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测定荷斯坦奶牛肋部和颈部皮肤褶皱厚度,探究了皮肤褶皱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泌乳性能的关系。利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荷斯坦奶牛肋部和颈部皮肤褶皱厚度,评定奶牛体况,并收集皮肤褶皱厚度测量月份试验牛场的奶牛生产性能数据,共得到2 519头奶牛的数据用于分析。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胎次、牛场、测定人、泌乳阶段、体况评分对奶牛皮肤褶皱厚度的影响,皮肤褶皱厚度对泌乳性能影响的分析模型中同样包括上述固定效应。结果表明胎次、牛场、测定人、泌乳阶段、体况评分对荷斯坦奶牛皮褶厚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肋部皮肤褶皱厚度对泌乳性能无显著影响(P > 0.05),而颈部皮肤褶皱厚度对日产奶量、乳脂率影响显著(P < 0.05),颈部皮肤褶皱厚度对乳蛋白率、尿素氮无显著影响(P > 0.05)。颈部皮褶厚为7.20 mm的个体日产奶量最高;颈部皮褶厚为6.00 mm的个体,乳脂率最低。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荷斯坦奶牛泌乳期内不同部位皮肤褶皱厚度的影响因素,并首次利用大群数据区分不同部位研究了皮肤褶皱厚度对泌乳性能的影响,为利用皮肤褶皱厚度提高奶牛管理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测量荷斯坦牛颈部和肋部皮肤褶皱厚度,探究荷斯坦牛颈部和肋部皮肤褶皱厚度特征以及影响皮肤褶皱厚度的因素。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了1 523头泌乳期荷斯坦牛颈部和肋部的皮肤褶皱厚度,并同时对奶牛进行体况评分,收集了皮肤褶皱厚度测量月份试验牛场的奶牛生产性能数据。利用固定模型分析场、胎次、泌乳阶段、测定人、体侧及BCS对皮肤褶皱厚度的影响。经测定发现,荷斯坦牛颈部皮肤褶皱厚度为(6.62±0.94)mm,肋部皮肤褶皱厚度为(11.13±1.78)mm。不同场、测定人、胎次、体况评分对颈部皮肤褶皱厚度和肋部皮肤褶皱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体侧、泌乳阶段对肋部皮肤褶皱厚度也有显著影响(P0.05)。颈部皮肤褶皱厚度和肋部皮肤褶皱厚度对BCS的线性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36±0.061)和(0.51±0.116)。本研究结果为荷斯坦牛皮肤褶皱厚度的深度分析,包括遗传分析建模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荷斯坦牛颈侧部、肋部和后乳房基部皮肤褶皱厚度(分别简称为颈部、肋部和乳房皮褶厚)及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进行大群测定,旨在探究荷斯坦牛不同部位皮肤褶皱厚度和BCS的群体特征,并建模估计荷斯坦牛不同部位皮肤褶皱厚度及BCS的遗传参数。本研究于2015—2020年夏季测定了北京地区12个规模化牧场10 915头泌乳荷斯坦牛的皮肤褶皱厚度,同时对测定牛群进行了体况评分,使用单性状和四性状动物模型分别对颈部皮褶厚、肋部皮褶厚、乳房皮褶厚和BCS进行遗传分析并估计遗传参数,并计算了上述4个性状与奶牛寿命和繁殖等重要功能性状之间的近似遗传相关。结果显示,荷斯坦牛乳房皮褶厚、颈部皮褶厚、肋部皮褶厚和体况评分分别为(7.49±1.45) mm、(7.27±1.34) mm、(11.74±1.90) mm和(2.94±0.79);乳房皮褶厚和颈部皮褶厚为中等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11和0.15;肋部皮褶厚和体况评分为中高遗传力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28和0.22;不同部位的皮褶厚之间存在中高遗传相关,颈部和肋部皮褶厚之间的遗传相关最高(0.69),颈部和乳房皮褶厚之间的遗传相关最低(0.21);BCS与不同部位皮褶厚之间遗传相关的差异较大,BCS与颈部、肋部皮褶厚之间为正遗传相关(0.28、0.13),BCS与乳房皮褶厚之间为负遗传相关(-0.25);体况评分和皮褶厚性状与部分重要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中等遗传相关。本研究对奶牛3个部位的皮肤褶皱厚度和BCS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获得的遗传参数有助于通过皮肤褶皱厚度和BCS理解奶牛体脂沉积的遗传基础,助力我国奶牛的平衡育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选择北京地区5个牛场不同胎次(1胎、3胎、5胎及以上)、无临床疾病记录的150头荷斯坦泌乳牛,于2017年7月至8月测定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抑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4种血液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利用SAS 