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近年来,大豆菌核病的在我县发病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和品质,效益下降,使农民收入减少。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一、发病特点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  相似文献   

3.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而大豆根腐病是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病害,一般土壤潮湿地块或多雨年份发病严重,病情指数较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因此,加强对大豆菌核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2004,(5):19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相似文献   

5.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桑菌核病是果桑最主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桑葚.桑树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核随桑葚落地,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6.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由于重迎茬种植,加之向日葵、油菜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菌核病逐渐成为大豆生产田主要病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一、分布  相似文献   

7.
症状。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但在大庆市为害较重,流行年份减产20%~30%。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  相似文献   

8.
大豆菌核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为害大豆植株的主茎、分枝和豆荚。发病部位先呈现水浸状,不规则形,浅褐色或近白色,  相似文献   

9.
一、发生的原因 1、田间菌核数量大大豆菌核病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在大豆茎上形成圆柱形或鼠粪状菌核,其形状不规则,大小1~4mmx3-7mm,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萌发,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但其重要性不如菌核。我市大豆种植面积这两年逐年递增,重迎茬面积有增无减,这样就造成土壤里菌核数不断增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致使大豆菌核病加重发生。  相似文献   

10.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成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状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叫死秧子病、白绢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病是由同一种病菌侵染引起的。该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和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二年萌发菌丝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两年。向日葵茬、重茬,低洼地、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11.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13.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我们对全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特点做了调查分析。1、危害症状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  相似文献   

14.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县大萌面积逐年增加,栽培水甲的不断提高及肥量的增加,加卜不利天气的影响,使大豆菌核病2005年在我县大豆生产区普遍发生,该病菌侵染茎和叶柄,影响养分输送,严熏的使茎叶竹死,造成豆田植株成片死亡而使大豆减产,一般发病率为4~6%,严重者达19%,植株成片腐烂枯死。  相似文献   

15.
孙涛 《农家科技》2006,(11):15-15
小麦根腐病是由半知菌类长蠕孢属真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潜伏在种子内和土壤中,随病株残体可存活1~1.5年,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初染危害小麦根部和幼苗,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扬花后小麦受害最重,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后腐烂,病株表现“假旱象”,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一般减产30%以上,这两年,大豆菌核病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我们对全区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原因及特点做了调查分析。一、危害症状危害症状大豆菌核病危害植株地上部,在苗期、成株期均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大豆菌核病危害症状、侵染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防治大豆菌核病,提高大豆产、质量。  相似文献   

18.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纹枯病在小麦上的危害部位及危害程度,使茎秆基部变黑甚至腐烂,后期可见枯株白穗;病菌以茵丝或茵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健身控病为基础,药剂处理种子早预防。早春及拔节期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吴彦玲  朱少宇  吴娟 《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76-176,178
分析了大豆菌核病的发病原因,总结了其发病规律,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大豆菌核病的综合防治对策,以为大豆持续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