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漂浮烟苗规模繁育烟蚜茧蜂僵蚜的最佳收集时机及收集和包装方式,为僵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低密度(25株/盘)漂浮烟苗繁蜂方法,在僵蚜大量形成期,逐日调查统计僵蚜及其羽化数量,分析总僵蚜与有效僵蚜间的关系;在有效僵蚜形成高峰期,采取不同的僵蚜收集(毛笔、试管刷和电动僵蚜刷)和包装(僵蚜盒、僵蚜卡和僵蚜叶片盒)方式,测试不同收集方式的收集效率及其对僵蚜的损伤率、不同包装方式对僵蚜羽化和成蜂扩散的影响.[结果]接蜂后第11 d僵蚜快速形成,第18 d达最大值(23800.34头/盘),其羽化率也达33.49%,有效僵蚜只有15830.17头/盘;而接蜂后15~17 d羽化率在10.00%以下,有效僵蚜保持在20000.00头/盘以上;采用电动僵蚜刷每人每天(8 h)可收集僵蚜40700.00头,其羽化率为86.67%;采用僵蚜叶片盒和僵蚜盒方式包装僵蚜,其羽化率分别为93.92%和83.31%,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僵蚜卡包装僵蚜,其羽化率为66.72%,与对照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20~30℃条件下以25株/盘的漂浮烟苗繁蜂,接蜂后第15~17 d的僵蚜利用率较高,为僵蚜最佳收集时机;采用电动僵蚜刷收集僵蚜的效率高、损伤低,能更好地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僵蚜包装成僵蚜叶片盒和僵蚜盒对僵蚜羽化和成蜂扩散均无显著影响,是僵蚜适宜的包装方式.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是为了弄清不同温度、不同僵化天数以及冷藏时间对烟蚜茧蜂羽化率及寿命的影响.目的在于找出烟蚜茧蜂最适冷藏条件.实验在不同温度(2,3,4,5,6℃)下冷藏不同僵化程度(僵化1,2,3,4,5d)的烟蚜茧蜂僵蚜5,15,25d.结果显示:随冷藏时间的延长烟蚜茧蜂的羽化率逐渐降低.僵化3d的僵蚜更耐冷藏,5℃较适合烟蚜茧蜂低温冷藏.6℃时有部分虫体在冷藏过程中羽化.冷藏期为5,15,25d时,最长可分别存活9.43~9.92,7.97~8.45和5.08~5.85d.结果表明:烟蚜茧蜂最适宜在僵化3d时,于5℃冷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烟蚜茧蜂僵蚜球出蜂孔直径和孔数与烟蚜茧蜂羽化、成活等的关系,为烟蚜茧蜂僵蚜机械化、规模化释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僵蚜球出蜂孔直径大小、孔数等参数对僵蚜羽化率、死亡率及散落率的影响。【结果】僵蚜球出蜂孔直径对僵蚜的有效羽化率、死亡率和散落率有显著影响,僵蚜球直径为2.6mm,出蜂孔直径为1.5mm时,有效羽化率最高,为63.17%;随着孔数增加,有效羽化率逐渐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而对散落率的影响不显著;孔数为15个和20个的处理有效羽化率最高,分别为67.33%和70.00%;死亡率最低,分别为5.04%和4.19%。【结论】僵蚜球直径为2.6cm,僵蚜装填量为200头,僵蚜球出蜂孔直径为1.5mm,出蜂孔孔数为15~20个时,僵蚜球烟蚜茧蜂羽化率可达67.33%~70.00%,适合田间投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接蜂时机、蜂蚜比和烟苗密度对烟蚜茧蜂繁蜂效率及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以优化接蜂条件,形成整齐一致的僵蚜,为僵蚜的高效收集和长效冷藏打下基础.[方法]在玻璃温室内,比较不同蜂蚜比(1:5、1:10、1:15和1:20)、接蜂时机(蚜量为100、200、300、400和500头/株时接蜂)和烟苗密度(15、25和50株/盘)对僵蚜形成整齐度的影响.[结果]以蜂蚜比1:10接蜂后15~18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6934.66头/盘,占总量的95.73%;以蚜量300头/株接蜂后16~19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6966.48头/盘,占总量的97.01%;以烟苗密度25株/盘接蜂后14~17 d内形成的有效僵蚜量最高,为19837.51头/盘,占总量的97.97%.[结论]烟蚜茧蜂繁蜂工作中,以蜂蚜比1:10、蚜量300头/株和烟苗密度25株/盘时接蜂的僵蚜形成最整齐、繁蜂量最高,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僵蚜量可高达20000.00头/盘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烟草田化学药剂使用,提高烟叶品质等级,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放蜂次数,共4次放蜂,设置50目防虫网笼罩的小棚4个,每棚单株接烟蚜量为100头,并放入1块烟蚜茧蜂蜂卡,调查放蜂次数对烟蚜数量、僵蚜数量、虫口减退率的影响,明确最佳放蜂次数.结果表明:随着放蜂次数的增加,1~2次放蜂的单株烟蚜数量持续增加,3~...