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种植年限对紫花苜蓿地土壤pH值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科学评价种植苜蓿的改土效应和提高苜蓿对土壤磷素养分的利用效率,以1年生、2年生、3年生、4年生和6年生紫花苜蓿地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种植年限对盐碱地土壤pH值和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6年生苜蓿地较1年生苜蓿地土壤pH值下降了O.13;在0~40cm土层内,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40~50cm土层土壤pH值出现明显的下降.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高于非根际,二者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先升后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地各土层土壤pH值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表明试验条件下土壤pH值降低有利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北疆平原荒漠区小麦-苜蓿轮作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揭示粮草轮作过程中土壤盐碱度和养分的消长规律,旨在为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小麦轮作苜蓿的中低产田中,连续5年调查土壤全盐量、pH值、有机质和氮磷钾.结果 表明:小麦地轮作苜蓿有效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和pH值,轮作第4年土壤含盐量由轮作前0.79 g/kg降低到0.63 g/kg,土壤pH值平均降幅为6.64%,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幅为19.07%;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由轮作前0.52 g/kg提高到0.65 g/kg,水解性氮含量较轮作前显著降低;磷含量呈上下波动,轮作4 a全磷由0.98 g/kg降至0.93 g/kg,有效磷由6.18 g/kg降至2.97 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轮作后速效钾含量的最低值为260.44 mg/kg,处于富钾状态.在北疆平原荒漠区的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苜蓿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的储备量,降低盐碱度.在苜蓿生长第4 a需适当补充氮肥和磷肥,无需施入钾肥.  相似文献   

3.
大理州是云南省奶牛主要产区,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均占全省的70%以上.奶牛产业发展需要加快苜蓿推广种植,苜蓿推广种植又有力促进奶业持续发展.1 大理州资源条件及苜蓿种植推广情况1.1气候土壤条件大理州国土总面积29 459 km2,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4%,坝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6%.全州坝区年平均气温15-18℃,降水量57~1083mm,土壤pH值除宾川、洱源2县为中性偏碱(pH值>7.0的土样比例分别为68.71%和68.18%),其余10县(市)土壤pH值均6.O~7.0,而对占全州国土面积大部分的山区来说,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大约按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0~0.69q℃,雨量则随高度而增加,如海拔2940m的花甸坝,年降雨达1846mm,山区多为寒冷多雨天气,土壤多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土,pH值3.4~4.3.  相似文献   

4.
海拉尔地区苜蓿栽培草地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Li-6400)测定不同苜蓿品种栽培草地的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土壤层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龙牧801(M.sativacv.Longmu801)和肇东苜蓿(M.sativacv.Zhaodong)草地土壤呼吸的日最高值均出现在6:00,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4:00、8:00和12:00,杂花苜蓿(M.varia)草地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8:00,最低值出现在14:00;4个苜蓿品种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值总体变化趋势是肇东苜蓿黄花苜蓿、杂花苜蓿龙牧801;土壤呼吸与植株根系、土壤温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呈一元二次函数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 种植在受灰分影响的爱达荷州北部Mission粉砂壤土上的苜蓿平均产量只有7500公斤/公顷,较低的产量经常被误认为是与andic土壤化学性质有关。该试验的内容是①确定土壤pH值对苜蓿定植和生长期的影响,②氮和磷的摄取,③根瘤菌的生存,④在温室条件下磷对Mission土壤的有效性。通过精细地施用硫酸铝和碳酸钙来调整土壤pH值,土壤pH值的等级是4.8,5.1,5.6,6.2,6.4,6.9,7.0和7.4。苜蓿种植在放于温室中的直径为150毫米的花盆中,大概每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盐渍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根际磷含量变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已有大量研究,但在盐碱地种植牧草的报道并不多.试验以河西盐渍地2、3、4、5、8龄苜蓿Medicago sativa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材料,研究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所有株龄苜蓿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效磷含量根际高于非根际土壤.在种植苜蓿的前5年,有效磷在根际与非根际均显著增加,种植8年开始降低,而全磷无显著变化规律.根际pH值低于非根际,但根际酸化不明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根际pH值和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干物质含粗蛋白质16%~21%,产量高,适口性好,要保证紫花苜蓿高产,应抓好以下几点:1选用良种由于苜蓿属多年生牧草,选择休眠级高的苜蓿品种,春季返青早,刈割后的再生速度快,生长潜能要明显高于休眠级低的品种。在闽北种植的苜蓿品种以休眠级6~8为好。如“德龙(FD7)”、“游客”等。2选地与土壤改良苜蓿适宜在地势较高、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pH值6.5~7.5)沙壤土或壤土中生长。南方土壤多呈酸性。pH值为5.5~6.0时,每公顷施石灰1125kg~1500kg;当pH值为5.0~…  相似文献   

8.
