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疫病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求桑疫病流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将1981—1987年的气象因子与桑疫病危害严重度进行了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桑疫病流行与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34℃的天数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雨量、雨日、旬降水量>80mm出现次数及台风次数呈正相关。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气温在28℃以下,最高气温>34℃的天数在10天以下,相对湿度达85%左右,雨量在200mm以上,雨日20天左右,旬降水量>80mm出现2次,台风2次以上,为重发病年。将1978—1986年的上述气象因子用Bayes判别分析法建立判别方程,为预测桑疫病流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是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在枋洋镇于 1983年 8月间呈地方性流行 ,1988年大流行 ,1992年和 1996年 2次散发性流行 ,现将后 3次流行的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 流行情况  1.1  1988年 6月中旬 ,由美宫村首先暴发牛流行热 ,7月上旬蔓延到乔美、林溪、江都、科山、演柄村。 7月中旬青阳、内枋、赤岭、枋洋、径仑、尚吉村相继暴发 ,至 9月中旬 ,全镇 13个行政村 ,先后 90 d,发病 337头 ,其中黄牛 375头 ,占发病总数的99.5% ,在 375头黄牛中 ,3岁以内 95头 ,占发病数的 2 5.3% ,3~ 5岁 2 88头 ,占发病数…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8月中旬开始,偃师市大部分奶牛场的牛陆续出现高热、流鼻涕、流眼泪等类似于感冒的疾病,造成一定数量的奶牛死亡,孕牛出现流产、早产和死胎,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为牛流行热。  相似文献   

4.
奶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生存活跃的月份。该病传播迅速 ,主要侵害高产奶牛和重胎牛 ,其发病率很高 ,死亡率虽然不高 ,但因该病造成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消瘦、生长受阻 ,所以对奶牛业的危害很大。现以2 0 0 0年我羊角山奶牛场发生的奶牛流行热为例 ,报告其流行特点与防治情况。1 发病情况我场于 2 0 0 0年 8月 1 7日— 1 1月 5日流行该病 ,8月底至 9月初出现发病高峰 ,在 9月中旬及下旬进行牛流行热灭活油佐剂疫苗预防注射后 ,病情开始出现缓和。后来由于 1 0月 8日对奶牛进…  相似文献   

5.
流行概况黄牛流行热,即牛流感,中兽医称为“时行感冒”。1983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我县持续高温无雨(8月1日至6日平均气温31.5℃),8月7日至12日连降两次暴雨,气温骤降至25℃,耕牛多数经受雨淋(当地群众认为雨淋可“去火”),发生了流行热。雨淋时间短的牛以咳喘为主,兼见跛行;雨淋时间长的牛,以跛行为主,偶尔咳嗽或喘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防治牛流行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7月中旬至8月底,我县许多黄牛相继感染牛流行热病。多以一岁内的犊牛和青壮牛为主,性别之间差异不大。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和总结,已初步掌握了此病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牛流行热又称作暂时热、也有称作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侵入牛体而引起的呈急性发作的热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高热、呼吸和消化器官的严重卡他性炎症和运动障碍。本病多发生于秋末冬初,一般发生在6—10月,而1988年在我们杨町区发病是在8月初至11月中旬结束,共发生2334例,占总耕牛数的21%。牛流行热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如果不能合理用药,其疗效不佳,造成  相似文献   

8.
奶牛流行热的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8月中旬 ,从浙江杭州、金华的奶牛场开始 ,发生了一种以发热、流泪 ,呼吸急迫和奶产量下降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不久相继在江苏苏州、无锡、镇江传播开来 ,一直到南京地区和安徽的马鞍山奶牛场。疫情持续至 1 1月上旬才得以平息。为了弄清奶牛发病病因 ,我们选择了南京郊区的 2个奶牛场 ,抽样对病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电镜观察及血清微量中和试验 ,确诊奶牛场流行的传染病为牛流行热。经过对症治疗及采取防疫措施 ,除极少数奶牛死亡外 ,绝大多数奶牛得以治愈。1 发病经过从 8月 31日起 ,南京市郊区 2个奶牛场突然发生了一种急性、…  相似文献   

