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究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的致病机理,试验采用鸭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的抑制剂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P)和激活剂佛波醇(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研究PKC/PKCI能否对DEV的增殖产生影响,为阐述DEV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用SP/PMA处理正常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PKC/PKCI基因表达;用DEV病毒液感染SP/PMA处理的DEF后,收集不同时间段培养物,以Reed-Muench法计算DEV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分析DEV NP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SP处理对宿主细胞PKC/PKCI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而PMA处理可极显著提高宿主细胞PKC基因表达(P<0.01),但对PKCI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SP/PMA处理对DEV复制能力影响显著(P<0.05;P<0.01),且在感染前期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DEV NP基因的转录水平(P<0.05;P<0.01)。综上所述,SP和PMA对PKC、PKCI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效果不同,且都能有效抑制DEV增殖,本试验结果可为DEV的防控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NF-κB信号通路对鸭肠炎病毒(DEV)增殖的影响,本实验分别以不同终浓度的NF-κB信号通路激活剂LPS(2.0μg/mL、4.0μg/mL、6.0μg/mL)和抑制剂SN50(25.0μg/mL、50.0μg/mL、75.0μg/mL)处理鸭胚成纤维(DEF)细胞后,采用CCK8法分析LPS或SN50对DEF细胞活性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LPS或SN50预处理DEF细胞4 h后,再于12 h~120 h后收获细胞和上清液(未感染DEV);上述经LPS或SN50预处理细胞4 h后接种DEV(MOI 0.01),12 h~120 h后(每间隔12 h)分别收获细胞及上清液,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上述未感染和感染DEV的DEF细胞中NF-κB1基因和DEV NP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上述未感染和感染DEV的DEF细胞上清液中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IL-1β、IL-6和MyD88)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LPS和SN50处理对DEF细胞均无明显毒性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LPS预处理,均能有效提高DEF细胞中NF-κB1基因的转录水平,其中4.0μg/mL LPS处理的DEF细胞中NF-κB1基因转录水平最高;而在LPS预处理再感染DEV后,4.0μg/mL LPS和6.0μg/mL LPS处理的DEF细胞中NF-κB1基因转录水平整体上调(p0.05),2.0μg/mL LPS处理的DEF细胞中NF-κB1基因的转录水平整体下调(p0.05);不同浓度的SN50预处理后,未感染和感染DEV的DEF细胞中,均以50.0μg/mL SN50处理的细胞中NF-κB1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效果最好(p0.05)。LPS预处理DEF细胞后感染DEV,12h~84 h DEV NP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p0.01),84 h后2.0μg/mL和6.0μg/mL LPS均会促进DEV NP基因的转录水平;而经SN50预处理DEF细胞后感染DEV,细胞中DEV NP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经LPS预处理后,不感染或感染DEV,DEF细胞中IL-6表达量整体稍呈下降趋势(p0.05),而IL-1β和MyD88的表达则呈无规律变化;经SN50预处理后不感染或感染DEV,DEF细胞中IL-1β、IL-6和MyD88的表达均无规律变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LPS均可促进正常DEF细胞中NF-κB1基因的转录,而DEV则可以阻断低浓度LPS(2.0μg/mL)的这种促进作用。不感染或感染DEV,SN50均于高浓度(50μg/mL和75μg/mL)时才能有效降低NF-κB1基因的转录水平;不同浓度的LPS或SN50均对NF-κB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基本无影响;LPS在DEV感染后期才能促进其增殖,而SN50则可以有效抑制DEV的增殖。本研究为阐明NF-κB信号通路与DEV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UL18基因的特性和功能,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DEV UL18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了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UL18,并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获得了大小约为55 000的pET32a/DEV-UL18重组蛋白。将该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家兔,获得了兔抗pET32a/DEV-UL18重组蛋白高免血清。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对DE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后UL18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对DEV感染鸭的肠道和食道进行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DEV UL18基因大小969bp,编码1条由3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含15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和2个N-糖基化位点,含15个潜在的B细胞表位;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DEV UL18属于ɑ-疱疹病毒的1个成员,与MeHV-1亲缘关系最近;密码子偏爱性分析结果表明,若对DEV UL18基因进行外源表达,真核表达系统可能更容易,若选择原核表达系统,则需对宿主表达菌进行选择和条件优化。