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湿度对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两种蚜茧蜂羽化率及寿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湿度下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的饲养效果。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45%~85%区间内,烟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最高达96.67%;而菜蚜茧蜂的羽化率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最高羽化率达92.33%。烟蚜茧蜂在相对湿度85%时,寿命最长,约9.6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寿命最长,约6 d。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分别在相对湿度75%~85%和45%~55%时羽化率最高,分别为92%~95%和89%~92%。相对湿度为65%~85%时,烟蚜茧蜂寿命最长,可存活9 d。菜蚜茧蜂在湿度为75%时存活时间最长,约6 d。两种蚜茧蜂在同一湿度下,雌雄寿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湿度对烟蚜茧蜂羽化率及成蜂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规模化繁殖和利用烟蚜茧蜂,研究了湿度对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及成蜂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蚜茧蜂羽化率及寿命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但湿度过高反而下降。相对湿度为45%~65%时,羽化率显著升高;湿度为75%和85%时,羽化率最高;而湿度为95%时,羽化率反而下降。湿度为45%和55%时,成蜂存活时间较短;湿度为75%和85%时,成蜂寿命最长;而湿度为95%时,寿命反而缩短。雌雄成蜂的平均寿命均遵循以上规律。同一湿度下雌雄成蜂的寿命无明显差异。不同湿度下,未羽化烟蚜茧蜂的死亡虫态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利用烟蚜茧蜂防控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效果。[方法]研究烟蚜茧蜂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不采用任何防治方法 3种处理对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大田环境下利用繁蜂大棚持续性放蜂可有效缓解烟田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人工释放烟蚜茧蜂进行烟蚜防治后,平均有蚜株率由放蜂前的14.4%减少至3.5%,有蚜烟株平均单株蚜量由104.0头/株降至18.7头/株,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虫口减退率为74.82%,防治效果达86.04%,蚜传病毒病(PVY+CMV)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病指减退率为73.07%,防治效果显著。[结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及蚜传病毒病效果显著,并且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贵州省石阡县2015年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在石阡县进行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查烟蚜和蚜茧蜂的繁育情况以及还苗期、旺长期、打顶期田间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区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在旺长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1.3%和0.87,此后逐渐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对照区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4.5%和2.94,试验区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分别达57.8%和73.13%;试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打顶期试验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3%和4.52,对照区分别为16.6%和4.84,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呈U型趋势。