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辣椒青枯病.(一)症状.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初病时,病株白天萎蔫,夜晚恢复,2~3天后全株萎蔫死亡,死株仍保持绿色。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部分病茎可见1~2厘米大小褐色病斑。纵切茎部可见木质部淡褐色,横切茎部保湿后手指挤压断面有白色混浊黏液溢出。  相似文献   

2.
一、病害症状 1.青枯病。这是一种会导致全抹萎蔫的细菌性病害。株高30厘米时,青枯病开始显症。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然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  相似文献   

3.
一、病害症状 1.青枯病。这是一种会导致全抹萎蔫的细菌性病害。株高30厘米时,青枯病开始显症。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然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  相似文献   

4.
<正>辣椒青枯病(一)症状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初病时,病株白天萎蔫,夜晚恢复,2-3天后全株萎蔫死亡,死株仍保持绿色。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部分病茎可见1~2厘米大小褐色病斑。纵切茎部可见木质部淡褐色, 横切茎部保湿后手指挤压断面有白色混浊黏液溢出。  相似文献   

5.
一、辣椒青枯病(一)症状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初病时,病株白天萎蔫,夜晚恢复,2~3天后全株萎蔫死亡,死株仍保持绿色。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部分病茎可见1~2厘米大小褐色病斑。纵切茎部可见木质部淡褐色,横切茎部保湿后手指挤压断面有白色混浊黏液溢出。(二)发病规律辣椒青枯病又名辣椒细菌性枯萎病,一般在苗期不发病,常在辣椒结果后才开始表现症状,至盛夏时发病最为严重。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维管束病害。高温高…  相似文献   

6.
隋友华  张丹 《新农业》2008,(4):20-21
一、青枯病1.症状最初顶部叶片逐渐萎蔫下垂,下部及中部叶片出现凋萎。轻病株仅在白天发生凋萎,日落以后尚能恢复正常,以后变为重病株。若遇土壤干燥,气温增高,2~3天后病株死亡。  相似文献   

7.
辣椒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疾病,其病原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病菌在 10~ 40 ℃均可发育,适温 25~ 37 ℃。耐 pH6.0~ 8.0,最适 pH6.6。 1 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的。初病时,病株白天萎蔫,夜晚尚可恢复,几天后全株死亡。死株仍保持绿色,但色泽稍淡。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部分病茎可见 1~ 2 cm大小褐色病斑。纵剖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保湿后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有乳白色菌液溢出。 2 发病规律 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可侵害 50多个科的数百种植物。其中危害较重的有辣椒、茄子、番茄、马铃薯、烟草、花生等。病菌随寄主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若无寄主也可在土壤中存活 14个月,最长可达 6年之久。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操作工具等传播。多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入。前期属于潜伏状态,条件适宜时,即可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并沿导管向上扩展,致使导管堵塞,进一步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使整个输导器官被破坏而失去功能。茎、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 土温 20 ℃时病菌开始活动,土温达 25 ℃时病菌活动旺盛,土壤含水量达 25%以上时有利病菌侵入。雨后初晴,气温升高快,空气湿度大,热量蒸腾加剧,易促成此病流行。土壤酸性或钾肥缺乏有利此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症状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接着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叶片凋萎。也有的是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发病初期,病株白天萎蔫,夜晚恢复,2—3天后全株萎蔫死亡,死株仍保持绿色。病株根部常变褐腐烂,病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部分病茎可见1—2厘米大小褐色病斑。纵切茎部可见木质部淡褐色,横切茎部挤压断面有白色混浊粘液溢出。  相似文献   

9.
一、发病症状 辣椒青枯病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叶片开始萎蔫下垂.接着植株下部、中部叶片凋萎,有时植株一侧叶片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或白天萎蔫、晚上恢复正常,直至3~4天后不再恢复,外观不易与健康植株区别.横切病茎,可见茎维管柬变褐色,将病茎插入透明玻璃杯装的水中,可见有乳白色黏液溢出,此即为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正>1.症状。花生青枯病一般在花生开花前后开始发病,以盛花下针期发病最重,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春花生一般在5~6月发病,夏花生一般在9~10月发病。初期病株主茎顶梢第二片叶出现失水萎蔫,晚上和早晨尚可恢复,早上延迟开叶,午后提早合叶,呈现凋萎状,随着病情发展萎蔫逐渐不再恢复,叶片自上而下急促凋萎下垂;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根瘤呈墨绿色,在潮湿条件下,用手挤压茎部切口处,常渗出浑浊的乳白色细菌黏液,这是确诊本病的可靠依据。发病后凋萎的叶片虽失去光泽但仍呈绿色,故名青枯病。  相似文献   

