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桑树育种工作中,往往可以看到,园叶和裂叶品种杂交的后代,出现园叶,但也有部分裂叶,由广东桑和湖桑杂交,后代表现出发芽早,发芽率高,生长势旺的特性,这些都是遗传的关系,遗传是通过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我们想要分析遗传变异规律,鉴定桑树品种的倍数性,开展多倍体育种及品种资源的调查、整理、分类都离不开染色体的观察和研究。研究染色体,首先要制作染色体的玻片标本,以便进行砚察。下面介绍桑树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相似文献   

2.
苏丹草与拟高粱远缘杂交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苏丹草与拟高梁杂交,获得了远缘杂种F1代,远缘杂交成功率1%左右,F1种子的发芽率约20%.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镜检为10个二价体,染色体配对正常.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F1真假杂交种进行快速鉴定,提高了育种效率.杂种F1代大田表现对叶斑病轻感,F2代田间表现明显的抗/感分离,为苏丹草抗病育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由近缘属种组成的黑麦草属(Lolium)——羊茅属(Festuca)复合体为培育多用途的适于多变的牧场环境的禾草提供了广泛的遗传变异,目前已采用了多种途径来充分利用这些变异。多年生黑麦草(L.perenne)和意大利黑麦草(L.multiflorum)杂交形成的四倍体杂种已成为成功而稳定的商业品种。已证明更为远缘的黑麦草和羊茅属间杂种可表现出双亲各自有用的特征。为恢复可育性,在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amphiploid)中有必要进行染色体加倍。然而遗传不稳定性仍是一个问题,为较好地控制染色体配对,目前正进行探索工作。将羊茅性状引入黑麦草或将黑麦草性状引入羊茅,有一种替代办法就是种质渗人育种程序。本文综述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开发黑麦草——羊茅复合体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并对各杂种及其派生物的育种潜力进行了估价。  相似文献   

4.
杂交优势即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报道,阐述了杂交优势的发现与发展以及人工选育三倍体杂交桑在经济和农艺上的优良特性,介绍了桑树杂交品种的选育方法以及F1代杂交组合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获得性状优良、品质上乘的杂交桑品种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鸡种(AA、狄高、红宝父母代公鸡)、土种鸡及其杂交后代(AA×土种鸡、狄高×土种鸡、红宝×土种鸡)的部分血液生化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0日龄土种鸡及杂交后代中,土种鸡血浆AKP、SGPT、CPK 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65.78金氏单位,34.89穆氏单位、20.78国际单位/mg),而 AA×土种鸡的杂交后代血浆 AKP、SGPT 和 CPK 酶活性最低;统计分析,同一种酶在不同杂交后代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血浆 AKP,Amy 和 Es(?)同功酶类型频率在杂交亲本与杂交后代中呈规律性变化,与鸡生产速度、屠宰率等生产性能有关.表明所测生化性状可用来分析鸡的杂交效果.迄今为止,育种工作者研究杂种优势的产生大多从基因的互作效应方面进行分析,而从生化领域的角度分析则很少见有报道,本文力求从生化方面分析探讨现代鸡种与土种鸡的杂交效果,旨在对今后杂交亲本的选择、杂种优势的预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桑树多倍体特别是三倍体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状,对天然多倍体的选拔及人工多倍体的培育早就受到国外桑树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并选出一批三倍体桑品种.本所1988年春季开始列题进行桑树多倍体育种,虽然起步晚,但进展比较迅速.我们从改进多倍体育种技术、提高多倍体育种效率入手,开展了桑树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多倍体杂交,混倍体诱导与分离,以及无性系三倍体与四倍体新品种快速选育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与小型黑羽鸡培育品系黑羽性状相关的SNP位点,获得黑羽性状的分子标记。选取成年小型黑羽鸡和洛岛红标准品种鸡公母各30只(公母配比为1∶1)进行正反交试验,对亲本MC1R基因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将个体的MC1R基因多态性与后代羽色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并对筛选出的相关遗传标记在大群中进行检测和进一步杂交验证。结果显示:正反交共得到476只F1代,其中正交F1代有黑羽236只,黄羽51只;反交F1代有黑羽123只,黄羽66只。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均只有后代纯黑羽的组合,而无后代纯黄羽的组合,表明该群体黑羽性状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黑、黄羽两种羽色的比例基本符合1∶1的分离比(黑羽∶黄羽=104∶98),表明黑羽性状受到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MC1R基因编码区发现共有3个突变(C67T、T211C、G277A),其中后两个为错义突变;CTG单倍型在小型黑羽鸡群体中出现频率最高(0.666),且其杂交后代羽色基本为纯黑羽表型;通过大群验证发现与前期结果一致,父本单倍型为纯合的CTG的后代均表现为黑羽表型。综上,小型黑羽鸡黑羽性状为常染色体显性性状,MC1R基因CDS区上的突变(CTG单...  相似文献   

