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冬小麦节水增产灌溉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灌溉排水》2001,20(3):20-24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指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冬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要比美国品种强,但二者抗旱指数差异不大.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系)间WUE差异显著(P<0.001),且国内品种WUE总体上高于国外品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间ET差异不显著(P=0.404),变异系数仅为1.75%;且国内品种ET总体上略高于国外品种.  相似文献   

3.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1998~ 1 999年在山东省桓台县进行了冬小麦节水灌溉试验。通过对冬小麦生长动态观测表明 :减少灌水量可以促进冬小麦发育。起身拔节水对冬小麦株高有显著影响。叶面积指数、冠层干物重、根系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冬小麦根系总量的 80 %以上分布在 0~ 2 0 cm土层内。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 ,灌水量的增多 ,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逐渐减小。全生育期浇越冬水、起身拔节水、开花水的处理经济产量最高 ,达到 771 6.7kg/hm2 ,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达到 1 5 .92 kg/(hm2· mm) ,单位水资源量的边际效率也最大 ,达43 .1 2 kg/mm,单次灌水的最大平均产量为 85 1 .65 kg/hm2。  相似文献   

4.
实验表明:冬小麦的灌水量直接影响下茬玉米的土壤水分;冬小麦耗水量与产量、冬小麦力。夏玉米的总耗水量与产量均呈抛物线关系。因而减少非关键生育期的灌水对产量影响不大。根据天然降水分布规律,选用全生育期90天左右的玉米杂交种,6月20日以前播种,8月上旬抽雄,使主要需水期与降水高峰相吻合,尽量减少夏玉米的灌水。通过作物干旱胁迫试验,找到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减产系数,为制定节水型灌溉制度提供依据;通过对土壤水分的观测发现,在作物播前、收后土壤内均有部分速效水,充分利用土壤水是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水分胁迫效应及节水高效灌溉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冬小麦的各个生育期,水分胁迫均显著影响小麦矿质营养的吸收、干物质的累积及光合作用等过程,根据时各试验处理麦株个体、群体的生理、生态分析,确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节水灌溉指标体系。该体系除土壤含水量外,还包括根系湿润层厚度、细胞液浓度、叶水势、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和叶片N、P、K的浓度等指标。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节水增产灌溉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北高产粮区进行了冬小麦节水增产试验研究 ,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的增加 ,冬小麦总耗水量也增加 ,冬小麦消耗土壤水的份额逐渐减少 ,主要以消耗灌溉水为主。 2 0 0~ 30 0 cm土层的土壤水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 ,利用率逐渐减小 ,最佳灌水模式为春季 2水 (试验年份为偏旱年型 )。冬小麦产量为 771 6.7kg/hm2 ,水分利用效率为 1 5 .92 kg/hm2·mm,灌溉水利用效率为 34 .3kg/hm2·mm。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耗水规律和麦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以及作物对短期缺水的适应、补偿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高产高效冬小麦节水喷灌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田间水分转化规律,以喷灌水量无效消耗最小为目标,提出了节水型合理喷灌定额为40 ̄60mm,,以此为基础,结合田间土壤墒情和麦田苗情,总结出高产高效冬小麦节水喷灌模式,经过两年度田间示范试验,取得了高产、高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耗水规律和麦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及作物对短期缺水的适应、补偿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节水高效优化灌溉制度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霍泉灌区田间试验资料,考虑水分亏缺的后效性,以冠层叶面积指数修正后的作物-水模型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二雏动态规划模型,计算冬小麦节水高效优化灌溉制度。结果显示,该模型充分反映了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和灌溉水量产生的冬小麦的产量效应,所建模型和参数确定较合理,在实践中更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剖面深层水分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采用PVC管土柱法进行冬小麦生长水分调控试验,设计了4个处理,即处理Ⅰ为地面灌溉、处理Ⅱ为计划湿润层取根系分布深度的60%、处理Ⅲ为计划湿润层取根系分布深度的75%、处理Ⅳ为计划湿润层取根系分布深度的90%,测定了冬小麦各生育期根系形态指标和地上部分植株体干重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水总量一定,改变灌水方式、考虑计划湿润层的深层灌溉,能够促进冬小麦根系深扎,至成熟期,处理Ⅱ、Ⅲ、Ⅳ的根长比处理Ⅰ长27~37 cm,总根干重均增加,但根冠比减小,产量增加。适宜的根冠比能更好地协调冬小麦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之间生长关系,提高抗旱能力。处理Ⅱ和处理Ⅲ是冬小麦根冠层生长协调、提高抗旱能力较适宜的灌溉方案,可为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根系效率及后期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根系效率、后期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3个水分亏缺处理时期:越冬—拔节期、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每个时期水分亏缺程度均为田间持水率的45%~50%。设置对照(CK)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的70%~75%。结果表明,返青—拔节期水分亏缺提高了小麦的根系效率和...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二种水分处理下,对16个冬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理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冬小麦品种与水分利用相关的因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开花时间和旗叶比叶重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个生理因子间相关性达不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应用麦田水分动态平衡模型和干旱预报模型计算小麦的适宜灌溉期和灌溉水量。依据实测资料,对小麦的节水灌溉与增产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应用这种节水灌溉技术,可充分利用土壤储水和自然降水,减少灌水次数,降低麦田水分的无效消耗,提高土壤水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同其它方法相比,此方法的优点除投资省外,主要是能对旱情进行早期预报,从而能在大面积的农田上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水,这对促进农业节水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淮北平原冬小麦作物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淮北平原冬小麦作物系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水量平衡法、涡度相关法和Bouchet互补关系理论,结合Penman-Montieth方程,计算得到1991-2018年淮北平原冬小麦的作物系数;采用线性拟合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结合ArcGIS,研究了作物系数在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水延迟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冬浇水延迟20 d灌溉,与优化灌水处理相比,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拔节水延迟20 d灌溉,枯水年会显著降低水分利用率,丰水年会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浆水延迟20 d灌溉,枯水年会显著提高产量。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不灌水会极显著的降低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通过综合分析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模式:枯水年份,冬小麦灌浆水延迟20 d灌溉,丰水年份,冬小麦拔节水延迟20 d灌溉,可获得适宜的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限量灌溉和施磷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和施磷组合对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光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施磷影响了冬小麦的生理指标。施磷主要是提高了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使作物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灌水主要促进了冬小麦的蒸腾速率,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比值降低。冬小麦叶片的蒸腾和光合速率呈非线性关系,光合速率随蒸腾速率增加而缓慢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冬小麦叶片的蒸腾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直线负相关关系,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着蒸腾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试验条件下,灌水量为180 mm与施磷量120 kg/hm2是冬小麦节水效果较佳的组合。  相似文献   

19.
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生理生长特性等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有限灌溉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变化、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灌水量越大,含水量变化的土层深度越大;并且土层深度越大,含水量的变化越小。②开花期灌水对缺水处理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补偿效应明显。③各处理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趋势一致,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均是双峰曲线,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均是单峰曲线,均有"午休"现象。④开花水有利于籽粒的形成,只灌开花水也可获得较高产量。但产量与总灌水量之间呈抛物线关系。⑤单叶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水量的不同而不同。总灌水量越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越大,灌溉水利用效率越低,水分利用效率越低。⑥综合考虑,全生育期只灌1次75 mm开花水的处理最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