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DEV感染DEF后2h,UL18基因开始转录,感染后12h开始表达,感染24h后转录和表达产物急剧上升,到36和48h后转录和表达产物分别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被DEV感染鸭肠道、食道等组织能检测到明显的阳性信号,表明制备的DEV UL18原核表达蛋白及其兔抗多克隆抗体可用于DEV的诊断试剂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核衣壳蛋白(NP)对鸭肠炎病毒(DEV)增殖的影响,笔者根据GenBank上DEV-NP基因序列,设计并构建pSilencer-DEV-NP,采用三种不同方式处理转染鸭胚成纤维(DEF)细胞后,应用荧光显微镜法和FQ-PCR法分析pSilencer-DEV-NP对DEV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荧光显微镜法观察,pSilencer-DEV-NP-l~4在DEF细胞中均呈现绿色荧光;FQ-PCR法扩增并计算,pSilencer-DEV-NP-l~4对DEV增殖的沉默效率分别为81.10%、72.69%、77.35%和67.69%;采用三种方法处理,pSilencer-DEV-NP-1对DEF细胞中DEV的增殖均有沉默作用,但沉默效率不尽一致,其中先后转染后感染时pSilencer-DEV-NP-1的沉默效果最好,在处理60h时沉默效率高达69.20%;同时转染和感染时pSilencer-DEV-NP-1的沉默效果次之,在处理48h时沉默效率最好仅达63.79%;先感染后转染时pSilencer-DEV-NP-1的沉默效果较差,在处理60h时沉默效率最高仅为52.58%。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核衣壳蛋白对鸭肠炎病毒增殖具有一定的影响,为阐明核衣壳蛋白在鸭肠炎病毒复制与增殖的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旨在构建鸭肠炎病毒(DEV)UL41基因缺失毒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本研究以克隆有DEV 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为骨架,利用Red/ET重组技术构建缺失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 dUL41;将UL41基因缺失重组黏粒D1 dUL41与其他4个克隆有DEV基因组片段的亲本黏粒共转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拯救获得UL41基因缺失毒株rDEV-SD19/dUL41。将该基因缺失病毒感染DEF后,提取病毒基因组进行PCR鉴定及测序,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病毒感染细胞中UL41基因表达情况;绘制拯救的基因缺失病毒的生长曲线,分析其体外复制特性。PCR及测序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缺失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 dUL41。将该基因缺失黏粒与其他含有DEV基因组的亲本黏粒共转染DEF后能够产生典型的蚀斑病变。PCR及测序结果显示,UL41基因成功从DEV基因组中缺失;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基因缺失病毒rDEV-SD19/dUL41感染DEF后,未见UL41蛋白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EV UL41基因缺失病毒。体外生长曲线显示,rDEV-SD19/dUL41在DEF中的复制能力明显低于亲本病毒,提示UL41蛋白在DEV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UL41基因缺失DEV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UL41基因在DEV感染和致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对宿主免疫细胞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和从代谢方面揭示致病机制,本试验以IBDV毒株感染DT40细胞,分别于病毒感染后24,48,72和96h取样,细胞计数并分离细胞线粒体,通过线粒体染色,检测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水平,肉碱脂酰转移酶和NADH-CoQ还原酶活性,线粒体脂酰-CoA和NADH、NAD+的含量及NADH/NAD+比值,初步评估IBDV感染对宿主细胞线粒体生物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BDV感染DT40细胞48h后,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肉碱脂酰转移酶和NADH-CoQ还原酶活性在感染后24h开始下降(P0.05),48h后显著被抑制(P0.01);脂酰-CoA和ATP含量在感染后48h显著降低(P0.01),NADH/NAD+比值显著增高(P0.01)。说明IBDV感染DT40细胞后不但对线粒体造成了损伤,而且脂酰CoA的转运和NADH呼吸链受到抑制,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本研究从代谢角度为进一步探索IBDV感染对鸡细胞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杆菌病给全世界养鸭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人们对其毒力因子以及致病的分子机理,尤其是宿主对感染的应答反应还缺乏深入认识.本研究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鸭疫里默杆菌感染过程中鸭肝脏组织差减cDNA文库,通过PCR和斑点杂交筛选到45个在鸭疫里默杆菌感染过程中鸭肝脏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分为急性期反应、炎症反应、免疫和防御应答、损伤修复以及其他功能.利用real-time RT-PCR对其中20个基因的在感染过程中不同时间段(8、24和48 h)表达水平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鸭疫里默杆菌感染过程中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P<0.05或P<0.01).试验结果表明,鸭疫里默杆菌感染引起鸭肝脏的一系列反应,包括急性期反应、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以及损伤修复等,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差异调节,一方面维持机体的内环境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启动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  相似文献   

8.