[结论]虽然通过释放蚜茧蜂较好地控制了田间烟蚜的繁殖和迁飞,降低了烟田蚜虫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了因蚜虫繁殖迁飞危害烟株和传播蚜传病毒病,但由于人为因素及降雨的原因,导致试验区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为发掘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玉米蚜的潜力,建立玉米蚜生态区域联防联控体系,以玉米田自然发生玉米蚜为防控对象,在玉米田中释放烟蚜茧蜂。调查分析释放烟蚜茧蜂、烟蚜茧蜂配合农药使用及化学防治烟蚜茧蜂对玉米蚜口减退率、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1(释放2次烟蚜茧蜂)玉米亩产量为718.6 kg,处理2(1次化学防治及释放2次烟蚜茧蜂)玉米亩产量为725.3 kg,处理3(常规化学防治)玉米亩产量为698.6 kg。玉米蚜防治效果依次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利用烟蚜茧蜂可有效防治玉米蚜。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黔南州烟蚜茧蜂防治桃蚜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贵州省黔南州烟蚜茧蜂防治桃蚜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评价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对桃蚜的防治效果、农药的使用成本、放蜂的成本、农户的认可程度等方面。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桃蚜的防治效果明显,对蚜传病毒病的发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桃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挑蚜,进行了放蜂量、放蜂时期、放蜂次数以及控蚜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烟蚜茧蜂控制温室桃蚜放蜂量(蜂蚜比)在桃蚜发生初期以1:200为宜,连续多次放蜂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温室黄瓜桃蚜发生初期,每隔5d释放1次,连续7次释放烟蚜茧蜂,有效控制期可达50d。  相似文献   

13.
借界头烟蚜茧蜂养殖及扩繁点提供的条件,在不同的繁蜂方式下用不同的烟蚜茧蜂蜂源对烟蚜的寄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传统单株繁蜂的方法接棚壁上的成蜂寄生效果和形成僵蚜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接僵蚜,再次是CK,而接烟株上的成蜂寄生效果最次,但形成僵蚜量却明显大于CK。而用高密度繁蜂的方法接僵蚜的寄生效果和形成僵蚜量效果显著,其次是接烟株上成蜂,高密度繁蜂在不同蜂源下的防效高于单株繁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烟株不同叶位接蚜与接蚜量对烟蚜及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以云烟87为供试材料,于2018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舞阳镇魏家屯村烤烟育苗基地繁蚜繁蜂四连体大棚内进行试验,探讨在烟株下部、中部、上部分别接蚜20、40、60头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蚜30 d后,接蚜部位在上部叶且接蚜量为20头/株时烟蚜繁殖量最大,接蚜部位在中部叶且接蚜量为60头/株时烟蚜繁殖量次之。接蜂10 d后,接蚜部位在烟株下部叶的烟蚜茧蜂繁育量达到最大值;接蜂25 d后,接蚜部位在烟株中部和上部叶的烟蚜茧蜂繁育量达到最大值;接蜂30 d后,接蚜部位在上部叶且接蚜量为20头的烟蚜茧蜂繁育量最大。接蚜在烟株的下部叶对烟株生长的影响最小,接蚜量越少对烟株的生长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规模扩繁中的最佳繁蚜冬寄主,比较了自然条件下7种不同冬寄主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变化,烟蚜茧蜂对各寄主上烟蚜的防控效果及僵蚜羽化率.结果表明:烟蚜在7种寄主上种群数量的自然增长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烤烟K326、芥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萝卜、红菜薹、白菜;芥菜上烟蚜茧蜂的寄生率为70.56%,显著高于其他寄主;7种冬寄主上僵蚜羽化率均高于70%,其中芥菜最高,为97.33%,萝卜最低,为72.8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烟蚜茧蜂均能寄生7种冬寄主植物上所饲养的烟蚜且僵蚜羽化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芥菜上烟蚜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和僵蚜羽化率均最高,可利用芥菜来替代烟草作为冬季繁蚜寄主,也可在春烟种植前对芥菜田释放烟蚜茧蜂使其在田间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防治烟蚜,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烟蚜茧蜂对防治烟蚜应用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温室小棚培养烟蚜茧蜂,烟蚜茧蜂的繁殖速度快,能满足大田散放烟蚜茧蜂数量的需要;放蜂7、14、28 