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本文报道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进行的一些研究,电镜观察表明REV是典型的RNA肿瘤C型病毒,具有“苯环状结构”,动物感染试验表明REV与火鸡疱疹病毒(HVT)之间可产生协同作用来危害鸡群。作者采用了冰冻切片结合荧光抗体或酶标抗体技术来检测组织中的REV抗原,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广东10个鸡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个鸡场是REV抗体阴性的,其余8个场均呈不同程度的抗体阳性,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其中1个场两批鸡因注射不同来源的HVT疫苗而表现出REV抗体阳性率的显著差异,这显示了“HVT疫苗失效”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REV污染了HVT疫苗。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安徽地区鸡群鸡白痢血清流行病学现状,采用鸡白痢抗体平板凝集试验对安徽地区不同饲养规模、养殖方式、品种、生物安全和净化措施条件下鸡白痢血清流行病学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鸡白痢血清抗体的平均阳性率为25.54%,最低为0%,最高达90%。小农户鸡白痢阳性率(54.62%)高于规模(27.64%)和中小规模鸡场(17.52%);散养方式(54.62%)下鸡白痢阳性率高于平养(23.96%)和笼养(18.09%);不同品种的鸡白痢阳性率有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地方品种鸡阳性率高于成熟的商品化品种鸡。鸡场采取的严格生物安全措施和净化措施能显著降低鸡白痢阳性率。综上所述,安徽地区鸡群中存在普遍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感染水平的高低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生物安全水平和净化措施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安徽省优良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的感染状况。[方法]对安徽省8个鸡场、7个不同地方品种鸡开展了ALV-J感染的血清学调查。[结果]安徽省被检测鸡场均存在ALV-J感染,被检测鸡群个体阳性率高达49.9%,甚至部分鸡场鸡群个体阳性率高达86.2%。AHDF5品种鸡个体阳性率高达86.2%,其次为AHDF2、AHDF6、AHDF3、AHDF7、AHDF4和AHDF1品种鸡。4个周龄段的鸡群均有ALV-J抗体阳性鸡,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12周龄以下鸡群ALV-J阳性感染率相对较低,为7.1%;随着周龄的增大,ALV-J阳性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最高达50%。[结论]安徽省地方品种鸡中ALV-J的感染非常严重,应及早对ALV-J进行净化和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规模化养殖和农户散养版纳小耳猪群中伪狂犬病的感染情况,按流行病学随机抽样方法,从2个规模场、7个自然村采集152份血液样品,对病原的抗原、抗体进行检测。2个规模化场均接种了猪伪狂犬疫苗,但所有散养户均未接种。因此,规模养殖场的猪群总抗体阳性率较高,养殖场1抗体阳性率94.1%(32/34),感染性抗体阳性率17.6%(6/34);养殖场2抗体阳性率为92.0%(46/50),抗原阳性率12.0%(6/50),而散养户感染性抗体阳性率较高为55.9%(38/68),抗原阳性率17.6%(12/68)。结果表明:猪伪狂犬病病原在版纳小耳猪群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化饲养的猪群免疫合格率高于散养户。从抗原检测结果来看,规模化场的发病率也低于散户。要控制该病的流行,应重点在散户中推广疫苗接种,提高散户的免疫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5.
