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豇豆螟虫俗称“钻心虫”,以幼虫危害豆科作物的花和荚,造成落花、落荚和烂荚,轻者减产2~3成,重者减产5~6成,严重地影响豇豆的产量与品质,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危害晚稻的螟虫主要是二化螟、三化螟.近年来由于早稻收割后免耕移栽的晚稻面积扩大,以及中稻与双季稻混栽,晚稻螟虫危害更加严重,特别是晚稻孕穗期到抽穗期这一时期危害更重,造成水稻大量枯心或白穗.  相似文献   

4.
《当代农村》2002,(2):15-16
  相似文献   

5.
为了贯彻防重於治的方针,在我省原有治螟的基础上,继续进一步提高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以适应今後水稻“三变”和机械化操作过程的需要;并研究出经济而有效的药剂,作为辅助防治,以便达到基本消灭螟灾的目的。兹将几年来调查研究结果分别报告於後。  相似文献   

6.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和三化螟教师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室水稻螟虫研究工作着重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越冬三化螟有效发育温度的测定。 二、水稻改制地区,螟虫发生消长情况的调查。 三、诱蛾灯效果的测定。 四、三化螟各代繁殖力与成活率的研究。 五、666药剂对水稻发生药害的试验。 六、666药剂治螟施用次数试验。  相似文献   

8.
9.
危害水稻的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3种,在我省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农民朋友常将水稻螟虫统称为钻心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水稻螟虫危害较为普遍,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根据螟虫的种类、特点,以及当地实情,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配合、指导农户将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近几年的观察,资阳水稻螟虫的种类主要为二化螟,约占60%左右;三化螟约占30%左右,特别是长势好、密度大、生长茂盛、嫩绿的田块,三化螟明显要多些;大螟数量少,约占10%以下,主要分布在田边。在资阳范围内危害水稻的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螟虫,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时间不一致,在第一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晚发生10多天,但第二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发生期早7~10天,这就为螟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大螟发生数量少,发生时间与二化螟基本一致,不作  相似文献   

12.
水稻螟虫是永胜水稻生产上的主要虫害之一,为了筛选出对水稻螟虫防治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做了水稻纹枯病药剂筛选试验,筛选出3种替代杀虫双,作为以后防治水稻螟虫的储备药剂。  相似文献   

13.
水稻螟虫害综合治理总策略是: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来指导防治。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对防治措施进行抉择和配套。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3方面,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有节制地合理使用农药.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水稻螟虫的农业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冬耕冻垡、合理安排农作物、灌水灭蛹杀虫、加强肥水管理等,为水稻生产中有效防治螟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水稻螟虫性诱技术的早期应用,综述了水稻螟虫性信息素组分结构鉴定、性诱剂人工合成及田间应用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以期为水稻螟虫的测报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华中地区螟虫专业会议于11月15日至19日在南昌莲塘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到会代表包括各省厅、省站、省所、工作组以及地区试验站的专业和行政人员共计43人:并邀请农学院教授出席参加。 这次会议是在党中央公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在7—12年内消灭作物10大病虫害的规划,并  相似文献   

18.
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农用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科学选用和使用农药,必须在充分了解防治对象和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水稻螟虫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种植茬口的调整和旱育稀植技术的推广,水稻螟虫群体已发生变化。二化螟虽仍处于重要地位,但大螟呈上升趋势,三化螟呈迅速上升趋势。因此,防治上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六六六"、杀虫脒等防治水稻螟虫的农药因其高残留、高毒被禁用后,取代农药杀虫双残效期仅为7d,而当地螟虫发蛾期在40d左右,农药有效期短与螟虫发蛾时间长形成矛盾,水稻螟虫防治难以达到防治指标,而且成本高.为解决这一矛盾,设置载体漂浮法防治水稻螟虫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