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初步筛选出适合玉林地区生长的辣木品种与矮化高度。【方法】引种和栽培印度野生、印度人工两个品种,按照0. 5m、0. 8 m、1. 0 m共3个高度进行截顶矮化,测定地径、树高、一级分枝数、开花情况等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不同品种之间印度野生品种明显比印度人工品种开花更多;不同处理方式之间已矮化的辣木比未矮化的辣木成花比例略高;印度野生品种的枝叶主成分略优于印度人工品种;在1. 0 m的高度进行矮化,不仅恢复生长的速度快,而且分枝更多。【结论】印度野生品种更适合玉林地区生长;最理想的矮化位置是1. 0 m。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海地区某林科所基地牛角瓜种植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牛角瓜的苗高、地径变化以及开花结果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促进北海地区牛角瓜栽培种植前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牛角瓜在不同NaCl浓度下种子萌发率、幼苗的各种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确定牛角瓜耐盐幅度,为更有效地利用盐渍土及沿海滩涂地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用100mmol/L、200mmol/L、300mmol/L、400mmol/L和500mmol/L的NaCl溶液处理,蒸馏水为对照进行萌发试验。每皿20粒种子,3个重复;计算萌发率。【结果】低浓度NaCl对牛角瓜种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当NaCI浓度较高时,其萌发则会受到抑制;随盐胁迫强度的增大,牛角瓜幼苗逐渐表现适应性的生理反应,牛角瓜幼苗含水量、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而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则表现出增加趋势。【结论】牛角瓜具有一定的耐盐胁迫能力,是一种可被利用的耐盐植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摘心次数、采摘时间与雪菊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综合各个指标,筛选出雪菊栽培技术措施组合。【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通过测定4个不同时间段、不同处理的雪菊产量、活性成分(总黄酮、绿原酸、总氨基酸、茶多酚、总糖)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雪菊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最好的是处理7(种植密度40 cm×25 cm,不摘心,每天采摘)和处理6(种植密度40 cm×20 cm,摘心2次,每天采摘)。处理7的干花总产量达53.52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3.51%,绿原酸含量为0.55%,总氨基酸含量为10.78%,茶多酚含量为10.27%,总糖含量为14.85%;处理6干花总产量达50.49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3.79%,绿原酸含量为0.57%,总氨基酸含量为10.69%,茶多酚含量为10.54%,总糖含量为17.04%;虽然处理6的产量较高,但考虑到生产上摘心2次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因而不推荐作为合理的栽培措施组合。雪菊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好的是处理1(种植密度40 cm×15 cm,不摘心,每天采摘),其产量仅低于处理6和处理7,为45.81 kg/667 m~2,总黄酮含量为15.46%,绿原酸含量为0.45%,总氨基酸含量为12.40%,茶多酚含量为10.65%,总糖含量为14.39%。其余处理在植株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不够突出;处理3(种植密度40 cm×15 cm,摘心2次,3 d采摘一次)在产量和品质方面均表现较差。【结论】不同种植密度、摘心次数及采摘时间对雪菊植株生长及开花、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河西绿洲区新疆杨适宜种植密度,为新疆杨人工林的集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杨(Populus alba L.var.pyramidalis Bge.)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造林密度(株距×行距分别为2m×3m、3m×4m、4m×5m)对新疆杨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造林密度间新疆杨人工林单株材积、胸径、树高均存在显著差异,并随林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4m×5m配置新疆杨人工林的胸径、单株材积大于其他两种密度,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s)和较低的胞间CO_2浓度(C_i).相关分析表明,日均Pn、Tr与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呈显著正相关,Gs仅与树高呈显著正相关,C_i与各生长指标均呈负相关.【结论】株距×行距为4m×5m配置是河西新疆杨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小冬瓜新品种"黛宝"生长、开花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小冬瓜果实膨大期,采样测量植株生长指标;在果实成熟期,采样测定植株果实性状和产量。[结果]40~80 cm株距对小冬瓜开花节位无显著影响;40 cm株距时,小冬瓜生长势明显弱于其余处理植株;尽管80 cm株距时植株单瓜重和果实纵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是,结合定植株数,栽培密度为60 cm时折合产量最高。40~50 cm株距时,植株化瓜现象严重,成瓜数少,产量低。[结论]畦宽1.5 m(含沟30 cm),双行种植,搭人字架栽培的条件下,小冬瓜秋季露地栽培的适宜株距为60 cm。  相似文献   

7.
