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而且越演越烈,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事件越来越多。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已成为全球性的大事。  相似文献   

2.
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HI试验)的原理是禽流感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对鸡的红细胞具有凝集作用,这种凝集作用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血凝素不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上,红细胞将进行自然下落,利用这种特性检测血清中禽流感抗体的试验就叫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的方法是将受检血清与标定好的抗原发生充分反应,再加入红细胞作用,因为其快捷、成本较低、便于操作、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所以成为基层动物疫病实验室对禽流感诊断及免疫状态监测的重要手段,但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能否成功,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加强质量控制,极易造成试验结果偏差,甚至误判,给禽流感的防止工作带来不便。笔者在长期的实验室检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愿与大家分享探讨。 1试验器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禽流感血凝-血凝抑制试验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流感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是目前我国各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养殖场对禽鸟进行禽流感疫苗抗体水平监测广泛采用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些亚洲国家相继报道有禽流感发生,首先报道的是韩国、日本、越南,其次为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中国。越南是在联合国协助之下做出诊断,柬埔寨是将病料送往法国作出的诊断,泰国最初被误诊为禽霍乱,印度尼西亚则被误诊为新城疫,目前仍可听到某些地区有疑似禽流感  相似文献   

5.
《畜牧兽医学报》2007,38(11):1223-1223
加拿大2007年9月28日向OIE报告,9月23日开始,萨斯喀彻温省Regina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于9月27日确定,病原是H7N3禽流感病毒。诊断方法为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由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境外动物疾病中心(NCFAD)负责,方法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PCR、测序、竞争ELISA、病毒分离和血凝抑制试验,结果均为阳性。疫区位于Regina海滨的家禽饲养场,感染动物是肉种鸡,涉及易感动物49100例,病例560例,死亡560例,未予扑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牧业通讯》2004,(5):58-60
以对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患病家禽流感病毒病原分离鉴定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即:  相似文献   

7.
以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性,且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已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作为严防对象之一。并制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操作规程。在实践中,我们将2034份被验鸡血清用琼扩试验进行初检,检出琼扩阳性51份,并随机抽检琼扩阴性血清5l份,用血凝抑制(HI)反应做对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制免疫抗体效价评估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12月14日发布实施了新版《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GB/T 18936—2020).新版标准中重新规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技术要求,与旧版本比较内容有所变动.为尽快理解新版标准要求,熟练掌握操作...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禽流感不仅对世界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可以感染人,公共卫生意义重大。由于其病毒亚型众多,抗原性变异极快,毒株的致病性也相差很大,早期快速诊断和血清学检测就成为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前提条件。禽流感病毒的传统诊断方法是分离病毒和检测抗体。近年来,又相继建立了血凝抑制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诊断技术及分子诊断技术。文章对禽流感检测方法快速诊断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诊断技术有:血凝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ELISA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PCR)等。其中,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和实用,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常用的检测禽流感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的试验方法。虽然GBAT18936-2003和GB/T16550-2008分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的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本试验的细节需要完善,才会增加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判定准确性。笔者结合自身参加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实践经验,将试验的注意事项按以下思路来进行详细的分析。简言之就是“思”“看”“做”三点。将此思路贯穿到此试验的前、中、后3个时期中,对其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1.
禽流感病毒能够与鸡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所抑制,即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HI)。由于血凝反应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抗体与病毒结合后,血凝素不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因此血凝抑制试验可以用于:①检涮血清中的抗体水平;②鉴定病毒;③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④作为适时免疫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血凝抑制(HI)试验是禽流感诊断和免疫抗体检测中常用的方法,《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GB/T18936—2003)详细规定了其操作方法。在材料准备上规定使用96孔V型微量反应板,但并没有规定使用哪种角度的V型微量反应板。为掌握110°和90°这2种V型血凝板对禽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开展以下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该病在幼鸡主要表现为罗音、咳嗽、呼吸困难及死亡等 ,产蛋鸡则通常发生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 ,输卵管受到永久性的损伤而丧失产蛋能力 ;发生肾型传支的病鸡还表现为拉淀粉糊样粪便 ,肾脏苍白、肿大 ,肾小管和输卵管内有大量的尿酸盐沉积 〔1〕。 IB于 1931年由 shalk首先报道于美国 ,并由Beach和 Schalm于 1936年确定了该病病原 〔2〕。 1937年Beaudette和 Hudson首次在鸡胚上成功培养该病毒〔3〕。 196 2年 Winterfeild等首…  相似文献   

14.
血凝抑制试验是禽流感、鸡新城疫等血清学监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可用于禽流感、鸡新城疫抗体效价的检测,以及疫病的辅助诊断。尽管此监测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准确和实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甚至无法判定。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操作,将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别以鸡和鸭红细胞(RBCs)作指示剂,检测鸭体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在对360份鸭血清进行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Re-6株)HI抗体检测时,分别使用1%鸡红细胞悬液和1%鸭红细胞悬液做指示剂,观察结果,计算阳性率、阳性一致性、阴性一致性、符合率,并进行Kappa检验。 [结果] 1%鸭红细胞悬液作指示剂的阳性率(76.7%)显著高于鸡的(5.8%),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共同检出13份抗体阳性和76份阴性,阳性一致性为61.9%(95%置信区间:41.1%–82.7%),阴性一致性为22.4%(95%置信区间:18.0%–26.9%),符合率24.7%(95%置信区间:20.3%–29.2%),Kappa值为-0.023(95%置信区间:-0.051–0.004)。[结论] 2种红细胞作指示剂的检测结果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果一致性强度为极差。  相似文献   

16.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毁灭性传染病,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定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传染病。在对高致病性禽流感进行检测中,分离病毒的血凝性、鉴定血凝素亚型及免疫抗体监测时,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特异  相似文献   

17.
梨树县是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畜牧业大县,全县猪、牛、羊、禽年饲养量发展到285万头、65万头、40万只和4000万只。我县是动物疫病监测县,我们运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对全县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进行疫病监测,为全县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是实  相似文献   

18.
禽流感是禽类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可以通过病毒分离鉴定、鸡胚实验、琼脂扩散试验及  相似文献   

19.
将血清学试验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控制是由Jones在1913年开创的,最早是将试管凝集试验用于鸡白痢的诊断,从此以后,许多血清学检测技术比如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扩散试验(AGID)、病毒中和试验(SN)等应运而生,在有效的畜群健康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疾病确诊和疾病控制不可或缺的工具。为有效地利用血清学检测手段来解决疾病控制中的问题,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并与病史、免疫史等资料结合进行分析。下面就将血清学检测的目的、原则以及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选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血清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简称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从1931年Schalk等首先在美国报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来,研究工作者就对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并在病毒的分离、鉴定、检测和诊断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