将不同浓度复方中药“禽康散”和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分别以不同方式接种到鸭胚尿囊膜后观察其对DPV感染的鸭胚保护率;用MTT法测定“禽康散”对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的安全质量浓度和增殖的影响,及安全质量浓度范围内的“禽康散”对DP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禽康散”在10日龄鸭胚内对DPV具有显著的杀灭和阻断感染的作用.“禽康散”对DEF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为2-4 g/mL,在2-4~2-8 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对DEF有显著的增殖和抑制DPV感染DEF的能力,且与加药方式和药物质量浓度有一定关系.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禽康散”对DEF具有增殖作用,并对DPV在鸭胚内和细胞水平上均有较好的杀灭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5×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5个维生素A(VA)添加水平(0、2500、5000、10000IU/kg和15000IU/kg),2个维生素E(VE)添加水平10mg/kg和100mg/kg,360只1日龄北京鸭随机分为10个处理组,研究不同水平VA、VE对北京鸭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A的添加可显著提高北京鸭生长前期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1);对料肉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VE水平对北京鸭前期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建议北京鸭生长前期VA的适宜添加量为5000~10000IU/kg,VE为10mg/kg。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9,(5):936-942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造成病鸡法氏囊严重损伤,引起免疫抑制,然其具体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旨在探讨IBDV感染对法氏囊表遗传修饰及其相关酶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21日龄商品肉鸡,给予IBDV处理,感染后3,5 d收集法氏囊组织。应用基于ELISA试剂盒检测总5mC和m~6A,Real-time PCR检测相关催化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感染后5 d,总m~6A水平及其甲基转移酶METTL3和METTL14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去甲基化酶FTO的表达在感染后3,5 d均显著降低(P0.05)。总5mC水平在感染后3 d明显升高(P0.05),其去甲基化酶Tet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感染后5 d,甲基转移酶DNMT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DNMT3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果表明IBDV能够影响法氏囊5mC和m~6A谱及相关酶的表达,这可能是IBDV影响宿主免疫功能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滴度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感染对鸭组织器官转录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个不同DELD50滴度的DEV,接种50日龄健康鸭90h后,采集脾脏样本,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应用GO与KEGG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接种量为100×DELD5 0时,鸭脾脏差异表达基因有685个,其中上调基因341个,主要参与免疫反应、核糖体结构和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在核糖体、氧化磷酸化和吞噬体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下调基因为344个,主要参与细胞分化正调控、β转化生长因子生成正调控、酶与相关受体活性、细胞结构等生物学过程,并在细胞黏附分子、内吞作用、肠道免疫网络IgA产生、ECM受体互作、缝隙连接和黏着信号通路上显著富集。当接种量为10-2×DELD50时,鸭脾脏差异表达基因有485个,其中上调基因297个,主要参与细胞功能、蛋白结合和蛋白复合物等生物学过程,并在细胞黏附分子、吞噬体、肠道免疫网络IgA产生、球系列鞘糖脂生物合成及N-糖链合成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下调基因188个,主要参与补体激活、肌肉组织活动调节、受体复合物、酶与受体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在基础转录因子、PPAR信号通路、α-亚麻酸代谢等代谢途径与信号通路上显著富集。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滴度DEV感染对鸭脾脏转录组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深入探究DEV致病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表达鸭肠炎病毒(DEV)gB/NP28双基因重组减毒沙门菌口服疫苗在鸭体内诱导免疫应答能力,本研究将构建的重组菌(pcDNA3.1-DEV-gB/NP28)/SL7207、DVE弱毒疫苗、重组质粒pcDNA3.1-DEV-gB/NP28及PBS分别免疫雏鸭,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鸭脾脏、胸腺、法氏囊、哈德氏腺组织中的抗原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肠道黏膜sIgA;间接ELISA方法监测血清中DEV特异性抗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及IFN-γ、IL-4细胞因子含量,对该口服疫苗进行免疫学评价。结果表明,重组菌能够诱导鸭产生良好的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攻毒试验显示,在DVE强毒攻击下重组菌免疫可提供75%以上的保护,表明重组菌免疫对DEV攻击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本实验室获得的鸭肠炎病毒(DEV)C-KCE株US区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EU714267)为基础PCR扩增出gD基因胞外区(gDw),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TM(DE3)pLys。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gD基因胞外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与预期大小相符的表达蛋白。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血清琼扩效价达1∶16,噬斑减数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达1∶64。