18个高山杜鹃品种在滇中地区的生长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于滇中地区种植的高山杜鹃品种。【方法】对引进种植5年的18个高山杜鹃品种植株高度、冠幅、分枝数、当年生枝叶簇宽度、当年生枝长度和粗度、当年生枝叶片数量及开花情况进行观测。【结果】18个引进品种的株高、冠幅和分枝长势均较好,长势最好的品种是English Roseum,株高达110 cm,冠幅达123.3 cm,分枝达86个,并且其增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植株当年枝长度和粗度、当年生枝叶片数、当年生枝叶簇宽度的生长表现大多数都较好,只有Blue Peter、Jun Ifeuer、Brigitte和Blue Peter等少数品种增长较为缓慢;在开花的11个品种中, Halfdanlem、Blue Peter、English Roseum等品种的开花性状表现较好。【结论】高山杜鹃适合在滇中地区栽植,其中栽植效果较好的品种是English Roseum、Halfdanlem和Jun Ifeuer。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地区瓜棉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及西瓜、棉花两者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瓜棉套种,研究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以西瓜行株距4.5 m×0.65 m,棉花行株距1.5m×0.45 m的种植密度为最佳,西瓜与棉花之间互颉作用最小,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下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密度与产量的最佳配置。【方法】选取3种花育系列花生品种(花育25号、花育33号和花育36号),设置4个种植密度水平(1.2×105、1.5×105、1.8×105和2.1×105穴/hm2)处理进行列区设计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主茎高、侧枝长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筛选最佳种植密度。【结果】密度为1.2×105~1.5×105穴/hm2主茎高要显著大于密度为1.8×105~2.1×105穴/hm2;密度处理为1.5×105穴/hm2的侧枝长比其他处理显著高出1~6.8 cm;单株果数和饱果数均在低密度下最大,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种植密度对总分枝和结果枝影响差异不显著;花育33号在种植密度为1.5×105穴/hm2时产量为最大,为4 555.58 kg/hm2,其次是花育36号、密度为1.8×105穴/hm2处理,第三是花育25号、密度为1.5×105穴/hm2处理。【结论】花育系列花生品种种植密度为1.5×105~1.8×105穴/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疆玛纳斯县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不同采收部位籽粒品种的影响,为红花种质资源选择、良种繁育等育种手段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 选用新疆红花主栽品种新红花4号作为试验材料,设1.5×104、1.6×104、1.8×104、2.0×104、2.2×104株/667m25个播种密度,3次重复,15个小区处理。在水肥等生长条件均同的情况下,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花籽粒产量与不同部位的分枝数、花球数、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厚度、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性状指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疆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采收部位籽粒性状存在差异,下部采收红花的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指标均要大于中部和顶端采收的红花籽粒,而顶端采收指标略高于中部采收。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品质与红花不同部位分枝数量,花球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及产量形成影响,当种植密度达到2.0×104株/667m2时,红花顶部、中部、下部籽粒千粒重与产量最高,整体品质优势显著。【结论】 新红花4号在玛纳斯县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10 4 株/667m2。在红花的良种繁育及生产实践过程中,应选取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下部红花籽粒作为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相思树适生情况,为相思树引种和混交林的创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在广西玉林市为研究区域,对厚荚相思、马占相思、大叶相思进行引种试验和相思树与桉树进行混交试验。【结果】经过10年的观测,厚荚相思生长最好,平均胸径达到了16.73cm,平均单株材积达到了0.1594m~3,干形较通直。混交林中桉树生长状况良好,但抗风性差。【结论】厚荚相思适合玉林地区生长繁殖,可以作为玉林地区很有发展前途的工业原材料树种。  相似文献   

12.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长更新状况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黄土高原森林区油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对群落更新和持续发育的影响,为当地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宜川地区不同初植密度(1 m×1 m(密度Ⅰ),1 m×2 m(密度Ⅱ),2 m×2.5 m(密度Ⅲ))35年生油松人工林的林木个体生长、林地更新、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油松人工林的死亡率随初植密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油松死亡年龄、胸径、树高、冠高和冠幅随初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油松死亡率、胸径、冠高和冠幅与初植密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油松树高与初植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油松人工林林下幼苗(树)的更新状况在低密度林地内最好。在各初植密度油松人工林中,各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群落总体多样性表现为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3种初植密度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Ⅲ>Ⅱ>Ⅰ;均匀度指数Jsw和Ea则表现为Ⅰ>Ⅲ>Ⅱ,而Jsi表现为Ⅲ>Ⅰ>Ⅱ。不同初植密度林地间土壤养分和水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根据样地数据和野外实地观察结果认为,宜川地区油松初始造林密度应在2 800~3 000株/hm2,在进入生长高峰期后,适时间伐至1 200~1 500株/hm2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牛角瓜[Calotropisgigantea(Linn.)W. T. Aition]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生发育情况,为其耕作栽培学及植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其遗传育种研究及品种改良打下基础。【方法】于盛花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牛角瓜花蕾,运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生发育特征。【结果】牛角瓜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与其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存在对应关系,雄蕊的发生发育早于雌蕊。牛角瓜小孢子黏连成块状结构,与普通植物的分散型小孢子形成鲜明对比,其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为连续型,绒毡层细胞有3~4层,为腺质绒毡层,单核期绒毡层细胞壁开始降解,花粉成熟后绒毡层细胞自溶。