应用ELISA方法对分别采集自福州市周边30个蛋鸡场的597羽海兰蛋鸡、512羽罗曼蛋鸡、486羽伊莎蛋鸡和553羽特佳蛋鸡共2148羽的血样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亚群ALV-A/B和ALV-J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样品ALV-A/B抗体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特佳蛋鸡群11.39%(63/553)、罗曼蛋鸡群11.32%(58/512)、海兰蛋鸡群8.54%(51/597)和伊莎蛋鸡群7.61%(37/486);样品ALV-J抗体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特佳蛋鸡群5.24%(29/553)、罗曼蛋鸡群4.10%(21/512)、伊莎蛋鸡群3.51%(13/486)和海兰蛋鸡群3.18%(19/597);而样品ALV-A/B抗体总阳性率为9.73%(209/2148),高于ALV-J抗体总阳性率3.82%(82/2148),其中有0.70%(15/2148)的ALV-A/B和ALV-J抗体双阳性样品;蛋鸡场ALV-A/B抗体阳性率为70.00%(21/30),高于ALV-J抗体阳性率36.7%(11/30),其中有16.7%(5/30)的ALVA/B和ALV-J抗体双阳性样品.结论:福州市周边蛋鸡场不同品系和不同鸡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ALV流行,相比ALV-J,ALV-A/B流行更普遍,且存在ALV-A/B和ALV-J抗体双阳性样品,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江西省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状况,利用针对禽白血病病毒(ALV)J亚群抗体和群特异性P27抗原的商品化ELISA检测试剂盒,对江西省12个种鸡企业的6个地方品种鸡进行禽白血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几个地方品种鸡ALV的感染相当严重,迫切需要净化。但不同品种鸡的P27抗原的检出率与ALV-J抗体的检出率有一定差异。P27抗原阳性率最高的为JXDF4品种鸡(36.67%),其次为JXDF5、JXDF1、JXDF3、JXDF6、JXDF2品种鸡。与P27抗原检出情况类似,JXDF4、JXDF5的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5%、30%,而其他4个地方品种的鸡群ALV-J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10%)。调查还显示,同一品种鸡在不同种鸡场之间的ALV-J感染率差异较大。试验结果为各种鸡场开展净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益阳地区规模鸡场鸡滑液囊支原体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对鸡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区县鸡群滑液囊支原体血清阳性率在36.36%~57.14%,平均阳性率为43.68%;不同品种鸡群滑液囊支原体血清阳性率在35.13%~72.22%,平均阳性率为48.65%;不同用途不同日龄鸡群滑液囊支原体血清阳性率在21.43%~64.58%,说明不同区县、不同品种、不同用途和不同日龄的鸡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滑液囊支原体感染。调查结果表明,鸡场与农村居民区之间距离较近、没有选择敏感药物预防、鸡场使用时间长、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松散、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严的鸡场滑液囊支原体阳性率高,需要采取注意引种、疫苗免疫、药物预防、实行精细化管理和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来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3种常见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在桂东南地区鸡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来自玉林、北流、兴业、博白、容县、陆川、贵港、桂平、平南等9个县市农村散养户送检的637份病鸡血清样品进行病毒抗体的检测并分析地区、季节、品种和年龄段等因素对鸡群感染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影响。【结果】以上地区的农户散养鸡群中存在3种常见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抗体,且不同病毒的抗体情况受地区、季节、品种和年龄段等因素的影响。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的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23.86%、13.97%、7.06%,提示CIAV在以上地区鸡群中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应该作为今后该地区鸡群疫病防控的重点。此外,在所有阳性样品中混合感染率为24.65%,说明目前以上地区农户散养鸡群中的病毒性免疫抑制病存在混合感染,尤其以CIAV与其他病原组成的混合感染类型为主,占98.11%。【结论】针对桂东南地区农户散养鸡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为防控该地区鸡群中的3种常见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黔东南小香鸡种群禽白血病(AL)、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和鸡白痢(PD)的感染状况,便于有效预防、净化疫病,更好地保护黔东南小香鸡的种质资源,从鸡群采集524份血清样品,采用ELISA检测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ALV-p27)、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及鸡白痢感染抗体水平,采用PCR核酸检测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B、J亚群(ALV-A、B、J)鉴定。结果表明:样品中ALV-p27抗原的阳性率为85.88%、ALV-J亚群的阳性率42.67%,REV抗体的阳性率为25.57%,鸡白痢抗体的阳性率为3.82%。根据检测结果,建议尽早对种群采取净化措施,以避免AL进一步发生及流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河南省禽白血病感染情况,对来自39个鸡场的血清样品和蛋清样品分别进行禽白血病A/B亚群抗体、禽白血病J亚群抗体检测和禽白血病抗原检测,并按场点类别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禽白血病A/B亚群抗体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17.49%和41.03%,种鸡场个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商品代鸡场;禽白血病J亚群抗体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10.40%和23.08%,种鸡场个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商品代鸡场;禽白血病P27抗原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7.45%和23.08%,种鸡场和商品代鸡场个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规模鸡场禽白血病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禽白血病净化工作亟需推进。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坦布苏病毒(TMUV)在鸭、鸡、鹅群中的感染情况,开展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10-2014年间,在浙江省11个地市采集鸡、鸭、鹅血清样品4 989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TMUV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鸭、鹅、鸡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33%,6.94%,1.11%。按年度分析,在2010-2011年鸭TMUV引起的产蛋下降疫情流行期间,鸭感染群的TMUV抗体阳性率为54.83%,鹅、鸡未采样检测;2012年鸭、鹅TMUV感染群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88%,20.00%,鸡未检测到抗体阳性群;2013年鸭、鹅、鸡TMUV感染群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68%,10.00%,28.00%;2014年鸭、鹅TMUV感染群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9.19%,6.67%,鸡未检测到抗体阳性群。总体来看,鸭群在2010-2011年TMUV流行期间的抗体水平最高,表明鸭群是TMUV感染的主要禽种。  相似文献   

12.
