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2004年拒马河水域生态调查结果,对拒马河的水质状况和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来评估拒马河生态系统状况.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252种、浮游动物91种、底栖生物28种;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4.32、3.03;均匀度分别为0.60、0.63;水质调查发现总氮的超标较为严重,其余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指标表明,拒马河的水质属于β-中污染至寡污染类型.但由于人为干预行为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其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建议加强管理,防治污染.  相似文献   

2.
根据2020年5月、8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渤海湾天津海区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湾天津海区水质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况。渤海湾入海口附近海域水质状况较其他区域要差,近岸的污染物浓度较外海浓度高。生物学评价表明,调查海区生境质量整体较好,但物种丰富度较低,群落结构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3.
水域中的许多浮游动物是众多水生动物和几乎所有幼鱼的重要饵料,在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络和能量转换中,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细菌、浮游植物各自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其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动,又是评估水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对虾产卵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81年每年5—6月在渤海对虾的主要产卵场渤海湾连续进行了大面积调查。用9XX 周弟网垂直拖取对虾卵子、幼体定量标本,同时观测水温、盐度和饵料生物(微型浮游植物)等,研究对虾卵子、幼体数量分布和变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渤海湾对虾产卵期一般从5月初到6月初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始产卵时间的年间变化较大,与对虾性腺发育状况和5月份产卵场水温的高低有关。产卵期的底层水温为13—23℃。对虾产卵场卵子、幼体数量分布的年间变化较大,中心产卵场位于渤海湾水深3—10米,幼体的饵料生物密集在低盐度的海区,适盐范围为23—29‰。卵子、幼体悬浮在整个水体中,定点取样观察表明,卵子、幼体的数量随潮汐的周期性涨落而变动。卵子、幼体数量变动与产卵场产卵亲虾和饵料生物的数量以及平均盐度显著相关。渤海湾对虾世代补充量即幼对虾的相对数量与卵子、幼体数量变动无关。  相似文献   

5.
昨天,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项目报告显示:经研究人员在渤海湾10m等深线以下海域连续3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渤海湾渔业资源由过去的95种减少到目前的75种;  相似文献   

6.
密云水库水生生物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密云水库1996~1998年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生物量、组成和季节变化,对其所能提供的滤食性鱼类的鱼产力进行了粗略的估算。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各站点平均值为1.05mg/L,最高峰出现在6月和8月,优势类群为硅藻门和绿藻门;浮游动物生物量各站点平均值为1.87mg/L,最高峰出现在7~9月,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底栖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各站点平均值分别为数量2478.05m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安谷水电站建成后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对其所在的大渡河河口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49属、138种,主要由硅藻(种类数占71.02%)、绿藻(15.95%)、蓝藻(9.42%)、裸藻(1.45%)组成。大渡河河口主河道浮游植物种类数较高,特别是安谷水电站坝下断面最高。浮游植物密度为31.20×104~66.69×104个/L,其组成以硅藻为主,秋季浮游植物密度高于春季。大渡河主河道各样点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变化大,安谷水电站库区和坝下样点密度显著高于调查河段的其他样点。对比安谷水库蓄水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而密度的季节分布则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安谷水电站库区和坝下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明显增加。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因子是水温、流速、透明度,与氮、磷元素的浓度则未显出相关性;RDA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流速、透明度、总氮是影响浮游植物组成的主要因素。安谷水电站的建设使得水体理化指标及水文情势分布因素发生改变,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造成了直接影响,特别是电站库区和坝下,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8.
河流生境健康的准确评估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以长江流域典型支流雅砻江、赤水河、乌江以及汉江为研究对象,对各支流的生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探索影响不同支流生境状况的主要因子,从而为长江流域河流生境保护和修复提供支撑。从河流物理生境形态、河流岸边带生境和水环境特征3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构建河流生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2017年8-9月对4条支流的162个断面进行了调查并对河流生境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价结果表明,雅砻江、赤水河、乌江、汉江的河流生境综合指数(RHI)分别为124.7、158.5、137.8、135.5,其中赤水河评价等级为“优”,其他河流评价等级均为“良”。人类活动、河岸植被覆盖、河道蜿蜒度等是影响各支流生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建议强化支流国土空间管控,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流河段开展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
项目组通过调查码头、批发市场、水产品冷冻厂等地,向船长、摊贩、生产经营老板、渔业协会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结合查询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掌握了海湾天津海域2014年4月和10月的价格情况。通过海上调查的方式,准确掌握了天津海域游泳动物及底栖生物生物量组成情况及每吨渔获物中每个品种所占价值。调查结论认为:2014年每吨渔获物中游泳生物价格总计55 313元;每吨底栖生物的价格为9 784元;天津海域自然鱼苗平均价格为0.217元/尾。本研究旨在为渤海湾天津海域海洋工程提供渔业资源损失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7年漳州市主要海湾的水质监测结果,对该海湾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估该海湾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漳州主要海湾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海水富营养化都达到轻度以上,主要出现在枯水期和平水期。通过对2013—2017年海水氮磷营养盐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的分析,为控制海湾污染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山东近海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对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着较大影响。为探究山东近海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多样性水平的环境因子,实验基于2017年冬季在山东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整体与山东近海3个不同海域的物种数、辛普森多样性(Simpson’s index of diversity)、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 of diversity)、皮尔洛均匀度(Pielou evenness index)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评估了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所构建模型的拟合优度并且探究两者间的依存关系,研究将山东近海分成3个区域并将分区作为空间因子加入到算法模型中。结果显示,山东近海的多样性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半岛南部海域高于北方的烟威渔场及其临近海域、莱州湾渔场的趋势。物种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方差解释率达到77.46%和45.66%,而对Pielou均匀度指数的拟合效果较差。研究表明,无论整体海域模型还是分区模型,海底温度、海底盐度及海水深度等3种环境因子都是对多样性指数最为显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莱州湾作为黄渤海众多渔业生物关键栖息地,其鱼类早期发生量和补充量直接影响渤海乃至黄海渔业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实验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并结合补充调查,构建莱州湾鱼卵、仔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阐述近40年来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处在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 (2010—2019,以下同此表示)初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均又呈现一定程度回升。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由1980s的44种,1990s前期的34种、后期的40种,2000s的35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4种,2010s中后期开始逐步回升至38种。当前鱼卵种数仅为1980s的60%左右,资源丰度不足彼时三分之一;仔稚鱼种数为1980s的四分之三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90%。生命周期短、性成熟早、处于食物链低端的中上层和底层小型鱼类为莱州湾鱼类早期资源的主体成分。长期变化,相同季节优势种种类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鱼卵仔稚鱼...  相似文献   

