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1年以来,四川省以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活动为契机,坚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的发展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热作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省热作面积达到728万亩,产量698万t,产值94.5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加2%、6%和8%;热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50元,增加11.1%。一、抓特色示范园创建目前,四川省共打造出"一园一特色的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4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有8个,包括荔枝、龙眼、芒果等主要热带水果品种。2012年又向农业部热作办申报了早市枇杷、咖啡、莲雾等11个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作物向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概况 2009年,预计我省热作面积儿56.75万亩,同比增长2%:总产量317.87万吨,同比增长9.5%;总产值163.05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热带作物面积897.55万亩,同比增长2%;产量49.23万吨,同比增长11%;产值82.56亿元,同比减少10%.热带水果面积259.20万亩,同比增长1%;产量268.64万吨,同比增长9%;产值80.46亿元,同比增长17%.热区从业农民498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8亩.预计2009年热区农民纯收入4916.18元,同比增长12%.  相似文献   

3.
加快热作产业发展推进热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十五”时期热作产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十五”时期,热作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未期与“九五”末期相比,热带作物面积由730万公顷增加到859万公顷,增长18%。总产量由1.1亿吨增加到1.6亿吨,增长45%。总产值由902亿元增加到1344亿元,增长49%。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45元增加到3009元,增长34%。主要热带作物及其制成品出口总量由47万吨增加到108万吨,增长129%。出口总金额由21亿元增加到50亿元,增长139%。具体来讲,“十五”时期热作产业发展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4.
一、热作产业发展概况2010年福建省热作总面积1180.27万亩,总产量1251.22万吨,总产值178亿元。其中,南亚水果面积446.78万亩,产量329.38万吨:龙眼106万亩,23万吨;荔枝52万亩,18万吨;香蕉45万亩,78万吨;柑橘橙类面积80万亩、柚子55万亩,产量达80万吨和76万吨。  相似文献   

5.
一、“十五”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热作产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和挑战,立足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开拓创新,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期末与“九五”期末相比,热作面积由730万公顷增加到780万公顷,增长7%;总产量由1.1亿吨增加到1.4亿吨,增长27%;总产值由902亿元增加到1250亿元,增长39%;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45元增加到3009元,增长34%:主要热作产品出口总量由47万吨增加到108万吨,增长129%;出口总金额由21亿元增加到50亿元,增长139%。“十五”期间,热作生产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是海南省热作产业惊心动魄、困难重重,又成绩卓著的一年,热作产业经济总体情况良好,橡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克服,香蕉等热带水果与国内主产区上市高峰错开,生产总量和出岛量增加,价格创历史高位,经济效益显著。据预测,全省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1156.75万亩,增加22.26万亩;总产量317.87万吨,增加27.63万吨,增长9.5%;总产值163.05亿元,增长1.7%。全省农民人均热作收入3326.5元,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增长9.2%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分析推进标准化生产的深远意义.阐述实施热作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提出推进热作标准化生产的有关建议:完善标准,为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依据和指导;创新机制,提升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水平;加强指导和服务,推进标准化生产水平;重视培训,建设标准化生产队伍;标准化生产与热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相结合;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深入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我国热作产业在经受了冰冻雨雪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后逐步恢复的一年.全年没有大的气候灾害,主要热作产品生产均出现了明显的恢复性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影响,天然橡胶、剑麻等外向型产业消费下降,价格普遍低于去年.大宗热带水果面积趋于稳定,产量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增加,年度市场平均价格总体上好于2008年,但部分地区销售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我国热作产品总面积为12832.7万亩,总产量预计为17896.8万吨,总产值预计达到1138.7亿元.  相似文献   

9.
<正>一、海南垦区2010年热作生产情况海南农垦现有热作种植面积600万亩,从业人员20.5万人。2010年,垦区橡胶种植面积390万亩,比上年增加8.4万亩,截至10月底生产干胶12万吨。热带水果种植面积56.21万亩,产量达47.34万吨,面积、产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全区热带作物生产情况2010年,广西热带作物生产总体形势良好,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多数大宗热作物呈增产态势,水果、木薯、茶叶等几大优势品种发展势头较好,木薯、香蕉、荔枝、柑橘、芒果等主要上市产品价格出现近5年来最好水平。预计今年全区热作生产总面积为4512万亩,产量9976万吨,产值498亿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1991—2010年20年间,热带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单产的变化分析,揭示了热作产业的增长趋势;对天然橡胶等主要品种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发展趋势;对热区8省热作产业发展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大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68.57亿元,增长3.8%。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因面积减少和灾害影响下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年粮食产量3837.7万吨,比上年下降10.1%;棉花产量59万吨,增长50.4%;油料产量356.9  相似文献   

13.
《四川农业科技》2010,(3):58-58
2009年,我省结合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南亚热作。据统计,全省热作总产量达到633.36万t,增加180.96万t,增长40%。主要热作产品龙眼、芒果、荔枝的产量分别增长640%、37.6%、47.6%。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全省食用菌产量、产值实现双增长。2012年全省食用菌实现总产量21.7万吨,比同期13.5万吨增长62.2%,其中野生食用菌产量6万吨,同比增长15.4%,栽培菌15.7万吨,同比增长89%。实现农业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广西热作物生产总体形势良好,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多数大宗热带作物呈增产态势,甘蔗、水果、木薯、茶叶等几大优势品种发展势头较好,热带作物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预计2009年广西热作总产量达9966.06万吨,与2008年相比增长4%。  相似文献   

16.
2009年以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和农业部门强力推动白酒金三角原料基地建设,高粱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五个跨越". 一、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跨越式增长 高粱面积从2009年的8.8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31.8万亩,扩大了3.6倍;总产从2.5万吨提高到10.6万吨,增加了4.2倍;单产从284kg提高到335kg,增长了18%.  相似文献   

17.
加快热作产业发展 共谋“十二五”良好开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十一五末,湖南热区(郴州、永州)耕地面积719.27万亩,农业人口1044.8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69亩。南亚热作总面积372.65万亩,总产量307.33万吨。其中,香柚面积16.57万亩,产量10.37万吨;冰糖橙面积10万亩,产量7万吨;木薯面积2.51万亩,产量4.61万吨。热作名优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0个,科技示范园10个。全  相似文献   

18.
<正>2009年热作生产概况2009年广东农垦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种植面积约158万亩,预计总产量250万吨、总产值约20.35亿元。总面积和总产量与2008年、2007年相比变化不大,总产值比2008年增加4.6%,比2007年减少5.2%。  相似文献   

19.
广西是我国热区的主要省份之一,"十一五"期末热带作物种植面积3963万亩,产量9161万吨,种植业总产值527亿元。主要热作种类在全国热作生产中具有明显优势,许多热带特色产业得到规模化发展,成为广西南亚热带区域农民和企业增收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云南"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蔬菜面积将稳步发展到1300万亩,产量达到1800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80亿元;全省商品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无公害示范基地县农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在丰富本省"菜篮子"的同时,增加外销量和出口量,进一步将云南建设成为服务全国和面向东南亚的优势蔬菜出口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