几种苜蓿属植物植株热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毕玉芬  车伟光 《草地学报》2002,10(4):265-269
用氧弹式自动测热仪测定苜蓿不同种群植物体的热值。结果表明,引自北疆的野生苜蓿蕴藏着重要的抗性和光能累积资源,其叶片狭窄、叶重/总株丛重比值低、茎重占总株丛重的比值高、生长习性值低(斜生性强)。引自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地区的苜蓿,其热值低于干燥寒冷地区。中性和近中性土壤有利于苜蓿热值积累和光能累积。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黑土滩"退化草地上建植的2,4和6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磷、中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建植期的增加,土壤pH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人工4龄草地土壤pH值最低,人工6龄草地最高。从时间尺度看,人工2龄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和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较"黑土滩"退化草地明显升高,随着建植期的增加,人工4龄草地各测定指标明显下降,而人工6龄草地各测定指标再次升高。4种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磷含量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中均呈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与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全磷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大多数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系数最大;土壤微生物量磷与中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Medicago L.)资源为材料,对其分布区域气候、土壤特征及其生境进行系统研究,以探明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种群数量及适生性.结果表明: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在N 23°37′49.0”~28°34′09.1”,E98°47′31.4”~103°53′15.9”之间都有分布,垂直分布海拔范围为1122~2661 m;分布地年平降水量的变幅在300~1000mm,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0.79%~6.20%之间,土壤pH值变幅在4.30~8.37之间,采样地土壤较为贫瘠.分布地地貌类型多样,按其生境可分为杂草地型、干热河谷型、丘陵山地型和其他类型.苜蓿资源分布地优势植物和伴生植物共计18科45种植物,自然群落中的苜蓿主要作为伴生种零星存在;在迪庆州德钦县,德钦苜蓿作为优势种呈连片分布.综上所述,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在云南分布范围广,生境类型多样,具有较强的适生性和竞争能力,蕴含丰富的抗逆性苜蓿种质.  相似文献   

11.