9.
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zoofic ferer virus)引起的牛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短期发热,伴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机能障碍和流产等临床症状。1983年7月中旬,南昌地区各奶牛场相继发病,我场奶牛一分场8月2日至9月8日病牛362头。现将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家畜流行热多发生在8月初~10月中旬,“乳炎消和青霉素钾”医治,疗效甚好。大家畜患流行热时,肌注:乳炎消注射液(虎林兽药厂制)40~60毫升,青霉素钾320~480万,上药混合,日/2次,3~5日即可见效。 小家畜患流行热时,肌注:乳炎消注射液10~15毫升、青霉索钾160~240万混合,日/1次,2—4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2002年8月至10月,合肥市某奶牛场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介绍了该场所采取的防制措施,对如何防制牛流行热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赤峰地区牛焦虫的种类及流行特点赤峰地区牛焦虫病主要以环形泰勒焦虫为主要感染虫种。该病在赤峰市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东部坨甸草原和北部浅山丘陵地带,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病,7月中上旬达到高峰,8月上旬逐渐平息,耐过的牛成为带虫者,带虫免疫可达2.5~6年。但在抵抗力下降(饲养管理不良、使役过度、感染其他疾病)时仍可复  相似文献   

13.
2007年7月中旬到8月下旬,桑植县白石乡发生了牛的气肿疽瘟情,该起疫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疫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共同放牧的草场,主要表现为死后天然孔流血或血样泡沫.肌肉肿胀,触之有捻发音,皮下和肌肉间隙胶样浸润并有小气泡,切开时流出红色泡沫样液体,有酸败气味.到8月23日止,共死亡15头牛.调查表明,这起疫情的发生与种牛调进未经栓疫或隔离饲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牛流行热又称之为日热或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特征为实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流涎、呼吸急促、后肢僵硬、跛行等。一般病情呈良性经过,发病率高、死亡率低。随着夏季高温天气来临,蚊虫孳生,易引发该病。现将百朋镇在2005年5月底及2009年6月中旬发生牛流行热的情况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04年8月中旬开始至2005年底,在牡丹江市内外的各养鸡户(场)饲养的蛋鸡、肉鸡发生以肠炎拉稀为主的一种传染病,虽死亡率不高,但给养鸡业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将本病的详情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1.12004年本病的流行情况本病最初发生于2004年8月中旬,在放牛沟一家养鸡户中发  相似文献   

16.
2004年8月中旬-9月上旬,我市白河流域的部分奶牛养殖场(户)陆续发生了牛流行热,据临床诊治和疫病调查,已发病奶牛525例,治愈470例,死亡55例,治愈率为89.3%,发病率约占奶牛群的35%,经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灭菌、中药防治、杀灭传播媒介,很快控制了疫病。中西兽医结合在该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2日至9月17日,我市某公司所属的11个牧场先后发生牛流行热。发病牛2061头,占存栏数8898头的23.16%,死亡229头,病死率11.11%,流产20头,占发病数的0.97%。发病率最高为71.96%,最低为3.27%,病死率最高为32.65%,最低为0,给牧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公司11个牧场发病情况见表1)。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表111个牧场牛流行热发病情况头,%1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此次发病时间为6月初至9月中旬,特别在7、8月份天气炎热时发病达到高峰。夏季是蚊虫盛行时期,吸血昆虫(蠓蚊)被认为是流行热重要的传播媒介。有些牧场环境卫生状况不好,蚊蝇孳生,给该病的…  相似文献   

18.
<正>羊焦虫病是由蜱传播、环形泰勒虫引起的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血液寄生虫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不同年龄和品种羊都可感染发病。该病发生与蜱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每年5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活跃期,并以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最盛期。因此,羊焦虫病的流行季节一般为5~8月,6~7月为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1958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地区发生一次牛的流行性威冒。流行高潮时期是在7月28日至8月2日,以后漸趋下降,至8月中旬該病即停止流行。在这次疫病流行中感染率最高的是黄牛,其次是乳牛,水牛感染率最低。輕度者不經过治疗就告痊癒,重症者往往併发其他疾病而引起死亡,一般的經过治疗2—4日就告痊癒,个別继发腸胃疾病或肺部疾病者需一星期才告恢复。現将診疗123个病例的資料綜合叙述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场奶牛于1983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相继发生伪牛痘,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