9.4软件GLM过程分析血液炎性细胞因子浓度随胎次变化的规律,所用固定模型考虑了牛场、胎次、泌乳阶段等因素影响,同时进行各细胞因子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利用GLM过程分析炎性细胞因子对产奶性能的影响,产奶性能指标包括日产奶量、校正日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乳糖率,所用固定模型考虑了牛场、胎次、泌乳阶段、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荷斯坦牛血液IL-6和TGF-β浓度随胎次升高显著降低;整体来说,IL-6和TGF-β显著正相关,IL-10和TGF-β显著负相关;5胎及以上胎次奶牛各细胞因子间相关关系均不显著;5胎及以上胎次奶牛日产奶量、校正日产奶量和乳糖率显著降低;高TNF-α组的奶牛日产奶量显著低于低TNF-α组,高IL-10组奶牛乳脂率和校正日产奶量显著高于低IL-10组。综上,高胎次奶牛生产性能的降低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江苏某发酵床养殖奶牛场日产奶量和体细胞评分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该牛场2018年4 560头次荷斯坦牛DHI测定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不同胎次、产犊季节、采样月份、泌乳阶段等因素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和体细胞评分(SCS)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产犊季节、采样月份和泌乳阶段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和SCS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经产奶牛日产奶量显著高于初产奶牛(P﹤0.05);产犊季节为秋季时日产奶量最高,冬季时SCS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在8月份的日产奶量最低,而SCS最高;日产奶量随泌乳阶段增加而降低,SCS随泌乳阶段的增加而升高。综上所述,胎次、产犊季节、采样月份和泌乳阶段均是影响发酵床养殖环境下荷斯坦牛日产奶量和体细胞评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荷斯坦牛乳房皮肤厚度的群体特征及其与泌乳性能和体型性状的关系,实验测量了2 840头北京地区荷斯坦牛乳房皮肤厚度,利用SAS 9.2 GLM过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乳房皮肤厚度对泌乳性能(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的影响,并计算其与体型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荷斯坦牛乳房皮肤厚度群体均值为7.16 mm;场效应、泌乳阶段和体况评分对乳房皮肤厚度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乳房皮肤厚度二次项对乳脂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与日产奶量存在负相关趋势(P<0.1);乳房皮肤厚度与前乳房附着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通过初步分析得到乳房皮肤厚度与生产性状的关系,并为后续乳房皮肤厚度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产犊季节、测试季节、泌乳阶段和胎次对奶牛日产奶量和体细胞评分(SCS)的影响,试验对南京市某牛场2015年、2016年5 993条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记录中日产奶量和体细胞评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产犊的荷斯坦牛日产奶量较高,其SCS也相对较高,夏季产犊日产奶量较低;随泌乳阶段的延长荷斯坦牛产奶量逐渐降低,SCS略有升高;日产奶量在3胎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降低,SCS随胎次增加而升高。说明在秋、冬季产犊最为理想,此时的日产奶量较高,可为牛场增加经济效益,而且秋季产犊时的SCS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及时发现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掌握奶牛的营养状况,本研究对呼图壁种牛场3个牧场的3 289头荷斯坦牛进行体况评分,对场、胎次、月龄嵌套胎次以及泌乳阶段等因素对奶牛体况评分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场、月龄嵌套胎次、泌乳阶段对体况评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胎次对体况评分影响显著(P<0.05)。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结合牛场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奶牛的生理时期和泌乳阶段的体况评分来调整饲养管理水平,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9.
