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小麦苗期害虫(如土蝗、蟋蟀、灰飞虱)活动危害盛期,特别是田边、路边灰飞虱活动猖厥,导致小麦丛矮病严重,部分杂草也已出土,所以,加强苗期病虫草害的防治,是确保小麦苗齐、苗壮的关键。一、出苗期防治灰飞虱灰飞虱是小麦丛矮病的传播媒介,对小麦的危害主要有两个高峰期即秋季出  相似文献   

2.
<正>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应采取"切断毒链、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综合防治策略。关键是做好稻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控工作,抓好晚稻秧田期和中、晚稻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昆虫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病毒病,一旦发生不但会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会给杂交玉米制种带来灭顶之灾,轻者大幅度减产,重者颗粒无收。该病毒的越冬寄主为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主要有碱草、狗尾草、芒草、稗草、马唐、牛鞭草等;传毒媒介主要是麦二叉蚜、长管蚜、黍缢管蚜、棉蚜和叶蝉等。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的原则,有效地控制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对水稻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影响,选择不同剂量的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干粉剂进行拌种。结果表明:剂量是30 g/kg种子拌种可有效防治白背飞虱,在播种后32 d、43 d、50d和57 d的防效分别为:90.6%、78.4%、67.9%和61.1%;同时通过防治白背飞虱减少传毒媒介,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防效为76.9%。  相似文献   

5.
浙南山区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成因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国浙南山区缙云等县有间歇成灾的发病特点 ,在流行年份发病程度重 ,病害损失大 ,病区分布差异明显。导致病害间歇成灾的主要因子 ,耕作及栽培技术的变更 ,灰飞虱传毒期与水稻感病期相吻合 ,单一应用缓效性药剂扑虱灵 ,引起传毒昆虫灰飞虱的繁衍回升。增加了对稻苗的侵染传毒机率。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 ,应加强农业防治 ,狠抓秧田及本田初期治虫防病 ,并选用速效性好 ,击倒力强的吡虫啉类药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小麦兰矮病的发生症状、传毒介体进行了田间观察研究,并对其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小麦黄矮病的症状、传毒介体及BYDV的4大株系和病害在我国介麦区的流行规律。指明GPV株系的大流行往往在麦二叉蚜猖獗之后,并在抗病育种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岳惠  丁永  郭金保  左磊 《种子科技》2011,29(11):36-38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是影响农业生产上夺取高产丰收的巨大障碍之一。我市自2004年灰飞虱大发生以来,连续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蔓延肆虐,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灰飞虱成为植保部门测报和农民防治的重点对象,灰飞虱危害逐渐地被农户所认识,水稻  相似文献   

9.
陈兰广 《种子科技》2002,20(2):116-116
小麦丛矮病 (NCM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 ,除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外 ,由于感病植株千粒重显著下降 ,致使种子商品性能大大降低。因此 ,对繁种麦田丛矮病的防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 发生与危害带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 ,植株即染病。灰飞虱的发生规律是 :秋苗出土后 ,越夏的灰飞虱由杂草和自生麦苗转移到麦田危害 ,并随着取食在麦田内迅速扩散 ,导致麦苗大面积不同程度地发病。小麦植株冬前感病显著矮缩 ,分蘖增多 ,主茎及分蘖一般不能拔节抽穗 ;返青及拔节期感病的 ,即使能抽穗结实 ,也籽粒秕瘦 ,千粒重显著降低。麦苗感病越早 ,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针对我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杂草稻发生逐年加重的情况,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近期会同全国农技中心邀请有关专家,就"两病一草"的发生情况和防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传水稻病毒病双控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倪萌  张银贵  徐小兰 《作物杂志》2012,28(2):101-102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可同时暴发流行的威胁和两种病害同由灰飞虱传播的共性,以及水稻上缺乏黑条矮缩病抗性品种的现状,根据两种病害危害规律和本地栽培特点设计了主要依靠栽培措施阻断和避让灰飞虱传毒同时控制两种病害的双控技术。主要技术措施是利用机插秧的栽培技术特点辅以适期迟播+秧田无纺布覆盖+适期移栽的控病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成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 1.1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传毒发病,蓟马危害后也可发病。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  相似文献   