d后处理Ⅰ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处理Ⅱ和处理Ⅲ的45.5%和42.8%、31.6%和22.0%、39.2%和5.7%;放蜂7 d后平均防效为32.0%,随后防效逐渐上升,放蜂35 d后平均防治效果达83.0%。这说明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是一种十分稳定、有效的方法,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烟蚜茧蜂触角的超微结构与冷藏对触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及低温冷藏对其触角的影响,为烟蚜茧蜂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羽化的烟蚜茧蜂雌、雄蜂触角的超微结构,比较雌、雄蜂触角感觉器的差异。将处于老熟幼虫期的烟蚜茧蜂在4℃低温下分别冷藏7、14、21和28 d,冷藏后用乙醇对样品进行脱水处理,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低温冷藏对烟蚜茧蜂触角外部形态及触角感觉器的影响。【结果】烟蚜茧蜂雌、雄成蜂触角外部形态相似,均属于丝状触角。雄蜂触角平均长度略长于雌蜂,雌蜂触角多为17节,雄蜂触角多为19节。成蜂触角上共有6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Böhm氏鬃毛、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觉器。毛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上,是触角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感觉器。板形感器主要分部在鞭节上,雄蜂从第1鞭节开始出现,雌蜂从第2鞭节开始出现。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II只存在于雄蜂触角上。雌、雄蜂感觉器的数量存在差异,雌蜂的刺形感觉器I数量多于雄蜂,雄蜂的刺形感觉器II和板形感觉器的数量则多于雌蜂。低温处理14、21、28 d后,板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均表现畸形,且触角最后两节分节不明显,有愈合成一节的趋势。冷藏28 d后,54%雄性触角不能正常分节,由正常情况下的19节而愈合为18节;69%的雌性触角不能正常分节,由正常情况下的17节而愈合为16节。【结论】烟蚜茧蜂触角属于丝状触角,共有6种类型感觉器。雄蜂触角长于雌蜂,感觉器的分布特点相似。低温冷藏对烟蚜茧蜂某些触角感觉器形态及触角末两节分节有显著影响。为减少冷藏对烟蚜茧蜂的伤害,应尽量避免在蛹期以前的虫态低温保存蜂种,且应缩短冷藏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烟草田化学药剂使用,提高烟叶品质等级,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5个茧蜂和烟蚜比例处理,处理A~E蜂蚜比分别为1:5、1:10、1:15、1:20和1:25,调查不同蜂蚜比条件下的单株蚜量、寄生率和相对防效.结果表明:不同蜂蚜比条件下平均单株蚜量、寄生率、相对防效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放蜂后第15天,单株烟蚜量...  相似文献   

19.
为贵州植烟区开展蚜茧蜂生物防控烟蚜及蚜传病毒病防治提供参考,在贵州省镇远县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人工释放烟蚜茧蜂和喷施农药2种处理及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对照)对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释放烟蚜茧蜂较对照能有效地防治烟蚜发生,烟蚜虫口减退率达79%,防效达88.1%,对蚜传病毒病的防效为40.81%;减少农药使用次数1.67次/667m~2,节约防治成本20.88元/667m~2。生物防治区与化学防治区烟叶的产量、均价、产值及桔黄色烟比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蚜茧蜂科的孔蚜茧蜂Fovephedrus新属和该属分布于中国的6个种。其中长鞘蚜茧蜂Fovephedrus longus,皱蚜茧蜂F.rugosus,辐脊蚜茧蜂F.radiatus和横脊蚜茧蜂F.tratzsversus等4种为新种。钝鞘蚜茧蜂F.palaestinensis(Mackauer)系中国分布的首次记录。该属全世界的6个种主要特征列入检索表中,并附电子显微镜扫描图照加以说明。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