娟珊牛和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荷斯坦牛和娟珊牛作为目前分布广泛的主要奶牛品种,其泌乳性能各有优势。为了比较二者泌乳性能的差异,收集了江苏某大型牧场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共25489条DHI记录,用多因素方差法分析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产犊季节娟珊牛与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娟珊牛与荷斯坦牛泌乳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娟珊牛乳脂率和蛋白率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而荷斯坦牛产奶量相关性状(日产奶量、校正奶量、高峰奶量、305天奶量以及成年当量)极显著高于娟珊牛(P0.01)。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产犊季节娟珊牛和荷斯坦牛的泌乳性能比较结果总体上也符合上述趋势,但头胎娟珊牛校正奶量极显著高于头胎荷斯坦牛(P0.01),三胎娟珊牛的高峰日极显著大于荷斯坦牛(P0.01)。该结果表明娟珊牛和荷斯坦牛泌乳性能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影响荷斯坦牛305 d泌乳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胎次、产犊年度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305 d泌乳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对江苏省某大型牧场于2009—2016年产犊且泌乳天数为240~400 d的14 837个完整泌乳期荷斯坦牛的泌乳性能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以泌乳期总产奶量和泌乳天数为自变量,利用线性模型对305 d校正产奶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胎次、产犊年度、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305 d泌乳性能有显著影响;经产奶牛305 d产奶量显著高于初产奶牛;春冬季产犊奶牛305 d产奶量显著高于夏秋季节;305 d产奶量与泌乳天数、脂肪产量、蛋白产量与泌乳期总产奶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乳脂率和平均乳蛋白率极显著负相关。根据泌乳天数和全泌乳期产奶量利用线性模型Y_(305)=P×1.045-D×0.262可以很好地预测荷斯坦牛305 d产奶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江苏某牛场荷斯坦牛日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因素。[方法]试验采集了该规模化牛场2018—2020年139 703条测定数据,并利用多因素方差模型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不同胎次、测定季节、产犊季节、泌乳月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乳尿素氮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产奶量与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综上结果,在生产中,应结合胎次、季节、产犊时间、泌乳等多种因素,灵活调整牛群结构、生产规划和饲养管理,以实现提高产奶量和乳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对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二胎泌乳早期荷斯坦牛体重、日产奶量、平均日增重和周平均日产奶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荷斯坦牛泌乳早期体重与产奶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泌乳周对2胎牛体重影响显著(P0.05),奶牛体重在第6泌乳周达到最低值;(2)不同泌乳周对2胎牛平均日增重影响极显著(P0.01);(3)不同泌乳周对2胎牛平均日产奶量影响极显著(P0.01),在第5泌乳周达到产奶高峰;(4)泌乳早期荷斯坦牛平均日增重和日产奶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前4周奶牛体重和产奶量呈负相关。该结果为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和牛场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一些非遗传因素影响,如季节、胎次等。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下(全控温牛舍和传统开放式牛舍)产犊季节、泌乳季节、胎次对湖北地区荷斯坦牛产奶性能的影响,旨在为湖北荷斯坦牛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从湖北地区两个规模化奶牛场中共收集38 220组数据,包括4 970头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体细胞数(SCC)、乳蛋白率、乳脂率等。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产犊季节、泌乳季节及胎次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头胎牛的SCC最低,随着胎次的上升,SCC呈现上升趋势;第2~4胎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均较高,第二胎奶牛的奶品质最好;春、秋季产犊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均较高,春、夏季产犊乳品质较好,但夏季产犊乳中SCC数较高;奶牛在春季日产奶量均最高,夏季较低且乳中SCC数最高,奶牛在冬季乳脂率、乳蛋白率最高。但全控温牛舍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乳脂率均显著高于开放式牛舍,乳中体细胞数远低于开放式牛舍。  相似文献   

14.