13.
抗黄矮病小麦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难以预测,一旦发病尚无药可治,有“小麦癌症”之称,近年有扩展和危害加重的趋势。综述了国内外在小麦近缘抗病基因发掘与利用、基于BYDV自身基因和蚜虫传毒蛋白基因进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的进展,介绍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新种质与品种的情况,植物抗黄矮病基因遗传与定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研究与发展方向。 ;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简称RBSDV),俗称“矮稻”,该病是由传毒媒介灰飞虱传播所致的病毒病害,主要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梁、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过去该病害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近几年在北方稻区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地块减产5%~10%,重者减产10%~20%。2009年以来,连续3年在莒县稻区严重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正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日前发布预警信息,提醒部分地区需警惕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当前,该省晚稻正处于秧苗期至移栽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橙叶病、水稻瘤矮病等病毒病的易感易发时期。据各地近期监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橙叶病的传毒媒介  相似文献   

16.
杨立芬 《种子科技》2010,28(4):32-33
<正>1发病原因与规律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传毒发病,蚜虫、叶蝉、摩擦、种子和土壤均不能传毒。在淮河以北,灰飞虱一般以三、四龄若虫在麦田、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三四月间羽化为成虫,在越冬寄主上继续繁殖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麦收之时,第一代成虫羽化形成迁飞高峰,麦收之时迁入玉  相似文献   

17.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L1的衍生系PP9-1为黄矮病抗源, 从[(PP9-1/陕785 9 //丰抗8号)F1×(3×丰抗13号/Khapli)F4]杂交组合F2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 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 经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 GISH和RFLP分 子标记检测, 结果表明: 该系高抗黄矮病毒GPV、 GAV株系, 体细胞染色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以来,由于传毒介体灰飞虱发生数量和带毒率居高不下,每年都存在大流行威胁。2007年起,同为灰飞虱传播的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迅速加重,发生区域迅速扩  相似文献   

19.
玉米病毒病发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病毒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上危害损失重而难以防治的病害。为了探明浙江西北部地区新近大面积发生的玉米病毒病病原和灾发流行规律,研究提出防治技术。于2008-2011年对该病的病原、传毒媒介、发病流行规律、致灾因子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调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临安等地发生的玉米病毒病为玉米矮缩病,又称玉米粗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引起,灰飞虱为传毒媒介;病害发生流行与介体灰飞虱发生量和带(传)毒率、气候条件、玉米品种抗病性、播栽期,以及水稻发病状况等具有密切关系;提出了病害防控对策和综合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发生危害,保障了玉米的丰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主要病毒病害之一。目前由于缺乏规模、高效的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体系,制约了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限制了抗黑条矮缩病的育种进程和基础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所需灰飞虱的有效接种密度、带毒率及播期等,提出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有效接种的灰飞虱密度在800万头 hm-2左右较为合理,而带毒率应不低于5%。并进一步对现有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的循回期、接种虫量、接种时间及虫龄等进行了优化。利用上述鉴定体系,2010年对来源于20个国家的共1240份水稻种质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鉴定,初步获得发病率低于10%的品种34个;2011、2012连续两年对该34个品种进行多年多点重复抗性鉴定,发现来自东南亚地区的3个品种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连续3年发病率均低于10%,表现较高的黑条矮缩病的抗性。进一步分期播种鉴定的结果表明,Kanyakumari29在3个播期、3个鉴定点的发病率均低于12%,而Madurai 25和Vietnam 160发病率均低于9%。此外,在人工接种条件下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的发病率均低于9%。因此,多年多点田间鉴定和人工室内接种鉴定的结果均表明,Kanyakumari 29、Madurai 25和Vietnam 160稳定、高抗黑条矮缩病。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黑条矮缩病鉴定体系准确、可靠,可用于黑条矮缩病的大规模鉴定,该体系的建立及高抗黑条矮缩病水稻资源的发掘为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的鉴定及育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