异龄苜蓿土壤浸提液对3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倩  王希  沈禹颖 《草地学报》2009,17(6):784-788
采用自甘肃庆阳和定西地区不同年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土壤制备浸提液,应用纸上发芽法检测其对苜蓿、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龄苜蓿土壤浸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以及胚根和胚芽的抑制程度为年>3年>9年,在庆阳龄苜蓿土壤浸提液(00 g干土/L)中苜蓿发芽率下降18%,其胚芽和胚根显著受抑(P<0.0),比对照分别降低69%和80%.在平均降水391mm的定西,4年以下苜蓿土壤无明显自毒性;苜蓿秋季翻耕休闲有利于3个供试种的萌发及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有效解除了年龄以上苜蓿土壤的自毒效应,苜蓿-小麦轮作系统中,苜蓿后茬小麦建植不受苜蓿毒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对盐渍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张晓琴  胡明贵 《草业科学》2004,21(11):31-34
在临泽小泉子滩盐渍化土地,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 2~6年后,土壤盐分、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土壤机械组成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0~30 cm土层全盐量从1.86%下降至1.19%,盐分下降36.18%.SO42-和Cl-分别下降19.1%,86.37%;Mg2 ,K Na 分别下降68.22%,81.30%;Ca2 ,HCO3-和pH值无明显的变化.0~20 cm土层中土壤容重平均下降12.69%,孔隙度平均增加13.02%.可见苜蓿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探讨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田的土壤浸提液对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参数的影响,为苜蓿-玉米和苜蓿-小麦轮作体系研究提供参考。以5年紫花苜蓿根区土壤浸提液作为对照(CK),4种轮作模式(5年苜蓿-玉米记作AC、5年苜蓿-小麦记作AW;5年苜蓿-玉米-玉米记作ACC、5年苜蓿-小麦-小麦记作AWW)处理下,从玉米、小麦根区采集土壤提取浸提液,均制成10、50、160 g·L-1浓度的土壤浸提液,分别处理“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子及幼苗,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的土壤浸提液对苜蓿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轮作模式下各土壤浸提液浓度处理的苜蓿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CK(P<0.05),化感指数(RI)均大于0;每个处理浓度下AWW的种子发芽率均达最高值,较CK分别提高了29.22%,68.09%,54.24%(P<0.05),且显著高于AC、ACC、AW的种子发芽率。除ACC外,各轮作处理的土壤浸提液均对苜蓿幼苗胚芽、胚根的促进作用随土壤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各轮作模式的胚芽长和胚根长均显著高于CK(P<0.05);相同土壤浸提液浓度处理下,AWW的胚芽长显著高于AC、ACC、AW,胚根长显著高于AC、AW(P<0.05),而AWW与ACC的胚根长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土壤浸提液浓度的提高,各轮作模式下苜蓿幼苗的SS含量均显著提高、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AC和ACC的土壤浸提液使苜蓿幼苗的MDA含量快速提高、CAT活性增强,而AW和AWW的土壤浸提液使苜蓿幼苗中CAT活性显著减弱(P<0.05),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1选地与整地 苜蓿草对土壤虽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最好是选择土层较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整地是种植苜蓿的关键环节,苜蓿种子小、芽顶土力弱、苗期生长缓慢,整地不细易造成缺苗、断条和草荒。在弃耕地上,于秋天破茬打垄,随后进行多次镇压,达到土细无坷垃、土层坚实墒情好,以备播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 L.)种子特征及萌发特性,本研究以21份不同种源野生花苜蓿种子为材料,对其发芽率、发芽势、硬实率、单荚粒数、千粒重等指标进行测定,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源花苜蓿材料进行分析,以综合评价其种子质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源花苜蓿种子特征及萌发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千粒重为1.84~3.50 g,单荚粒数为1.95~3.55个,发芽率为69.33%~97.33%,发芽势为41.33%~92.67%,硬实率为88.00%~98.67%。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率与种子厚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发芽势与千粒重、种子厚度、经度、纬度均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种子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千粒重与种子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长度、宽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12号材料种子平均隶属值达0.79,排名第一,质量最好;21号材料种子平均隶属值仅达0.27,质量最差。  相似文献   

16.