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胚珠横生,无珠被;四分体呈线型排列,成熟胚囊有次生核。【结论】牛角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与花器官外部形态大小密切相关,其结实率低并非雌性或雄性败育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索宁夏中部干旱带黄花菜最佳的移栽密度,本文分析了移栽密度调控对黄花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提高黄花菜产量和品质以及种植初期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设5个不同移栽密度处理,采用宽窄行种植,小区对比试验,以确定黄花菜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合理的种植密度能促进叶片长度和宽度的增长,随移栽密度的增大,叶片长度和宽度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移栽密度对黄花菜的抽薹数、花蕾数、单蕾重量以及产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合理的密植有利于黄花菜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不同的移栽密度对黄花菜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合理的密植有利于提高黄花菜营养成分的含量,移栽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结论】从不同移栽密度、产量性状以及营养成分变化的整体分析看,黄花菜移栽行距1.4~1.5 m,移栽密度为4 450~4 760株/667 m2时,其产量和品质均最佳。  相似文献   

16.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跨度日光温室光温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针对目前陕西关中地区日光温室跨度结构不规范的现状,开展温室合理跨度筛选研究。【方法】以陕西关中地区普遍使用的跨度分别为8,9和10m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的主栽番茄品种"金鹏1号"为观测作物,从环境数据和植株生长2方面分析不同跨度结构温室的光、温性能。【结果】3个不同跨度的温室中,10m和9m跨度温室的平均温度分别比8m跨度温室高2.5和1.5℃,平均光照强度分别比8m跨度温室高2.18和2.01klx,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比8m跨度温室低0.7%和3.3%。10m跨度温室的采光性能和温度条件较好,室内番茄的产量较高,而9m跨度温室的空气相对湿度较低,保温性能较好,室内番茄的果实品质较好,产量也较高。【结论】综合评价认为,9m跨度温室更适合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番茄种植中优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3个玉米品种分别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广西壮邦种业有限公司)。种植密度分别为4.2万、4.8万、5.4万、6.0万、6.62;iq-/hm。。[结果]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玉美头601这3种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尽相同。对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对于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对于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47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7万株~hm。【结论】该研究可为鲜食糯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长效控释氮肥(脲甲醛泡沫)、活性磷肥调控香石竹基质配方,研究不同处理对香 石竹出圃质量的影响,为香石竹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定不同控释肥处理对香石竹进行盆栽种植, 分别于 0、15、30 d 对香石竹的株高、冠幅进行测定,并在 30 d 对香石竹进行采样分析生物量、地上部氮磷积 累量和根系形态指标。【结果】种植 30 d 后,T4 处理(草花基质添加复合肥 1.6 kg/m3、缓释肥 1.14 kg/m3、活 性磷 5.71 kg/m3、脲甲醛 6.05 kg/m3 作为栽培基质)的叶、茎、根的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地上部氮、 磷积累量均为最大值,分别为 3.12 g/ 株、1.75 g/ 株、0.82 g/ 株、5.15 m/ 株、526 cm2/ 株、179 mg/ 株和 21.32 mg/ 株,与对照处理(草花基质添加复合肥 4.8 kg/m3、缓释肥 3.6 kg/m3 作为栽培基质)相比显著差异。【结论】施 加脲甲醛泡沫和活性磷肥对香石竹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从生物量、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地上部氮磷积累量等 方面综合考虑,T4 处理的石竹生长效果最好,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形态指标,而且能提高氮磷肥的积累量,香石 竹出圃苗质量较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优化木薯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采用4种株行距配置方式:等株行距种植(A:0.8 m×0.8 m)、宽行窄株种植(B:1.0 m×0.6 m,)、宽窄行种植[C:(1.0+0.6)m×0.8 m,D:(1.0+0.8)m×0.6 m],于苗期、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测定木薯各器官组织的生物量及产量性状,并对各生育期指标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块根的成熟,不同处理对木薯茎叶和块根生物量、产量性状等影响较明显。其中,采用宽窄行[(1.0+0.8)m×0.6m]种植的木薯叶绿素、生物量、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43-3.03 mg/gFW、624.3-6222.0 g/株、49.35 t/ha、30.27%和15.90 t/ha。此外,鲜薯产量与木薯各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根鲜重及幼苗期、块根膨大期、块根成熟期的茎叶鲜重、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总生物量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宽窄行种植[(1.0+0.8)m×0.6m]是海南木薯栽培最佳的株行距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牛角瓜种子萌发及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研究,使其在短期内大量萌发和快速扩繁。【方法】用机械破壳处理使种子快速萌发,以无菌苗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选择不同的基本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牛角瓜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牛角瓜种子物理休眠使种子萌发不均一,机械破壳处理后种子萌发率达98%,发芽指数为29.6;与对照组相比,萌发率提高24%,发芽指数提高21。在MS+2.0 mg/L 6-BA培养基上培养时,外植体芽的诱导率最高及平均芽最多,分别为100%和4.9;最适生根培养基为WPM+0.15 mg/L IBA,其生根率和平均根数分别为100%和11.6条。以WPM为基本培养基的牛角瓜苗移栽成活率达90%,与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的牛角瓜相比,其成活率提高了30%。【结论】该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牛角瓜种子萌发方法并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为其短期内大量繁殖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