通过免疫荧光技术首次对gD进行亚细胞定位检测,结果表明DE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后4h近核区域细胞质内首先开始出现荧光,12h以后显著增加,明显的点状绿色荧光广泛存在于胞质中。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DEV gD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究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处理对体外培养的牛有腔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集牛卵巢表面直径9~11 mm的有腔卵泡,用含不同浓度FSH的DMEM/F12体外培养牛有腔卵泡24 h。提取卵泡颗粒细胞、膜细胞RNA并反转录成c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泡颗粒细胞、膜细胞中类固醇激素合成酶基因(CYP11A1、3β-HSD、CYP17A1、CYP19A1、17β-HSD)和促性腺激素受体基因(FSHR、LHR)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FSH处理上调了颗粒细胞中CYP11A1、3β-HSD和CYP19A1基因表达,其中,25 ng/mL FSH处理极显著上调了CYP11A1基因表达(P0.01),10 ng/mL FSH处理显著上调了3β-HSD基因表达(P0.05),50 ng/mL FSH处理显著上调了CYP19A1基因表达(P0.05);50 ng/mL FSH处理显著或极显著上调了膜细胞中CYP11A1、3β-HSD和CYP17A1基因表达(P0.05;P0.01),但在10和25 ng/mL FSH处理组中CYP11A1、3β-HSD和CYP17A1基因表达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P0.01)。对FSHR、LHR基因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FSH处理对颗粒细胞中FSHR、LHR基因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0.05),只有25和50 ng/mL FSH处理显著或极显著上调了膜细胞中LHR基因表达水平(P0.05;P0.01),且不同处理组之间膜细胞中CYP11A1、3β-HSD和CYP17A1基因的表达变化与LHR基因表达变化趋势较一致。结果表明,FSH处理可提高牛有腔卵泡颗粒细胞中CYP11A1、3β-HSD和CYP17A1基因的表达,膜细胞中CYP11A1、3β-HSD和CYP17A1基因对LH的刺激更敏感,FSH可能通过影响LHR基因的表达来调节膜细胞中类固醇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苏氨酸水平对北京雏鸭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免疫机能和血清激素的影响。选取320只1日龄健康的北京鸭公鸭,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各组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实测值分别为0.65%(对照)、0.69%、0.81%、0.88%和0.98%,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雏鸭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照组雏鸭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雏鸭胸肌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照组雏鸭胸肌率显著低于0.69%、0.81%、0.88%水平组(P0.05)。3)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雏鸭法氏囊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雏鸭法氏囊重和胸腺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照组雏鸭法氏囊重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雏鸭胸腺重显著低于0.81%、0.88%水平组(P0.05)。4)饲粮苏氨酸水平对雏鸭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0.81%水平组的血清T3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98%水平组(P0.05)。5)苏氨酸需要量分别与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胸肌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并当三者达到最高值时北京雏鸭的苏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860%、0.852%和0.837%。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苏氨酸可提高雏鸭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成熟过程中激活蛋白激酶C(PKC)对水牛卵母细胞受精后原核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水牛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在不同成熟培养液(即添加PVA、FCS、PMA和PVA的基础成熟液或添加4α-PDD和PVA的基础成熟液)中成熟24 h后,将水牛卵母细胞随机分为5组进行体外受精。结果表明:20小时时检查原核的形成,PMA成熟培养处理的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原核形成率为(66.7±2.3)%,与PVA和FCS阴性对照组[分别为(51.4±3.6)%、(46.8±5.1)%]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激活PKC后受精形成原核的卵母细胞数比添加4α-PDD的对照组高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在水牛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激活PKC有利于提高两原核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猪胃肠道钙敏感受体(Ca SR)基因表达、胃肠激素分泌及胃功能性酶(H+-K+-ATP酶、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小肠Ca 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胃肠激素浓度以及胃Ca SR基因表达量与H+-K+-ATP酶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关系。