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春小麦银春10号在甘肃中部灌区的适宜播期和最佳播量,通过设置4个播期和5个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利用新复极差法对产量结果进行多重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期间、播量间、播期播量互作间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甘肃中部灌区银春10号的最佳播期为3月8日,适宜播期为3月8-13日;最佳播量基本苗为550.5万/hm~2,适宜播量基本苗为510万~570万/hm~2之间。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 ‘九麦 2号’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0-84
摘 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6株/hm2到2.95×106株/hm2。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6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6株/hm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 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 min,拉伸面积为57.96 cm2。结论: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
新麦2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超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品种,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最新研究成果。为了探索不同播期对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产量及抗逆性的影响,在固定播量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播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播期不同,新麦26的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新麦26最佳播期,在黄淮麦区生产以10月5—15日最优,期间最佳播量应控制在187.5 kg/hm2左右。如遇特殊年份,需要进行晚期播种,适当加大新麦26的播量,春季早做田间管理,加大肥料、水分等的供应,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群体组成,改善群体结构,实现适时播种增加产量、晚期播种不减少产量或者最大限度地提升产量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6.
臧鑫 《中国种业》2016,(11):45-46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淮麦33为研究材料,采取播期、播量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A2B2、A3B5产量最高,淮麦33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22.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及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影响。邢麦13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8-15日,适宜播量为160~210kg/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在限采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和最佳的空间分布状态,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设5个水平(A1~A5),以播量为副处理,设4个水平(B1~B4),研究了‘沧麦6005’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群体数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较为适宜的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群体数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播期较晚时增加播量可以提高产量;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不同行距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行距为20 cm时为最佳。分析认为环渤海低平原区沧麦6005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到10月13日,适宜密度为375万/hm2到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研究在不同播期播量条件下对泛麦7030的生育进程、苗期生长、群体数量、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播量对泛麦7030的群体性状和产量因素有重要影响,推迟播期,小麦整体上呈规律性推迟,抽穗后差异越来越小;增加播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呈降低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泛麦7030在不晚于10月31日播种、播量120 kg/hm2和172.5 kg/hm2水平上产量较高,且在晚播条件下需要适当增加小麦播量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限灌条件下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播期播量行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在限采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和最佳的空间分布状态,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设5个水平(A1~A5),以播量为副处理,设4个水平(B1~B4),研究了‘沧麦6005’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群体数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较为适宜的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群体数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播期较晚时增加播量可以提高产量;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不同行距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行距为20 cm时为最佳。分析认为环渤海低平原区‘沧麦6005’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到10月13日,适宜密度为375万/hm~2到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11.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不同播期播量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花后叶面积指数、子粒灌浆进程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期处理有利于两个品种小麦群体的构建,延迟播期后,即使增大播量也不能获得高产。山农23号在延迟播期后,有效叶面积减少,子粒灌浆速率减慢,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差异显著,加大播量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济麦22延迟播期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下降,加大播量后,单位面积穗数不升反降,花后叶片衰老加剧。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山农23号的适宜播量为180kg/hm 2,济麦22的适宜播量为105kg/hm 2。  相似文献   

12.
以申河麦1号为供试品种,通过不同播期试验,研究申河麦1号播期与群体产量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江苏盐城,申河麦1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11月5日。同时,申河麦1号分蘖力较弱,要获得高产可适当提高基本苗,一般大田生产基本苗不应低于18万/亩。  相似文献   

