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PAHs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Hs广泛分布于土壤中,是一种非环境友好型物质。综合介绍了土壤中PAHs的来源、分布与危害,论述了PAHs的致癌毒性的结构特点、土壤PAHs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原理及近年来可降解PAHs的微生物筛选情况,同时列举了新发现的可降解PAHs的微生物种类,针对土壤PAHs污染的特点提出了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修复方法以及从土壤性质改良和提高PAHs溶解率两方面促进微生物降解PAHs。 相似文献
2.
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土壤的土著微生物修复强化措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不同C源、C/N比、水分及通透性为调控因子,对多氯联苯(PCBs)长期复合污染土壤的土著微生物强化修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CBs长期复合污染土壤中,在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时,加入淀粉、葡萄糖和琥珀酸钠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细菌和真菌数量,从而促进土壤中PCBs的土著微生物降解。不同种类的C源对PCBs污染土壤的土著微生物降解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且其降解效果与C源的施用剂量密切相关。当淀粉加入量为C1.0g/kg土时,土壤中PCBs的降解效果较好,而葡萄糖和琥珀酸钠加入量为C0.2g/kg土时,PCBs的降解效果明显。土壤C/N比为10:1的处理效果优于C/N比为25:1和40:1。土壤人为翻动有利于PCBs污染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提高土著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从而促进土壤中PCBs的自然降解。这为进一步探讨加速土壤中PCBs降解的最适条件和研发POP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污染土壤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环保新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种群及生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和修复研究进展,较全面的分析了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处理技术,与普通生物处理法相比有许多优点.本文对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固定化微生物的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的反应特性以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8.
9.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壤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土壤受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持续恶化,影响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农产品的生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活动,完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对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该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中广泛使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结合使用的联合修复技术,并对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最后也对未来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选择江苏省盐城市王港附近一垂直于海岸线的断面(土壤含盐量近似递减),分别采集自海水淹没线至内陆农田相隔一定距离的土样(编号为Soil-1、Soil-2、Soil-3、Soil-4和Soil-5),代表海水淹没、裸滩、盐蒿、芦苇/白茅和农田植被环境。设计9种培养方案,包括不同浓度的NB培养基,配以不同浓度的海水,添加和不添加环腺苷(cAMP),平板和液体两种培养方式,用变性凝胶电泳检测可培养菌的多样性,并评价和优选培养方案。结果表明,经过自然脱盐的耕种土壤,培养基中配入10%的海水可培养菌多样性指数最高;其余4种土壤配入100%海水多样性指数最高。添加cAMP不能明显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低浓度培养基较过去惯用浓度的培养基更有利于提高可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液体培养基明显优于固体培养基。在10-8或更高稀释度下,液体培养的试管底部有粘稠状沉淀物为微生物细胞,但培养基清澈。将有沉淀物的试管视为阳性试管,用最或然数方法计的土壤中细菌数量可达1012g?1。提出培养分离滩涂土壤培养方案为:用1/10浓度的NB配以100%海水的液体培养基培养,用相同浓度和成分的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25d左右。 相似文献
12.
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转运和积累以及植物生物学特征使其成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有限而限制其广泛实际应用,因而探讨植物修复技术强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技术的发展,微生物调控使植物修复技术变得更为可行和更有价值。回顾近年来新兴的微生物调控技术,植物根际促生菌资源因其对环境无污染,可利用自身的抗性系统减缓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等优势,在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就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鉴定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本文综述了根际促生菌-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13.
快速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水、气、生物等介质传输,通过饮水、呼吸、饮食、皮肤吸收等途径引起人体暴露,带来健康风险。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是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技术与手段。我国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还非常欠缺,为了推动其发展,本文讨论了其研究进展、方法、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当前,还缺乏准确定量的风险表征方法,评估过程中还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污染土壤的健康风险评估正在向多介质、多途径以及多种污染物暴露的方向发展,模型模拟的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应用。为了建立准确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加强对风险评估相关机理研究。这包括污染物的迁移传输规律、污染物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和人群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4.
多环芳烃长期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强化修复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急性毒性较强的菲(Phe)和遗传毒性较强的苯并[a]芘(B[a]P)为代表性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以不同C源、通气状况和水分条件为调控因子,对PAHs长期污染土壤的土著微生物强化修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搅动处理使污染土壤中Phe和B[a]P的降解率分别达59.44%和26.14%,而淹水处理使两者降解率分别达46.48%和13.27%。添加C源(淀粉和葡萄糖)处理提高了土壤中PAHs的降解率,且随着C源的施用量而增加。同时也发现污染土壤中PAHs降解菌和微生物总量呈正相关,并随着PAHs降解菌数量的增加,土壤中PAHs降解率也随之提高。可见,土壤中PAHs降解速率主要决定于PAHs的降解菌数量。 相似文献
1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发展的崭新方向之一。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及分子遗传多样性,是指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功能的重要传感器。本文基于分离培养以及生物标志分子方法。从不同生态层次上认识微生物多样性,较全面、系统地综合评述国内外污染土壤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及分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新形势下土壤污染所面临的新问题,探讨了近期土壤微生物生态学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与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寻求环境友好型的污染土壤与污水净化高效修复剂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新的热点。随着环境分子科学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污染环境修复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纳米颗粒由于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微界面特征,可以强化多种界面反应,如对重金属离子及有机污染物的表面吸附、专性吸附及增强的氧化-还原反应等,在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土壤及污水治理中有望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纳米材料进行污染土壤修复及污水净化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及研究前景,以期为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拓展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Wood ants build large, long-lasting nests and maintain stable high temperatures in nest centers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to support brood development. Similar nest temperatures have been recorded regardless of latitude and altitude, suggesting that nests from colder environments produce more heat than nests from warmer environments. We measur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in situ respiration in nests from 700 and 1000 m a.s.l. We also sampled ants and nest materials from the same nests and measured their respiration at 10 and 20 °C in the laboratory. Both ant and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creased greatly as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spring, especially at 1000 m,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in nest temperature in spring. Metabolic activity greatly increased for ants in March and for nest microorganisms in April when nutrient contents also increased because of input of plant material and food. Nests from 1000 m maintained similar temperatures as nests from 700 m in summer but were colder in winter. Ant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high temperatures during summer but metabolic activity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altitudes, suggesting that the increased respiration and heat production in summer by ants at the higher altitude resulted from an increase in numbers of ants per colony. 相似文献
20.
胡尚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3,1(3):58-62
本文论述了微生物在生态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更好地充分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为使农业持续稳步发展寻找新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