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梯级泵站供水系统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系统分析理论 ,研究了梯级泵站供水系统的水资源优化调度问题 ,建立了具有提调水量和泄弃水量两个决策变量及多级泵站、多个水库、多个供水片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给出了自优化模拟调度方法。经实例研究表明 ,模型是可行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2.
黄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黄水河流域实际情况探讨并建立基于供水量准则的黄水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并以1997年数据调算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从调算结果表明在黄水河流域进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并且可以防止地下水超采。  相似文献   

3.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多目标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系统优化理论和利用多目标规划方法(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MOP)以灌区调水量最小和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同时用主目标法求解模型。在分析多目标规划模型基础上,结合实例,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井渠结合灌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灌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在灌区水资源配置时不仅只追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尽量将地下水位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以维持地下水资源的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此原则,建立了井渠结合灌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实例计算表明:应用此模型指导井渠结合灌区的水资源配置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模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的角度对济南市用水需求进行了预测,提出区域水资源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模拟模型,鉴于该地区复杂的水网构造,把整个地区划分为4个计算区,最后确定各计算区最优水资源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硗碛水电站发电与生态效益的矛盾关系,按照不同时间尺度的生态流量下泄方式,建立硗碛水电站年发电量与平均生态流量最大为目标的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以MATLAB的platEMO开源工具箱为基础平台,分别运行了基于年尺度与月尺度流量过程的Tennant法生成的生态放水模式,分析了两种模式下发电效益.结果发现: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宝山农场合理的农业引江灌溉模式,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松花江流域引江灌溉产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利用三江平原水文地质资料和宝山农场地下水水位长系列实测资料对MODFLOW-2000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验证及模型敏感性分析,并模拟分析了4种情景对宝山农场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流域水质型缺水日益严重的状况,基于传统的自然水循环水资源调控问题,考虑水质因素,依据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对水质的不同需求,建立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此外,为了充分发挥水库群等水利工程的调节作用,通过考虑流域节点上下游间的水力联系,将模拟与优化模式相结合,构建基于模拟-优化模式的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并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以洪汝河流域为例用vb编程求解。计算结果不仅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且较传统的流域联合模拟供水方案更优,效率更高,同时也能体现水质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已经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黄河水和长江水等多水源供水的格局,但很多企业争用当地低价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黄河水,不愿使用高价长江水.为有效消纳高价长江水,促进用水效益,需要针对区域供水系统,基于水量、水质、水价的精细化优化配置,建立多水源多环节供水系统综合水价模型.根据邹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对工业用水...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智能监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控制地下水位在合理范围为目的的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智能监控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数值模拟和计算机监控两部分组成,数据交换通过Access数据库实现.系统的内部体系与运行流程分为信息采集层、调度决策层和决策执行层3个层次,外部结构由一个数据分析处理中心站和若干个设置于监控现场的控制子站组成,中心站与各个子站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先由计算机监控部分采集相关数据,然后就不同的井渠配水比例和灌溉模式分别通过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数值模拟系统进行模拟与预测,以人机交互的方式确定最优配水方案,再通过计算机屏幕上虚拟的操作面板发出控制指令,由计算机监控部分实施具体灌溉.构成了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优化调度和可视化操作于一体的模块化设计、分布式、人机交互的智能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子站的CPU采用睡眠唤醒模式工作,以减少受干扰概率.触点采样施加100 V,25 mA交流电,以提高在潮湿环境下长期工作的可靠性.系统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经试验,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可为同类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工程通水后,将形成受水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工程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外调水多种水源供水格局。通过建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适当调整受水区综合水价,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渠道供水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最优控制器的基础上并联两个神经网络模型NNM和NNC,将人工神经网络所具有的并行性、自适应、自学习等能力应用于渠道运行现有的最优控制,作为控制系统中的补偿环节,来完成精确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控制,从而提出一种新的渠道运行控制非线性最优控制器。本文探讨神经网络在渠系运行控制的应用,为用神经网络理论研究渠道运行自动控制提供一种理论和方法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微山湖、骆马湖水资源系统为例,应用系统分析中的模拟技术建立模拟模型。为充分利用各时段的提水能力,减少因提水能力限制而造成的系统缺水量,根据微山湖、骆马湖历史序列和生成序列,推求两湖在系统提水能力允许下的抽蓄保供线,计算各运行方案的系统响应值,生成非劣解集。根据系统目标重要性的优先次序,并考虑地区的经济基础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确定最优解。  相似文献   

14.
做好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工作对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安全至关重要,但它同时也是农村供水的薄弱环节,针对如何建立农村供水工程的水质检测模式开展研究与探讨。明确了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的目标任务,分析了当前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水质检测指标的选择、水质检测项目与频率的确定、水质检测设备的配备、水质检测人员的配置和监管、水质检测反馈机制的构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农村供水工程水质检测模式的建议,以期帮助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水质检测能力,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5.
变频恒压供水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传统供水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变频技术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并以两个实例说明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最后指出应用变频技术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作为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内容,在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对此,从人口、经济、生态、水资源和水环境等5个子系统,建立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计现状延续型、节约水量型、环境保护型、综合协调型4种情景,模拟2016-2025年吉林省水资源承载力。结果显示:现状延续型在水量和水质两要素均最差,为最劣方案;节水水量型和环境保护型分别在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上有所建树,为非劣方案;综合协调型在水量和水质两要素均表现优异,为最优方案;2025年4种方案的水资源承载力排序为综合协调型>环境保护型>节约水量型>现状延续型。  相似文献   

17.
建立概念性水文模型并应用概念水文模型模拟了新疆墨玉县灌区水资源供需状况 ,经与观测资料对比和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实际经验判断表明 ,该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其优越性在于 :可通过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检验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从而分析水资源历史供需状况 ,具有较高可信性。  相似文献   

18.
水库供水预警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预警对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水库预警多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很少.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三条红线”中的用水总量控制红线,首次提出了定量确定不同功能水库(包括以灌溉为主、以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综合供水水库三种情况)可供水量警戒线和预警区的方法,给出了水库预警的定义和方法.以胶南市小珠山水库为例,将预警期延长为非汛期,并进行了预警管理.为胶南市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采用振动衰减法及系统参数反求方法,以实测的甘蔗-土壤系统振动曲线为基准,对甘蔗-土壤系统仿真模型物理特性参数进行了反求仿真试验,获取甘蔗-土壤系统仿真模型物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在获取的物理特性参数下甘蔗-土壤系统仿真模型的振动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可用于甘蔗切割动力学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