以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的单克隆抗体11B154作一抗,建立了在冰冻切片中快速检测REV的免疫酶(IHC)和免疫荧光技术(Mc-IFA)。运用两种技术对人工接种REV的肉种鸡和疑似REV田间病例的肝脏、脾脏、腺胃、心脏、骨髓等器官的组织进行了检测,并同病毒分离方法进行了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的肉种鸡中,采用IHC、Mc-IFA和病毒分离方法结果一致,均为阳性;在送检的疑似RE的24份病料中,用IHC检测出阳性率51.7%(13/24),Mc-IFA检测出阳性率62.5%(15/24),其中13份存在交叉;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为37.5%(9/24),阳性数包括在13份IHC阳性病料中。由此表明冰冻切片免疫酶和免疫荧光技术都可用于临床快速检测,其中免疫荧光可用于早期的粗检,而免疫酶可用于细胞内抗原定位。  相似文献   

13.
山东某鸡场饲养的10000只父母代海兰蛋种鸡于育成前期出现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剖检以腺胃肿胀、淋巴器官萎缩为特征,至70日龄发病率达90%;经ELISA方法检测抗体及间接免疫荧光原位病原检测证明该病与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感染有关。取7只病鸡肝脏研磨处理后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用REV单抗11B118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根据REV-HA株前病毒基因组DNA env囊膜糖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阳性CEF基因组DNA作为模版,PCR扩增后得到438 bp的目的片段;PCR产物测序结果比对显示,该毒株与其他中国野毒株的同源性高于与REV-HA株的同源性。综合诊断判定该病可能与鸡群早期感染致病力较强的REV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FPV野毒株是否存在REV基因整合现象,初步研究整合毒株致病鸡群REV的抗体变化规律、FPV感染组织细胞的病变及发病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特征。【方法】自泰安及周边地区搜集的9例典型FP临床病例取其病变组织分离FPV,电镜观察FPV形态特征、PCR扩增REV-env和LTR序列、ELISA检测FP发病鸡群血清REV抗体变化特征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鸡的病理学变化。【结果】9株FPV野毒株均有REV基因片段的整合,整合毒株使感染组织细胞的核由原来紧密球状变成较松散的螺旋状;FP患病鸡REV抗体阳性率显著升高;发病鸡除FP的一般病变外,同时显示脾脏、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的淋巴组织严重萎缩,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肝脏、十二指肠、肺脏等器官内的淋巴组织亦表现相应的病理变化;用分离纯化整合REV基因的FPV毒株对SPF鸡试验性感染表明:整合REV基因的FPV毒株试验性感染SPF鸡患痘后期REV抗体水平的变化及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与野毒株FPV自然感染鸡所致病变相同。【结论】泰安及周边地区流行的FPV野毒株普遍存在REV基因的整合现象,整合有REV基因的FPV野毒株的致病性已发生改变,具有REV的某些致病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鸡志贺氏菌病和鸡白痢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腹泻病鸡群中鸡志贺氏菌病和鸡白痢的发生情况,利用鸡鲍氏型?鸡痢疾型志贺氏菌凝集抗原和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抗原对河南省6个县市52家鸡场的鸡血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鸡鲍氏型、痢疾型志贺氏菌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5%和14.6%,鸡白痢为3.2%。所有县市的鸡鲍氏型志贺氏菌血清抗体阳性,4/5的县市鸡痢疾型和鸡白痢血清抗体阳性;78.8%的鸡场为鲍氏型血清抗体阳性,61.2%的鸡场为痢疾型血清抗体阳性,24.4%鸡场为鸡白痢血清抗体阳性。不同鸡群中,鸡鲍氏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4%~85.7%,鸡痢疾型为0.0~60.0%,鸡白痢为0.0~30.0%。不同品种鸡中,罗曼鸡鲍氏型?痢疾型血清抗体阳性率都较高,其次为固始鸡。不同日龄中,22~28日龄鸡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鸡鲍氏型为68.8%,鸡痢疾型为27.1%,而鸡白痢仅为6.5%。混合感染中,鸡鲍氏型和痢疾型混合感染占待检血清总数的10.1%。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河南某鸡场地方品种鸡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感染状态,采集该鸡场绿壳蛋鸡、青脚麻鸡和固始鸡的泄殖腔棉拭子、蛋清和血清,利用ELISA方法检测泄殖腔棉拭子、蛋清和血清样品中的ALV-p27抗原及血清样品中ALV-A/B和ALV-J抗体的水平,同时采集其血液接种DF-1细胞进行外源性ALV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绿壳蛋鸡泄殖腔棉拭子、蛋清和血清中的ALV-p27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3.55%、11.96%和26.63%,血清中ALV-A/B和ALV-J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0.43%和16.85%,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13.04%;青脚麻鸡泄殖腔棉拭子、蛋清和血清中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0.99%、5.43%和22.83%,血清中ALV-A/B和ALV-J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8.48%和6.52%,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8.00%;固始鸡泄殖腔棉拭子、蛋清和血清中抗原阳性率分别为21.07%、12.32%和25.00%,血清中ALVA/B和ALV-J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8.26%和17.39%,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12.50%。