成年母牛体况评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况评分(BCS)是评价奶牛饲养效果好坏、营养代谢正常与否的标志,也是奶牛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体况评分为制订下一阶段的饲养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胎次、干奶期、泌乳期、不同的泌乳阶段等影响因素对奶牛体况评分的影响。测定本场2009年3月共219头胎次在0~6胎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体况评分,应用SPSS15.0软件对不同胎次、干奶期、泌乳期、不同的泌乳阶段等影响因素对奶牛体况评分的影响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胎次对奶牛BCS的影响不显著(p0.05);干奶期和泌乳期对奶牛BCS的影响极显著(p0.01);泌乳阶段对BCS的影响极显著(p0.01)。因此提示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灵活调控各影响因素对体况评分的影响,提高母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别对广西贺州(华南场)和河北保定(华北场)2个奶牛场荷斯坦奶牛DHI测定记录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 2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旨在探究泌乳季节、产犊季节、胎次和泌乳阶段对华南和华北地区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泌乳季节对华南和华北场奶牛日产奶量及乳成分均有极显著影响;产犊季节对华南和华北场奶牛泌乳期305 d产奶量有极显著影响,对华北场泌乳期平均乳脂率和平均乳蛋白率影响显著,对华南场泌乳期平均乳脂率和平均乳蛋白率无明显影响;胎次对华南和华北场奶牛泌乳期305 d产奶量及平均乳成分均有极显著影响;泌乳阶段对华南和华北场奶牛日均产奶量和乳成分有极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泌乳季节、产犊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对华南和华北地区奶牛的泌乳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存在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体况评分与步态评分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奶牛体况评分和步态评分在奶牛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研究对河南省362头泌乳天数在0~330 d的中国荷斯坦牛的体况和步态进行评分并收集了相应的DHI数据,利用固定模型分析牛只泌乳阶段、场-胎次、体况评分和步态评分四个因子对产奶量和体细胞数(SCC)的影响,同时对影响体况评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体况评分对产奶量的影响显著(P0.05),与体况评分为3.00~5.00的牛只相比,体况评分低于3.00时的奶牛日产奶量高了2.6~4.2 kg;步态评分对产奶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与步态评分低于2.25的牛只相比,步态评分2.25~5.00的奶牛日产奶量低了4.1~6.1 kg。体况评分和步态评分对SCC的影响均不显著。场-胎次、泌乳阶段、步态评分对体况评分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况评分和步态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步态评分与体况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且回归系数为负值,即随着步态评分的升高,体况评分降低。由此可见,适宜的体况和步态有利于提高奶牛产奶性能,且体况评分和步态评分间存在对于生产有利的回归关系。说明对牛群的体况和步态进行评分,合理控制牛群体况、加强肢蹄健康管理,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旨在深入了解西荷杂交牛繁育体系的效果,本研究以某存栏4 393头泌乳牛的规模化牛场为研究对象,通过SAS9.2GLM和Mixed过程,应用固定模型和混合模型对法系西荷杂种牛、德系西荷杂种牛、自繁荷斯坦牛以及进口澳系荷斯坦牛4个群体的8个重要经济性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和Bonferroni t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泌乳性能方面,法系西荷牛的日产奶量和校正奶量显著高于澳系荷斯坦牛(P0.05),且其乳脂率、乳蛋白率均为最高。各群体间体细胞评分和尿素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繁殖性能方面,法系西荷青年牛首次配种日龄显著低于自繁荷斯坦牛和澳系荷斯坦牛(P0.05),且杂种牛产后恢复周期较短。澳系荷斯坦青年牛的配妊次数显著低于自繁荷斯坦牛(P0.05)。