11.
在保护地黄瓜生产中常表现出萎蔫症状,时常导致植株死亡,随着黄瓜种植面积的增加,萎蔫型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产值。现将日光温室、大棚黄瓜常见的几种萎蔫型病害发生症状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一、症状识别1、黄瓜低温障碍黄瓜叶片失水引起的急性凋萎形成的生理病害,黄瓜叶片急性凋萎是指在短时间内,黄瓜整株叶片突然萎蔫,失去结瓜能力。主要原因是秋冬或早春栽植的大棚黄瓜因遇阴雨雪天较多,尤其低温持续时间长,地温低,凡根系不发达或生  相似文献   

12.
1 根腐病 1.1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造成减产25%~75%.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叶片凋萎.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  相似文献   

13.
1 花生青枯病 1.1 症状.该病发生在花生的花期和结果初期,病株初始时,主茎顶梢第一、二片叶片先失水萎蔫,1~2天后,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暗淡,呈青污绿色,后期病叶变褐枯焦.病株易拔起,3天后死亡.  相似文献   

14.
<正>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细菌病害,在花生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盛花下针期发生最重,结荚后病情有所缓和。植株一旦发病则全株枯死,发病严重的地块往往成片枯死或绝收,俗称"花生瘟"。一、症状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蔫,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随后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通常凋萎叶片的叶绿素尚未被破  相似文献   

15.
高产花生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病多发生于花生苗期至结荚盛期,春花生在5月~6月、夏花生在9月~10月,发病率较重。感病的植株最初顶叶软垂,接着全株叶片萎蔫下垂,但凋萎叶片还能保持青绿色,剖开茎部,可以看到靠近地面部分的输导组织已经变成褐色,用手掐断切口处,有污白色的菌液流出,拔起病株,根部已经腐烂,成黑褐色。防治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6.
辣椒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辣椒病虫害防治是辣椒丰产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认真及时的进行辣椒病虫害防治,才能确保辣椒的优质、高产。一、根茎部病害(一)类型及症状第一,疫病。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的凹陷病斑,绕茎7d后叶片凋萎,干枯而死。第二,青枯病。叶片白天萎蔫,夜晚恢复正常,反复3d~5d,  相似文献   

17.
<正>茄子黄萎病和青枯病是引起茄树萎蔫枯死的两种常见病害,对产量影响大。这两种病害症状有些相似,菜农在防治时不能对症下药,因此效果往往不佳。识别黄萎病又称凋萎病、半边疯,在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以结果期发病最重。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的一二个分枝叶片出现褐色,在晴天中午表现萎蔫,而其他叶片却正常。果  相似文献   

18.
1常见病害 1.1花生青枯病 1.1.1症状。花生一般在初花期最易感染此病。病株初期主茎梢第1、2片叶先失水萎蔫,早上延迟开叶。经1~2d后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泽暗淡,呈青污绿色,后期病叶变褐枯焦。  相似文献   

19.
烟草青枯病是我国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分布广、危害重,苗期至大田均能发生,主要在大田打顶期以后危害。典型的症状是枯萎,发病初期在晴天中午可见烟株一侧1—2层叶凋萎下垂,而夜间可以恢复,萎蔫一侧的茎上有褪绿条斑,萎蔫叶片仍为青色,故称为“青枯”。  相似文献   

20.
蔬菜青枯病     
<正>蔬菜青枯病又名细菌性枯萎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菜区,是长江流域以南茄科蔬菜重要病害之一。青枯病寄主范围广,其中以番茄受害最重,马铃薯次之,茄子、辣椒受害较轻,烟草、芝麻、花生、大豆、萝卜等也能被害。此病在长江以北不发生或较少发生。症状特点1番茄青枯病。一般在株高30厘米左右时开始出现症状。先是顶端叶片萎蔫下垂,后是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病株最初白天萎,傍晚以后可恢复,如果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