以2种野生牧草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和黄花苜蓿(M.falcata)为试验材料,测定了NaCl浓度0、50、100、150、200mmol/L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长、胚根长等萌发指标,分析2种野生牧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NaCl胁迫对2种野生苜蓿种子发芽都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浓度NaCl胁迫对黄花苜蓿发芽率影响大,且高浓度下黄花苜蓿的发芽率高于杂花苜蓿.2)NaCl浓度为0~50 mmol/L时黄花苜蓿的发芽势低于杂花苜蓿,100~200 mmol/L时高于杂花苜蓿.3)杂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数在100 mmol/L时均较对照下降50%.对照活力指数黄花苜蓿种子是杂花苜蓿种子的2倍.4)2种野生苜蓿种子在NaCl胁迫下胚芽长和胚根长表现出不同的下降规律,NaCl胁迫对黄花苜蓿胚芽长度下降较杂花苜蓿大,但杂花苜蓿的胚根长下降较黄花苜蓿大.利用隶属函数对2种野生牧草萌发期各指标综合评价得出:黄花苜蓿的耐盐性较杂花苜蓿强,可用于盐渍化土壤的建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pH值土壤对草坪草生长质量的影响,试验以不同pH值土壤生长的马尼拉、早熟禾草坪草生长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植物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叶绿素含量、株高、生物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马尼拉草坪草的发芽率、发芽势、株高在pH值为4~6时呈逐渐上升趋势,在pH值为4~9时地上、地下部鲜重与干重都有较明显的增减趋势;土壤pH值不同马尼拉草坪草的发芽率及地上、地下部干重和鲜重与对照比较差异很大,而发芽势与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pH值土壤生长的马尼拉草坪草叶绿素含量差异很大,在土壤pH值为5~7时叶绿素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土壤pH值为7~9时叶绿素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2)早熟禾草坪草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在pH值为4~7时呈上升趋势,在pH值为4~9时地上、地下部鲜重与干重都有较明显的增减趋势;不同pH值土壤生长的早熟禾发芽率、发芽指数、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及干重与对照比较都差异很大,而发芽势差异不显著(P0.05);在pH值为6~8时早熟禾的叶绿素含量呈逐渐增长趋势,土壤pH值不同叶绿素含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2个苜蓿品种在不同环境pH值(pH值4.8,5.2,5.6)下接种6株苜蓿根瘤菌株的效果。结果显示,pH值和接种菌株对苜蓿整株鲜重、有效根瘤数、固氮酶活性和全氮含量的影响均较显著。pH值从5.6降低到4.8,苜蓿整株鲜重、固氮酶活性、全氮含量平均降低约66.64%,39.20%,25.84%,有效根瘤数平均减少约8个。接种菌株4(91512)对整株鲜重(0.517 1 g)和有效根瘤数(19.888 9个)影响最大,菌株5(91522)对整株鲜重(0.554 4 g)、固氮酶活性(C2H416.809 3μg/g.h)和全氮含量(3.307 0%)影响最大。植株品种对有效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整株鲜重和全氮含量均以苜蓿“露”的效果优于保定苜蓿。上述结果说明,在酸性环境中,环境pH值是影响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子,接种高效耐酸苜蓿根瘤菌、选择优良的苜蓿植株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pH值对苜蓿生长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李波  邬婷婷  李红  杨曌  林浩 《草地学报》2019,27(5):1231-1236
本研究以WL343HQ和龙牧807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对其种子进行20,25,30,35,40,45,50,55和60 mmol·L-1苏打盐碱胁迫和25,50,75和100 μmol·L-1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缓解处理,测定了不同苏打盐碱浓度对苜蓿种子发芽率和ABA缓解苏打盐碱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苜蓿种子发芽率均随苏打盐碱胁迫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ABA缓解WL343HQ和龙牧807苏打盐碱胁迫浓度分别为40 mmol·L-1和35 mmol·L-1,WL343HQ抗苏打盐碱能力高于龙牧807;随ABA浓度的增加,2种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芽苗的胚芽长、胚根长、鲜重、干重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不同ABA浓度对苏打盐碱胁迫下的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均产生一定的缓解作用,特别是ABA浓度为75 μmol·L-1时缓解作用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苏打盐渍化土壤苜蓿种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牧草返青期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祁连山7种高寒草地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土壤酶活性的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介于0.37-0.49 mL·g-1g·min-1、0.24-0.42 mg·g-1.24 h-1和1.14-3.03 mg·g-1,且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上层高于下层;样地间土壤酶活性差异明显,其中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多为草本草地高于灌丛草地,但脲酶多为灌丛草地高于草本草地;土壤酶与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相关性在不同草地型也有差异,如土壤脲酶与土壤含水量、pH值在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L.)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Kobresiasp.)草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但在其他样地相关性不显著,且在土壤肥力较一致的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灌丛和沼泽草地相关性并不一致。因此,用土壤脲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