13.
新麦18号小麦2003~2005年连续3年被农业部专家组推荐为优质强筋小麦主推品种。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推荐品种。对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18号不同播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产上,新麦18号最佳播期在10月5~15日。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晚播情况下对新乡市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半冬性品种新麦45 和弱春性品种新麦29 两种类型小麦,在获嘉县开展了极限晚播试验,设置9 个播期、9 个播量。播期从2021 年11 月10 日开始,2022 年2 月13 日结束,播量从16.5kg/667m2 依次递增至24.5kg/667m2。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两种类型小麦生育期、灌浆高峰有所推迟,成产要素及产量持续下降;生产上,11 月份及之前播种选用半冬性小麦品种有利高产,12 月份及之后播种应选用弱春性小麦;半冬性品种新麦45 极限播期为次年1 月底,弱春性品种新麦29 极限播期为次年2 月中旬。该试验结果对于新乡及豫北地区等同一生态类型区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播期播量对陇春 31 号籽粒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中国种业》2020,(4):53-56
小麦籽粒性状与小麦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决定小麦的市场分级及商品价值。为获得春小麦品种陇春31号兼具高产和商品性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本研究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陇春31号籽粒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在甘肃中部地区陇春31号优质高产的最佳播期播量,促进该品种大规模推广种植及成果转化。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对陇春31号籽粒性状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对粒长、粒宽和粒重大体呈现随着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而降低;对籽粒长宽比的影响则是随播期推迟而增大,随着播量的增大籽粒长宽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陇春31号的籽粒性状、产量相互之间均显著相关,其中粒宽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长宽比、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播期为3月8日至3月13日之间,播量为645万粒/hm~2时陇春31号可达到兼具高产和商品性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播量对荞麦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适合山西地区种植荞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晋荞6号(苦荞)和晋荞1号(甜荞)为材料,采用3个播期(主区)和3个播量(裂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荞麦产量,蛋白质、淀粉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晋荞6号的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及晋荞1号的产量和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量对两个品种的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及晋荞6号的总黄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两个品种的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和总黄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晋荞6号的产量和总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晋荞1号产量先上升后下降。6月4日播种、22.5kg/hm~2播量的晋荞6号产量(3 498.60kg/hm~2)表现最好,但5月28日播种、22.5kg/hm~2播量的蛋白质(11.94%)和总黄酮含量(1.83%)表现最佳。6月4日播种、45kg/hm~2播量的晋荞1号产量(1 705.80kg/hm~2)表现最好,但5月28日播种、37.5kg/hm~2播量的蛋白质含量(11.86%)表现最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晋荞6号的产量与其蛋白质、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晋荞1号的产量与其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关中中部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播期和播量,为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6年在关中中部灌区以‘西农5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西农509’目标产量为8250~9750 kg/hm~2时,适宜播期10月12—18日,适宜播种量125.3~154.0 kg/hm~2,播期与播量互作效应最佳处理的播期为10月12日、播种量为136.8 kg/hm~2,产量可达最高9265.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西农509’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早播且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  相似文献   

18.
栽培措施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采用4因子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追施氮肥期和喷施多效唑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7号属矮秆大穗品种,产量主要受播期影响,回归方程为Y=10347.3-516.3X1,预测产量最大值可达到11 215.5kg/hm2,并且产量三要素较协调,适合高产要求.子粒蛋白质含量等多数与蛋白质数量相关的指标均与播期呈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面筋指数等与蛋白质质量相关的指标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建议周麦27号在高肥水地决于10月13号左右播种,基本苗在234万/hm2左右,于3月中上旬追施尿素225kg/hm2,喷施多效唑1 195.5g/hm2,若预测播期温度较高,播种期可适当推迟,增加播量.  相似文献   

19.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陕麦139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挖掘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本试验采用5×5的播期播量设计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陕麦139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中旬播种,播种量8~9 kg/667 m2时,陕麦139产量可以达到500kg/667 m2。播期播量对陕麦139成穗数的影响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20.
优质小麦山农12号播期播量及收获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质小麦山农12号的不同播期、播量和收获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山农12号的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晚播时加大播量可以增加群体,获得高产;适期收获是保证品质和高产的关键。山农12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11-21日。最佳播种量为177.5kg/hm^2。山农12号播种期可推迟到11月初,每晚播1d播种量增加7.5kg/hm^2,最佳收获期为抽穗后39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