在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维持摆动,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冷暖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导致贵州出现长时间的降水;逆温层深厚,长时间的降水普遍以小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雨淞范围从贵州、湖南南扩至广西北部,冻雨、冰冻天气造成长时间的道路封冻和电线结冰,灾情严重;地表温度0℃线长时间覆盖全省高寒山区,地面结冰难以融化,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长时间影响贵州。[结论]该研究为该类灾害天气的防灾减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梁宝元  刘君  梁凤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604-5606,563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气象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2013年6月15~16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高空短波槽引导西北涡北上影响河套地区,较好的水汽输送和强烈的水汽辐合是出现河套地区大雨的原因之一;正涡度平流和暖平流对河套地区上升运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强降水形成;在一定条件下,喇叭口地形可以加强上升运动并使降水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2022年7月17日营口地区出现一次局地暴雨过程,整体降水量级预报把握较差,因而对环流形势、物理量场、数值预报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出现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高空冷涡底后部的西北气流中,低层配合有冷切及地面低压的有利动力强迫机制下,具备充沛的水汽条件及一定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造成此次降水过程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大尺度环流形势的预报偏差。前期的天气形势较预报的强度偏弱、位置偏东,造成主观预报对后续发展的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对2016年7月25日抚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偏西气流的纬向环流形势下,500hPa贝加尔湖冷空气东南移是造成此次抚顺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是由贝加尔湖脊向东南方向移动导致;850hPa上,辽西地区有切变线东移,对抚顺地区降水产生直接影响,此次暴雨过程存在强盛的西南风低空急流建立,急流中心风速可达22m/s;200hPa存在强盛的高空急流,抚顺处于高空急流轴右侧,有急流的分流区。  相似文献   

17.
采用CBC算法计算的m_(eff)指数,基于GIS技术,以宁国市、乡镇、1 km~2格网3种不同空间尺度区域为报告单元,选取城市建设区域、道路、农田、采矿区、采伐区、水体6类景观破碎因子组成景观破碎几何量度,研究宁国市景观破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3种报告单元的m_(eff)值为0~422.92 km~2;宁国市景观破碎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破碎程度较重区域空间上呈"人"字形分布,城区破碎化水平最高,市域西北部、南部部分地区破碎程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8.
为喀斯特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科学布局提供决策论据,采取实地调查法和人均用地指标法等,以贵州省金沙县为实例,对喀斯特山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金沙县城镇用地需求缺口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325.34hm2和305.53hm2;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达3 292.05hm2和3 306.73hm2,实现数量上的挂钩可行。2)通过对需求预测及结合规划指标的研究,确定城关、西洛、岩孔、安底等乡镇为重点需求区域。3)对26个乡镇按挂钩潜力面积的多少划分高、中、低3个等级,确定西洛、岩孔、城关等乡镇为重点供给区域。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喀斯特山区特点对喀斯特山区挂钩规划项目区布局的确定、挂钩模式的选择、实施管理等相关内容提出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大连北部地区2013年11月9—10日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横槽转竖型。高空500 hPa天气图上-44℃冷中心位于120°E;55°N~60°N;对应高空700 hPa天气图上冷中心为-32℃;而地面天气图上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 060 hPa,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由贝加尔湖暴发南下的冷空气偏北、偏东,大连地区只有最北部庄河站达到了寒潮标准,24 h内最低温度下降9.1℃。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