选择35日龄、初始体重为(9.57±0.64)kg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18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NP组(NRC标准粗蛋白质水平组)、MP组(较标准蛋白质水平组降低3%粗蛋白质水平)和LP组(较标准粗蛋白质水平组降低6%粗蛋白质水平),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分别于仔猪阶段(35~80日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20%(NP组)、17%(MP组)和14%(LP组)的饲粮,生长猪阶段(81~110日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8%(NP组)、15%(MP组)和12%(LP组)的饲粮,肥育猪阶段(111~160日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6%(NP组)、13%(MP组)和10%(LP组)的饲粮,平衡饲粮的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和色氨酸(Trp)水平,试验期125 d。试验结束后采集前腔静脉血液,屠宰全部试验猪后取胃食糜、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及黏膜,测定血清胃肠激素浓度、胃食糜中胃蛋白酶和胃黏膜中H+-K+-ATP酶活性以及胃肠道各段组织中Ca SR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LP组猪胃Ca S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NP和MP组(P0.05),MP和LP组十二指肠及空肠Ca SR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NP组(P0.05),而各组回肠Ca SR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2)与NP组相比,MP和LP组猪血清酪酪肽(PYY)和葡萄糖促胰岛素肽(GIP)浓度显著降低(P0.05),MP组血清胆囊收缩素(CCK)浓度显著升高(P0.05),LP组胃黏膜中H+-K+-ATP酶与胃食糜中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胃Ca SR基因表达量与胃黏膜中H+-K+-ATP酶和胃食糜中胃蛋白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十二指肠Ca 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GI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PYY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趋势(0.05≤P0.10);空肠Ca 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GIP和PYY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肠Ca 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PYY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影响猪胃肠道Ca SR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胃功能性酶活性及胃肠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日粮不同赖氨酸(Lys)水平对12~18w雌性临武鸭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体重接近的84d雌性临武鸭210羽,随机分为5个处理(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55%、0.65%、0.75%、0.85%、0.95%),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7只鸭,试验全期为42d。结果表明:日粮赖氨酸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试鸭血清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P0.05或P0.01),但对血糖、总胆固醇、尿酸、尿素氮、肌酐和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影响(P0.05);日粮赖氨酸水平对血清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T3、T4和T3/T4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以血液生化和激素作为评价指标,日粮0.55%赖氨酸水平即可满足12~18w雌性临武鸭机体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新城疫病毒(NDV)或H9N2禽流感病毒(AIV)对坦布苏病毒(TMUV)继发感染宿主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试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NDV或H9N2 AIV预先感染鸭单核-巨噬细胞和HD11细胞后再感染TMUV 12,24小时时的TMUV基因组拷贝数,分析是否可用HD11细胞替代鸭单核-巨噬细胞进行后续试验;分别通过高分辨率活细胞共聚焦显微镜和ELISA检测NDV和H9N2 AIV感染12,24 h对HD11细胞中活性氧(ROS)和Ⅰ型干扰素(IFN)含量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PMA、外源Ⅰ型IFN与细胞共孵育后,感染TMUV 12,24小时时ROS和24小时时Ⅰ型IFN对TMUV基因组在细胞中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12,24小时时,在鸭单核-巨噬细胞中,NDV混合感染组的TMUV基因组拷贝数极显著低于TMUV单独感染组(P<0.01);感染12,24小时,H9N2 AIV混合感染组的TMUV基因组拷贝数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低于TMUV单独感染组(P<0.05,P<0.01)。在HD11细胞中,NDV混合感染组的TMUV...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重要的生长因子,参与机体生长发育的多个进程。研究利用蛋内注射技术处理孵化前高邮鸭受精蛋,以揭示外源注射IGF-1对雏鸭发育及骨骼肌生长的影响;同时在细胞水平分析外源重组人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成肌细胞活性影响和内源IGF-1/IGFR mRNA表达影响。结果显示:孵化前蛋清内注射rhIGF-1显著增加育雏期6~21日龄雏鸭体重水平,骨骼肌解剖后称重发现,14日龄处理组胸肌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水平试验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rhIGF-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成肌细胞处理组和对照组IGF-1/IGFR mRNA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揭示,孵化前蛋清内注射rhIGF-1增加高邮鸭出壳前后的体重,显著提高育雏中期胸肌增重水平,影响成肌细胞中IGF-1/IGFR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