法系西荷成年母牛的空怀天数比自繁和澳系荷斯坦牛分别少了38.43和20.93d;在生长性状方面,除体深外,其余性状杂种牛均高于自繁荷斯坦牛,且法系西荷牛与自繁荷斯坦牛的胸围差异显著(P0.05);在热应激相关指标方面,杂种牛上午直肠温度低于荷斯坦牛,其中德系西荷牛与澳系荷斯坦牛差异显著(P0.05),但各品种的下午直肠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杂种牛的体况评分均显著高于自繁荷斯坦牛(P0.05),但各品种之间性情评分与步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德系西荷牛的肋部皮褶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品种(P0.05)。综合分析,初步表明西荷杂种一代牛的综合性能优于纯种荷斯坦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夏季热应激状态下奶牛体温变化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试验测定北京地区5个牛场1 691头中国荷斯坦泌乳母牛连续2 d上午和下午的直肠温度(RT)、体况评分(BCS)以及当月泌乳性能(DHI数据),在固定模型中考虑了测定年、场(年场效应)、胎次和泌乳阶段三个分类效应,且将下午直肠温度(RT_2)、上午下午直肠温度差(△RT)和BCS作为回归协变量。结果表明:校正奶量和日奶量对RT_2回归均极显著(P0.01);△RT_2对日奶量有显著(P0.05)的影响,对校正奶量有极显著(P0.01)的影响;RT_2、△RT对乳脂率、乳蛋白率和脂蛋比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乳脂率和脂蛋比随着RT_2的升高而增大,随着△RT的增大而减小;而乳蛋白率随着RT_2的升高而减小,随着△RT的增大而增大。说明直肠温度作为奶牛热应激反应较好的量化指标,同时与奶牛泌乳性能有密切关系,可以将其作为管理指标,密切监测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发酵床牛舍与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和体细胞数的影响,该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江苏省A牧场散放式牛舍1 111头荷斯坦牛和B牧场发酵床牛舍886头荷斯坦牛的奶牛群体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 DHI)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床牛舍和散放式牛舍对荷斯坦牛日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发酵床牛舍荷斯坦牛日均产奶量极显著高于散放式牛舍(P0.01);散放式牛舍荷斯坦牛乳脂率极显著高于发酵床牛舍(P0.01);发酵床牛舍荷斯坦牛第1胎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散放式牛舍(P0.05),泌乳后期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散放式牛舍(P0.01);发酵床牛舍荷斯坦牛3胎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显著低于散放式牛舍(P0.05)。研究表明,使用发酵床牛舍可以提高荷斯坦牛日产奶量和乳蛋白率,降低牛奶中体细胞数和乳脂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荷斯坦牛泌乳前期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的影响因素及BCS对生产性能和离群寿命的影响,本研究收集江苏省某大型牛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7 811头荷斯坦牛泌乳前期BCS、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结果及淘汰记录,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在分析奶牛泌乳前期BCS变化及影响因素基础上,重点分析泌乳前期BCS及其变化对泌乳性能和离群寿命的影响,利用Cox回归对泌乳前期不同BCS的荷斯坦牛生存曲线进行绘制,并对不同BCS荷斯坦牛的淘汰原因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全群泌乳前期BCS均值为(2.95 ±0.32)。胎次、产犊季节和泌乳天数对泌乳前期BCS有极显著影响(P<0.01),1胎牛和夏季产犊的母牛泌乳前期BCS均最高;5~30、31~60、61~100 d BCS呈显著下降。泌乳前期BCS对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评分等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产奶量和高峰奶量随BCS的增加呈极显著下降(P<0.01)。泌乳前期BCS与产奶量、高峰奶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乳蛋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泌乳前期BCS的变化对SCS和高峰奶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前期BCS对离群胎次和淘汰月龄有极显著影响(P<0.01)。生存分析表明,BCS为2.75的牛只生存概率最大。2胎和4胎母牛、冬季产犊的母牛不同BCS淘汰比例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低产淘汰的牛只泌乳前期BCS淘汰分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本研究牛群中,当泌乳前期BCS为2.75时,牛只生产性能较佳且淘汰风险最低,本研究为规模化牛场荷斯坦牛泌乳前期的饲养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