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家庭承包经营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经营体制不具有规模化的特征,分散的农地经营制度使得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依然落后。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大规模集中生产经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地流转制度在中国实行较晚,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本文借鉴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农地流转制度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期为完善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代日本农地制度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农地制度主要包括实现“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制度,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的农用地流转制度,以农业经营基础制度、土地改良制度、农业振兴地域制度等为主要內容的对农地经营实行的适度管制。日本农地制度及其改革给中国以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家一户的农村承包土地方式,已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通过流转办法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各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环节,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农地流转,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有效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经营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分散经营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地流转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益。中国农地制度起步较晚,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因此,借鉴亚洲其他国家土地流转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新时期下完善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过去一家一户的农村承包土地方式,已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通过流转办法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各种弊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环节,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场革命.农地流转,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土地制度是一直"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农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3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它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首次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家庭,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1978年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表现为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度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过渡、演化、形成和完善的四个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与此同时,农地流转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农地流转的萌芽阶段、农地流转缓慢发展阶段、农地流转迅速发展阶段、农地流转大规模迅速发展阶段四个演进阶段。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非粮化"、耕地抛荒严重等突出问题。最后给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使用熵权法测算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构建以农地流转和农业科技创新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调节中介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2009—2020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小幅递增趋势,且东部地区远高于其他地区;2)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其中农地流转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农业科技创新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其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地流转的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而在农地流转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则起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立足中国国情,积极引导老龄农户退出和流转土地,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珠江三角洲对农业生产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经历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两田制、社区股份合作社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基本实现了农地连片规模经营,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业体制实行进一步组织创新;包括从社区农业合作社分离出与其经济目标混合在一起的社会目标,农业微观组织由农户向家庭农场企业法人形式演进,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向专业合作社、社区工业化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62-6764
通过对西部农业特殊环境的系统分析,详尽解读了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制约西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农地制度束缚,提出了能够使西部农民主动进行土地流转集中的"三权分离"式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助力农地流转优化与创新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国家与政府 正在积极关注农地流转问题,并基于宏观层面加强对农地流转的引导,期望以此强化风险防范。从农地流转风险分析 原则入手,加强对多元化风险的有效分析,切实解决目前农地流转中存在的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权益风险等,能真正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农地流转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对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市场及相关政策制度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影响四川省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通过转变农民农地流转观念,健全农地流转中介组织,明晰农地产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等对策,以加速推进四川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国家已经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 进行了持续投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目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技术推广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农地 流转和人才遴选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为此本文从完善金融政策制度、构建功能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社会保险服 务体系、规范农地流转及培养和招募优秀农业服务人才等多个视角,来逐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加速我国 农业产业的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制度形成原理及产权理论解释了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形成的困境,地方集体组织与政府、农户之间相悖的利益关系以及农户残缺的农地产权是农地流转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地方集体组织利用职权通过对农户农地产权的侵蚀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依靠政府的力量变革农村中的部分生产关系、削弱地方集体组织的权利是农地新制度形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经营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分散经营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地流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益,是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农地制度起步较晚,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借鉴亚洲其他国家的土地流转制度,对于中国新时期完善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流转实质上是一种分工演进的过程,它不仅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制约,而自由价格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市场机制是保证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基本制度。社会组织试验对我国农地流转的启示是:农地流转制度和政策本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农户职能分工与农业经济组织演进,实现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益的增加。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要着眼于流转主体划分及其效率激励,长期来说,促成一个自由的市场体制才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生产生存的根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土地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时就会被新的土地制度所取代。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次土地制度改革的梳理,发现土地制度改革的本质都是为了通过制度改革来缓解或消除人地矛盾,土地流转就是在此背景下的一次重大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基于此,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注重农民的需求和切身利益,把握人地关系的平衡点,并从农地所有权和农民权益保障、农地交易市场和成本、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功能3个方面提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策略,最终使人地和谐相处,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基本理论及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我国农地制度必须改革.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角度出发,论述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必须正确破解3个根本问题,即所有权问题、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问题以及农业经营形式发展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了其形成的制度根源;然后阐述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结果表明: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突出表现在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上的"公平性"和"福利性".致使土地分散且难以自由流转;而现代农业发展则要求通过土地的自由流转,实现农地的适度集中,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创造条件;凌驾于生产要素功能之上的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难以提高.结合实地调查和全国统计数据,论证了目前我国农地对农民家庭的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有必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地的流转和集中.最后,本文提出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于正视农地社会保障功能弱化的事实,将土地保障形式由实物保障转换为价值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替代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20.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是一个土地相对集中的过程,要达到土地流转与相对集中的目的,关键在于调整与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农地所有制已无多大文章可做,农地使用制的改革则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了由“两田制”到自由租赁制的渐进式农地使用制度变革模式并详细论述了操作过程及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