8.
钟声 《草业学报》2007,16(1):69-74
以我国西部野生二倍体化学诱导所获同源四倍体鸭茅为母本,与野生四倍体鸭茅杂交,获得杂交四倍体。对比观测杂交后代形态、发育及重要农艺性状与亲本的差异。结果表明,1)杂交F1代的全生育期平均为208 d,比父本短39d,比母本长29 d;2)杂交F1种子萌芽后第4周的平均株高为15.1cm,比母本高65.9%,比父本高13.5%,F2的苗期生长与F1相似;3)杂交F2代播种当年干物质产量平均为12.12g/株,显著低于父本但高于母本(P<0.01);4)杂交F1代个体间在苗期生长、分蘖、再生、干物质产量、繁殖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杂交后代的干物质产量与父本差异不显著(P>0.05),但苗期生长速度、繁殖特性、抗病性均强于双亲,有较大的育种选择价值;5)杂交F1代具有双亲的形态学特征,分蘖特性和物候发育介于双亲之间,易于识别,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自然杂交方式成功获得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9.
新型饲草玉淇淋58的性状、遗传及饲草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multi-color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McGISH)鉴定结果表明, MTPP-58有58条染色体,其中11条染色体来自玉米,28条染色体来自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17条染色体来自指状摩擦禾和2条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易位的染色体。2012-2013年对MTPP-58的饲草产量、品质、越冬率以及繁殖特性研究表明,第1年鲜、干草产量分别为93.845 t/hm2和22.083 t/hm2,第2年鲜、干草产量分别为82.851 t/hm2和14.394 t/hm2;粗蛋白(CP)为10.48%,干茎叶比为0.71,越冬率为100%。MTPP-58下部茎干扦插成活率为51.69%,分株成活率为95.50%。多种属聚合远缘杂交创制的MTPP-58聚合了玉米、大刍草、摩擦禾的优良特性,植株根系发达,生长繁茂,分蘖和抗寒性强,生产性能优,可无性繁殖,是一种多种属间杂交创制的新型多年生饲草。  相似文献   

10.
Ⅰ前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并且调节基因的活动和有性后代中基因重组的频率,控制能育性.因此生物染色体的研究,对遗传育种、亲缘关系的确定、分类学以及起源进化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桑树多倍体(Polyploid)是现代桑树物种,品种、育种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桑树多倍体具有若干优良性状,如四倍体桑品种上桑401号和上桑402号的产叶量,比原  相似文献   