表明3个地方品种鸡都不同程度地感染外源性ALV,且可能存在ALV-A/B和ALV-J 2种或3种亚群同时感染。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antigenic analysis of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 envelop glycoprotein (env) protein, an alternative 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detection of REV antibody was developed using a truncated env protein of REV produced in Escherichia coli. This assay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an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 and a REV-based ELISA. The diagnostic sensitivity (DSN), specificity (DSP) and accuracy of the env indirect-ELISA (ienv-ELISA) were 93.7, 93.3 and 93.6% compared with IFA on 1 380 field serum samples, and 84.8, 95.2 and 91.7% compared with the REV-based ELISA on 96 field sera, respectively. Cross-reactivity assay showed that this assay was REV-specific. Repeatability test revealed that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positive sera within and between runs were less than 15%. This method is simpler to produce and perform, time-saving and suitable for large scale survey of REV antibody at low cost.  相似文献   

18.
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血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阐明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DHOV-HB株)感染鸭后的病毒血症,为深入了解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发病机理、诊断和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4只250日龄北京鸭芯片标记后分别经口感染100倍稀释的DHOV-HB株(3×104ELD50),并设空白对照组15只,同等条件下分别在隔离器内饲养,逐日观察10日,各组每日经翅静脉采集10只鸭血液(尽可能采集同一只鸭血液),用于病毒分离和抗体测定。将攻毒后1-10 d的血清样本经卵黄囊途径接种6日龄SPF鸡胚,每份血清以0.1 mL/胚的剂量接种5枚SPF鸡胚,鸡胚接种后置于37℃条件下继续孵化,每日定时照胚2次,及时收获并统计24-168 h之内死亡的鸡胚,死亡鸡胚胚体经剪碎,研磨,离心后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有1枚及1枚以上死亡鸡胚,且DHOV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将该鸭判为病毒分离阳性。同时采用中和试验测定攻毒后4-10 d的血清抗体,每个血清稀释度接种5枚SPF鸡胚。鸡胚接种途径及特异性死亡的判定方法同上。判定标准如下:血清原液保护80%(4/5)以上的鸡胚判为抗体阳性,保护20%-60%(1/5-3/5)的鸡胚判为抗体可疑,不保护鸡胚(0/5)判为抗体阴性。【结果】试验鸭感染DHOV后的病毒血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感染后1-3 d,病毒血症出现并达到高峰,病毒分离均100%(10/10)阳性;4-6 d病毒分离率开始下降,分别为90%(9/10)、70%(7/10)和30%(3/10)阳性;7-10日血清中不再存在病毒,均为阴性(0/10)。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攻毒后4 d,血清中病毒分离率下降的同时血清中即可能存在较低滴度的抗体,鸡胚死亡时间延后,此时抗体100%(10/10)阴性;攻毒后6 d的血清抗体80%(8/10)阴性,20%(2/10)可疑;攻毒后7 d 70%(7/10)阳性,10%(1/10)阴性,20%(2/10)可疑;攻毒后9 d 90%(9/10)阳性,10%(1/10)可疑;攻毒后10 d 100%(10/10)阳性。空白对照组血清病毒分离(1-10 d)和抗体检测(4-10 d)均为阴性。【结论】(1)DHOV口服感染成年鸭后,1-3 d日血清病毒分离率最高,感染后4 d 病毒分离率开始下降,感染后7 d血清病毒分离阴性。感染后7 d抗体70%(7/10)阳性,感染后10 d 100%(10/10)阳性;(2)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杏鲍菇多糖对鸡群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36-4536,4566
为了验证杏鲍菇多糖对鸡群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通过检测注射免疫新城疫疫苗后鸡群的抗体水平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力,研究杏鲍菇多糖对鸡群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群在口服杏鲍菇多糖后,免疫新城疫疫苗抗体水平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力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说明杏鲍菇多糖具有提高鸡群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