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霉菌毒素的来源第一,来自饲料。饲料原料主要包括豆粕,玉米,鱼粉等。其中玉米在采收季节雨水过于频繁,在玉米采收前就发霉或者采收后不能及时晾干导致发霉变质。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正值玉米收获季节的连续阴雨天气,造成了大量玉米的霉变,使许多的养猪户感到害怕,玉米怎么用成了难题。玉米或饲料上的霉败是由一些丝状生长的多细胞真菌引起,寄生在霉败的饲料上。真菌在  相似文献   

3.
1 饲料霉变的发生及其产生的毒素 多数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高梁,大豆等在收获时逢阴雨天气或收获后未能及时干燥(水分达13%以下),存放几天后都会霉变;已经干燥了的粮食,在存贮过程中,如果直接接触潮湿地面,或仓库空气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都会导致发霉.相同条件下,经加工破碎了的饲料比整粒的更易发霉.饲料霉变首先会使饲料的适口性下降,畜禽采食量降低,此外,霉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进行生长繁殖,降低了饲料原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温暖潮湿季节,玉米及其他饲料极易发霉变质,产生霉菌毒素,如处理不当,易引起猪发生急性或慢性霉饲料中毒。近年来,笔者诊治了60余例猪因饲喂霉变玉米发生赤霉烯酮中毒的病例,现整理总结如下,以供广大母猪养殖户及畜牧兽医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7年9月26日~10月12日,正值华北、东北地区玉米灌浆、成熟、收获季节,却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近20天的阴雨连绵天气,造成了大量的玉米及其秸秆的发霉变质,严重影响了玉米的质量。预计今冬至明秋之前,霉变玉米将会给畜禽饲料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为了减少霉变玉米给畜牧业带来的危害,本刊特别精选了几篇关于霉菌毒素的产生、分类、致病机理、对畜禽的危害以及防除措施等文章,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交流,请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的饲料生产中,玉米霉变一直都在困扰着饲料企业.玉米发霉严重影响家畜生产繁殖性能以及仔畜成活率,从而影响到家畜补栏;家畜存栏量、出栏量受到较大的影响波及到饲料需求,饲料企业因此损失惨重,因而玉米发霉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作为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饲料厂的品质管理员,在长期的玉米验收工作中发现,以往发现的玉米霉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鉴别,但现在又出现了霉变后二次烘干的玉米,针对于此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姜海涛 《中国猪业》2008,3(6):50-50
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因气温较高,又加上雨水偏多,湿度比较大,饲料保管稍不当即发霉变质。养猪户因误使用霉变饲料造成猪只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霉菌广泛存在于谷物饲料中,从谷物的收获、贮藏、运输以及加工调制等诸多环节,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成品遭到霉菌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几乎100%的猪场所投喂的均是遭到霉菌毒素污染了的饲料,只是症状轻微或虽然出现了症状,但却被猪场错综复杂的疾病所掩盖,而只有当中毒症状比较严重,出现了死猪的时候,才备受关注。1发病原因据调查发现,农户收获玉米季节,由于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以致收获的玉米发生霉变;玉米贮存保管不善发生霉变以及玉米  相似文献   

9.
钟奇兴  詹智毅 《养猪》2002,(2):26-26
玉米是我市生猪的主要精饲料之一。因 1 998年夏季我市阴雨绵绵 ,致使收获的玉米难以晒干 ,造成玉米大面积发霉。农民将发霉玉米喂猪引起发病 ,死亡70 0 0余头。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 调查情况1 998年 9月中旬至 1 0月上旬 ,龙宝生猪大面积发病 ,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无效 ,死亡 70 0 0余头。此事件引起各级畜牧防检部门高度重视 ,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对这些生猪发病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新发病生猪的农户饲料中的玉米发霉 ,其中饲料中加玉米较多的农户生猪发病较重 ,饲料中加玉米较少的农户生猪发病较轻 ;经对农户家中的玉米进行仔细…  相似文献   

10.
受季节、气候和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加之饲料及原料处理、加工、贮存与运输不当等,很容易致使饲料霉变。霉变饲料的营养价值下降,适口性差,畜禽食用发霉饲料后会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中毒而导致死亡。由此可见饲料的防霉是避免饲料企业及养殖户出现重大损失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素毒素是在高温高湿季节花生、玉米及其碎粒、稻谷等种子和饲料发霉,产生黄曲霉菌,如不经处理即用作饲料使猪中毒。1临床症状一般呈慢性经过。主要是肝脏的慢性损伤;主要表现是黄疸,食欲逐渐减退,喜稀食、不吃稠食,  相似文献   

12.
在高温高湿的夏秋时节,营养丰富、吸湿性强的动物性饲料若保管不善,极易因腐烂变质而造成损失,现将饲料在高温高湿季节的贮存及霉变处理措施介绍如下:一饲料贮存要点1动物蛋白质类饲料蚕蛹、肉骨粉、鱼粉、骨粉等动物蛋白质类饲料极易染菌和生虫,影响其营养效果。这类饲料一般用量不大,采用塑料袋贮存较好。为防止受潮发热霉变,用塑料袋装好后封严,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期间要勤检查温度,如有发热现象要及时处理。2油料饼类饲料油饼类饲料由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等组成,表层无自然保护层,所以易发霉变质,耐贮性差。这类饼状饲料…  相似文献   