11.
苏丹草与拟高粱远缘杂交初报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苏丹草与拟高粱杂交,获得了远缘杂种F1代,远缘杂交成功率1%左右,F1种子的发芽率约20%。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镜检为10个二价体,染色体配对正常。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F1真假杂交种进行快速鉴定,提高了育种效率。杂种F1代大田表现对叶斑病轻感,F1代田间表现明显的抗/感分离,为苏丹草抗病育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到农村调查,发现有许多农民养猪存在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杂交仔猪留猪婆,颗粒饲料用水和,去势防疫同时干,母猪怀孕搞注射,治病迷信安乃近,孕猪患病不用药,饲料营养不全面,生料熟喂浪费多.1 杂交仔猪留猪婆有的农民认为杂交猪是良种猪,个体大、体质壮、生长快,留作种猪一定很好,殊不知杂交猪遗传性能极不稳定,作种用其后代会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饲料报酬降低,生长速度变慢,抗病能力减弱,就象用玉米杂交种生产出来的玉米不能作种用是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3.
杂交蜂群不能作种用,因杂交优势是2个品种蜜蜂的基因重组产生的,后代基因会产生分离,优势会消失,不可能遗传下去.只有基因发生变异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性状,才能遗传.通常情况下,蜂群很少产生基因变异.有些育种专家采用辐射诱导基因突变,但国内外至今还没有辐射诱变育种成功的例子.因辐射诱变中,对人类有利的基因突变率极低,且工作量极大.在蜜蜂饲养中,多品种、多代次混乱杂交的蜂群,有时也会产生基因变异,个别还会表现出非常优良的性状,碰到这种机会时,如用来选育新优良蜂种,则工作量轻,成功率高."浆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杂交育种是目前普遍应用的育种方法,即利用杂交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优良性状,通过杂交,汇集在后代个别个体,表现出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优良特性。故正确选定亲本是杂交育种成败的重要内因。与此同时,各项性状的表现,又受到培育条件和选择方法即外因的制约。我们结合杂交育种以及对后代采用不同选择、不同交配的方法,进行了双亲正交与反交,单蛾育选择和混合育选择以及同蛾区交配与异蛾区交配等进行多代比较试验,借以探索对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正> 杂交育种是目前普遍应用的育种方法,即利用杂交的两个以上的亲本优良性状,通过杂交,汇集在后代个别个体,表现出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优良特性。故正确选定亲本是杂交育种成败的重要内因。与此同时,各项性状的表现,又受到培育条件和选择方法即外因的制约。我们结合杂交育种以及对后代采用不同选择、不同交配的方法,进行了双亲正交与反交、单蛾育选择和混合育选择以及同蛾区交配与异蛾区交配等进行多代比较试验,借以探索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张婷婷  赵桂琴  刘欢 《草地学报》2009,17(4):456-46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植物育种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传统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既可以缩短育种时间,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最终获得能稳定遗传且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植株,对其后代进行鉴定及筛选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以抗苜蓿花叶病毒(AMV)转基因红三叶和抗白三叶花叶病毒(WCMV)的转基因红三叶人工杂交后代T1,T2代植株为研究对象,通过PCR及RT-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T1代34株植株进行PCR检测,筛选出12株阳性植株,其中兼有两种抗病基因的植株5株,各有一个抗病基因的植株7株,在这些植株中进行杂交组合,大部分杂交组合都结了种子,最终得到30株性状优良的T2代植株,对其进行PCR及RT-PCR检测,结果表明AMV与WCMV外壳蛋白基因能够在大部分T2代转基因植株中整合并表达,并且通过人工杂交,得到9株兼有两个抗病基因的杂交后代,外源基因稳定地从T0传至T2.同时也表明人工杂交是转基因植株基因累积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育种方法一般根据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育种亲本及后代进行适当的选种选配,以提高育种群的优良基因频率,降低不良基因频率,从而达到改良经济性状的目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y Trait Locus QTL)一改传统数量遗传学将控制某个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方法,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基因座,借助各种遗传标记,通过统计学处理,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剖分开来,使其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确定它们与其它基因的关系,最终还将分析出其DNA序列.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操纵.QTL一经提出即受到育种家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在植物和畜禽中的研究较为广泛并取得可喜的进展,但在蚕的研究中尚处于萌芽阶段.本文就QTL有关的原理、定位方法及在家蚕中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正>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对机体性状的传递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染色体的检测,在家畜的选种、育种及疾病诊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染色体标本制作方法上,多采用血培养法.此法虽然精确性高,但所需设备复杂,药品昂贵,制作时间又长,还常因培养所产生的人工效应而影响染色体的观察.用非培养法制得的染色体标  相似文献   

19.
对生产者,选择杂交玉米用于奶牛或肉牛是一项重要管理决策。各种杂交玉米所具有的影响干物质(DM)或饲草消化率、粗蛋白质品质、淀粉含量与消化率或脂类含量的特殊质量性状要有利用价值。基于一个或多个特殊性状选育出一种玉米时,还应考虑动物类型、性状在日粮中的重要性和从此玉米中所能获得的总经济增长。1 玉米间差异不同杂交玉米间存在差异,较明显的是营养成分、植株形态和产量。另外,秸秆或植株组织的消化率也存在很大变异,这在评定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中起很大作用。但仅凭杂交玉米特征和实验室消化率等资料,还很难比较玉米间差异。H…  相似文献   

20.
地理远缘紫花苜蓿品种间杂交后代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花苜蓿杂交组合(云南德钦地区紫花苜蓿为母本,引进紫花苜蓿品种Acrora为父本)的杂交亲本、杂种一代、杂种二代为研究材料,对供试材料的植株高度、分枝数、叶片长宽、干重等的变异幅度和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地理远缘的紫花苜蓿材料间杂交后代的性状变异及其规律,为选育出适合云南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F2的叶形性状发生了分离,出现了多叶性状的变异体。与杂交亲本相比,杂种后代表型性状出现了较大的变异,且各性状间变异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F1的株高,F2的叶长、宽出现了超均优势。在杂种后代中,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干重〉分枝数〉株高〉叶长〉叶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