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色市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选用良种,大豆选用耐荫抗倒、株型收敛的早中熟高产品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抗病、中矮秆、适宜密植的高产品种;选择模式为大豆玉米行比3︰2、2︰2、4︰2和4︰4;播种时间春玉米带状复合间种春大豆模式在春季土层深度5cm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秋玉米带状复合间种夏大豆要求右江河谷地区在立秋前(8月初)完成,适宜密度,合理施肥,控旺防倒,防除杂草,病虫害防控,收获方法等技术措施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百色市面上技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鉴定出适应砚山县与玉米间种耐荫的优质、高产、多抗、早熟大豆新品种,为砚山县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引进7个大豆品种,进行耐荫性、熟期、产量和抗病性等综合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极达显著水平,滇86-4、滇7号、滇豆4号、滇豆5号具有耐荫性强、高产、抗性较好、耐瘠、抗旱、抗病、适应性较广等特点,可作为砚山县与玉米间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3.
玉米与大豆间种是云南省南涧县近年来重点推广的间作类型之一,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玉米与大豆间种模式多,其间作效益差异大,为探索各种模式综合效应,特作五处理、三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并通过试验结果说明在5个处理中以"2:2"模式经济效益最好,净中大豆最差,"2:2"应作为山区间种主要模式来推广;同时,试验得出了"2:2"模式增效的必要条件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文中通过比较玉米与蘑菇产量、经济效益,探索玉米间种密度和食用菌培养基用量最佳组合,为指导玉米和食用菌高产高效种植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是目前该区玉米应用技术进步的主导研究方向。为此,针对玉米边际效应的优势和芸豆耐阴经济效益高的特点,经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通过应用晚熟、耐密、穗大、抗病等特性突出的玉米品种,增加密度,芸豆应用蔓生性品种进行间种,间种比例为玉米芸豆2比1的小比例间种方式,实现了玉米增产芸豆增效的效果,总结了玉米芸豆间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适宜广西的春大豆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为当地推广大豆玉米间套种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5种间作模式,分别为:玉米宽行120 cm、间种2行大豆(M120S2),玉米宽行160 cm、间种2行大豆(M160S2),玉米宽行160 cm、间种3行大豆(M160S3),玉米宽行200 cm、间种2行大豆(M200S2)和玉米宽行200 cm、间种3行大豆(M200S3).对照为常规种植的玉米单作模式(CKM)和大豆单作模式(CKS).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春大豆、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并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结果]2013~2014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玉米宽行行距增加,春大豆的茎粗、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呈递增趋势,产量随之增加.在相同宽行行距(160和200 cm)条件下,种植3行春大豆较种植2行的产量高.玉米的穗粗和百粒重随着其宽行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变小趋势,产量逐渐降低.5种间作模式中,以M160S3和M120S2模式的经济效益较好,分别为18345.53和18094.18元/ha.[结论]综合考虑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小型机械操作,以在160 cm宽行玉米中间作3行春大豆较适合在广西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春大豆新品种在生产条件下与高杆作物间作的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品种特性,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进行了春大豆与玉米间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种因模式不同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玉米间种白芸豆立体通透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增收的高效栽培技术。即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半收敛型玉米品种和优质的白芸豆品种,采用玉米与白芸豆按适当比例间种的科学种植方式,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状况,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适当应用晚熟玉米品种,从而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的一项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是黑龙江比较常见的农作物,种植出优质高产的玉米是提高塔河县农业经济的方法之一,本文从玉米种植选地、选品种以及播种等工作入手,阐述玉米种植的高产技术,为种植户互相交流提供借鉴。塔河县有耕地5340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每年只能种一茬玉米,为确保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研究玉米优质高产种植技术,通过科学方法种植作物,来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质量,以期达到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
信息荟萃     
◆政策措施◆农业部启动“全国玉米大豆优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日前在吉林省举办了“全国玉米大豆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启动仪式暨技术培训班”,农业部就此正式启动了全国玉米大豆优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将重点联系13个粮食主产省和受表彰的5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兼顾非主产省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1.
大理州玉米间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0月以来,大理州一直少雨干旱,小春粮食作物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库塘蓄水明显减少,2010年大春粮食增产形势极为严峻。为了全面完成粮食增产任务,推广间套种多种多收是最有效的途径。在总结集成大理州玉米间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大理州玉米间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影响桦甸市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76-77
阐述影响桦甸市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生产技术不规范,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种植大豆与种植玉米相比效益低,伤害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加速发展桦甸市大豆产业发展,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即推广大豆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对大豆种植产业进行政策扶持。为达到该区域大豆实施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间套复种立体栽培,把天拉长,把地拓宽,多用阳光巧用耕地,实现农作物一季增产和全年增产的种植制度,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起重要作用.大豆与玉米作间种,叶层结构镶嵌,变单作的平面受光为立体用光,增加受光面积,间作玉米侧面受光量明显增加,从而延长了玉米的光合时间,增加了光合作物的合成与效果.这种有效的增收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玉米边际效应的优势和芸豆耐阴经济效益高的特点,经多年的试验示范研究,通过应用晚熟、耐密、穗大、抗病等特性突出的玉米品种,应用蔓生型芸豆品种进行间种,间种比例为玉米芸豆2比1的小比例间种方式,实现了玉米增产、芸豆增效的效果。本文作者总结了玉米间种芸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玉米、马铃薯间种是一项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常用的间种方式是二行玉米间作一垄马铃薯.这种方式,既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产量,又增加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过去许多象豆麦间种、大豆与马铃薯间种、大豆与油菜间种、大豆与甜菜间种等研究结果,都证明了建立有利于改善大豆通风透光条件的复合群体,是提高大豆光能利用率,增产大豆的重要措施。据试验观察,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对清种大豆来说,不同成熟期生态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传统的大豆玉米种植工作中,会应用套种方式,长期应用此方式会对玉米大豆产量和种植技术创新发展产生制约,为提高玉米大豆种植质量,中国各地区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进行了应用,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做好技术应用实践研究,推动生产种植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选育适宜西南山区与玉米、果林间套种植的高产、耐阴大豆新品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用具有目标性状的大豆育种材料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复合新材料,对杂交后代材料进行多代繁殖、鉴定和选育,培育出符合目标性状高产、耐阴、抗倒、耐旱、抗病性较强、生育期较短的大豆新品系,于2012—2014年参加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黔豆10号。可在贵州省及湖北恩施州等地区作春大豆推广种植,适宜净种、与玉米间种或与果林套种。  相似文献   

19.
<正>大豆应用1.3米大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示范与推广项目,在海伦市经过试验示范、优化组装,高度集成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如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以抗倒伏耐密品种为核心,深松、深翻、深施肥为基础,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保证、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最适合我市生产条件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非常好,生产上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20.
以湘春豆26和临奥1号为材料,设置了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玉米‖大豆等行距间作(农民习惯栽培)、玉米单作(农民习惯栽培)和大豆单作(农民习惯栽培)4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模式的效益最高,达到1 441.73元/667m2,分别比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增加37.51%和16.41%;同时,该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23。这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是玉米和大豆的最佳间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