13.
一、饲料发霉的原因饲料霉变是由曲霉、烟霉等霉菌引起的。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致霉毒菌主要有黄曲霉、青霉等。如果收获后原料尚未晒于、晾干便包装人库,或堆积贮存过久,饲料中的霉菌便在空气温、湿度适宜时大量繁殖,导致饲料霉变腐烂。不要只重视梅雨季节的防霉,即使低温季节,只要饲料存放环境潮湿,或饲料含水量超标,同样会发生饲料霉烂,只是低温下霉烂速度比高温时慢些,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仓库通风不良,漏水也是饲料发霉的原因。饲喂畜禽时,每次加料过多,积存过久,饲槽长久不清洗,也会引起发霉。二、饲料发霉的危害饲料…  相似文献   

14.
玉米(特别是粉碎的玉米粉)极易发生酸败、霉变,不宜长期贮存,如对酸败、霉变的玉米去霉处理不当,以致用酸败、霉变的玉米喂猪则极易致猪中毒。据调查发现,农户收获玉米季节,由于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以致收获的玉米发生霉变;玉米贮存保管不善发生霉变以及玉米加工粉碎后贮存时间过长;对霉变玉米去霉处理方法不当,以致用霉变玉米喂猪等都是导致猪食霉玉米中毒的直接原因。猪食霉玉米后一般在7~20天内发病,猪采食霉玉米的比例占猪采食量的10%~14%不等。其猪采食霉玉米中毒的发病症状一般表现为:患猪采食霉玉米后3~7天内仅见猪食欲不佳,采食量…  相似文献   

15.
自2007年9月26日至10月上旬,正值我区收割、晾晒玉米的时节,连续十几天的阴雨使相当一部分玉米发生霉变。因玉米在畜禽饲料中所占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葡聚糖对饲喂霉变日粮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器官指数的影响。选用180只体重接近的4日龄肉仔鸡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日粮组)、发霉饲料组(日粮中的正常玉米由发霉玉米替代)、试验组Ⅰ(发霉饲料+0.05%酵母葡聚糖)、试验组Ⅱ(发霉饲料+0.10%酵母葡聚糖)、试验组Ⅲ(发霉饲料+0.15%酵母葡聚糖),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发霉玉米日粮中低剂量的霉菌毒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无影响,但可导致肝脏、心脏和脾脏肿胀,胸腺和法氏囊萎缩,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浓度降低;在发霉玉米日粮中添加0.05%~0.15%的酵母葡聚糖,能降低发霉玉米中霉菌毒素对内脏器官的毒害作用,使器官指数和血清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朱建平  程宗佳 《饲料工业》2005,26(17):60-60
1玉米发霉如何处理更科学(辽宁科达粮油有限公司。张立)?答:饲料原料发霉后,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处理,对于饲料厂家首先应对原料进行筛选,剔除霉变饲料,然后在生产饲料时,可加入一定量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或粘土、沸石粉等,以降低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而对于养殖户还可采用漂洗、热处理、氨化处理、生石灰处理、乳酸茵发酵处理等方法。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严重霉变的饲料,不应再处理利用。  相似文献   

18.
麦收时节,连绵的阴雨造成我省有一定数量的小麦出芽与麦秸被真菌污染而发霉。进入霉雨期,我省又有不少市县相继发生了洪涝灾害,有饲草饲料浸水发霉。畜禽因饲喂发霉饲草饲料引发中毒事故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预防和减少饲喂发霉草料引起的真菌病中毒的危害,现将发霉草料中毒症和防治措施分叙如下,供养畜禽场、户对病畜禽正确识别,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畜禽饲料的原料是玉米、豆饼、麸皮、糠类、棉籽饼、菜籽饼、花生饼、鱼粉、骨粉、肉骨粉等,在春夏时节,受阴雨天气影响,空气温暖潮湿,很容易发生霉变。其中玉米、豆饼、麸皮等大多从北方调入,因受南北温、湿度差异影响,很容易吸湿发热,若贮存过久,则容易造成霉变;糠类、骨粉、肉骨粉等,如水份含量过高或脱脂不全等,在高温潮湿环境下也容易造成霉变。成品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如不注意控制水份含量或积压过久,也极易发生霉变。防止饲料发生霉变的主要措施:1、检测原料、成品料水份,看其是否在饲料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标准规…  相似文献   

20.
<正>养猪场内的饲料很容易变潮、发霉、腐烂,喂这样的饲料会引起猪中毒。而如果将这些发霉饲料弃之不用,则会造成养猪成本的增加,那么,霉变饲料该如何处理呢?其实发霉饲料通过科学处理后,将其毒性去除,是可以喂猪的。但是怎么才能去除发霉饲料的毒性呢?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有4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