13.
粤西海域饵料生物水平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8~1999年春、夏、秋、冬4个航次粤西海域饵料生物的调查资料,在GIS的支持下利用数据插值、栅格图形加权平均和数学运算模型等空间分析手段对该海域饵料生物栖息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粤西海域饵料生物的综合水平均呈现出近岸水域高、离岸水域低的分布趋势,即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整个海域以冬季的饵料生物水平最高,其密集分布区范围最广,达5级水平;春季和秋季密集区的分布范围较为相似;而夏季饵料生物的密集区范围较小,仅为3级水平。在季节变化趋势上,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数量为冬季大于夏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浮游植物数量为冬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大于春季,总体以冬季水平最高,春季水平最低。调查期间粤西海域各个季节之间饵料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相差不大,其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02~3.43和0.60~0.72,显示出稳定的多样性水平。多样性阈值的分布较为均匀,绝大部分水域为2~3级水平,个别水域达4级水平,其密集区基本分布于整个海域的中部或南部,总体上以离岸水域的多样性阈值高于近岸水域,但各个季节的平面分布趋势略有差异,表现为密集区出现的范围和水域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处,是渔业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与洄游通道,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为系统掌握庙岛群岛毗邻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0年9、11、12月和2021年3―12月对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115种,其中,鱼类49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8种,腕足动物1种。鱼类主要为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虾虎鱼类和其他鱼类;甲壳动物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其他甲壳类。3―6月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东南部,7、8月集中分布于调查海域西南部,其余调查月份没有明显的高密度集中分布区。7―10月整个调查区域呈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11、12月则具有较高的渔业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白姑鱼和日本鼓虾在生物量(r= –0.75, P<0.01)和丰度(r= –0.73, P<0.01)方面均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主要生物类群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水深和温度可能是影响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的主要因子(P<0.05),其中,棘皮动物和酸浆贝(Terebratella coreanica)与水深表现出正相关性,其他大部分种类与温度表现出正相关性。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 ABC曲线)分析发现,庙岛群岛毗邻海域ABC曲线虽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W统计值为负,仅有3个月的W统计值为正(接近于0),说明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整体受到较高程度干扰,仅部分季节呈现中等程度干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为探究典型岛屿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内在、环境与人为因素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但典型岛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尚需进行长时间序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桑沟湾浮游植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8月~2005年5月桑沟湾4个航次调查结果,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32属72种。其中,硅藻29属60种,占83.3%。甲藻3属12种,占16.7%。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5.0×10^4~3416.0×10^4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5月。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的种类数、多样性明显高于春季。综合评价表明,桑沟湾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生物多样性一般。  相似文献   

16.
山东近海习见鱼类DNA条形码及其电子芯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GenBank下载到13目50科73属77种山东近海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 I)序列,通过分析其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并基于CO I序列筛选物种特异性探针来分析DNA芯片技术在进行物种鉴定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CO I基因DNA条形码的分析中,77种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平均0.117)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平均0.0034),且每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在进化树上都能聚在一起,提示DNA条形码能全部区分77个物种;根据CO I基因设计的用于芯片的特异性探针中,77个物种最终有64个可以筛选出物种特异性探针,占总物种数的83.1%,本研究旨在为山东近海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洱海沙坪湾开展为期一年的水生态监测与调查,对比分析了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以及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生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1861))、苏氏尾鰓蚓 (Branchiura sowerbyi) 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 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1 g/m2,密度为560 ind./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的值分别为13.07 g/m2、1826.7 ind./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65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因此,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Carey MP, Maloney KO, Chipps SR, Wahl DH. Effects of littoral habitat complexity and sunfish composition on fish production. 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 2010: 19: 466–476. © 2010 John Wiley & Sons A/S Abstract – Habitat complexity is a key driver of food web dynamics because physical structure dictates resource availability to a community. Changes in fish diversity can also alter trophic interactions and energy pathways in food webs.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direct, indirec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biodiversity and habitat complexity on fish production. We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habitat complexity (simulated vegetation), sunfish diversity (intra‐ vs. inter‐specific sunfish), and their interaction using a mesocosm experiment. Total fish production was examined across two levels of habitat complexity (low: 161 strands m?2 and high: 714 strands m?2) and two sunfish diversity treatments: bluegill only (Lepomis macrochirus) and bluegill, redear sunfish (Lepomis microlophus), and green sunfish (Lepomis cyanellus) combination. We also measured changes in total phosphorus, phytoplankton, periphyton, and invertebrates to explain patterns in fish production. Bluegill and total fish production were unaffected by the sunfish treatments. Habitat complexity had a large influence on food web structure by shifting primary productivity from pelagic to a more littoral pathway in the high habitat treatments. Periphyton was higher with dense vegetation, leading to reductions in total phosphorus, phytoplankton, cladoceran abundance and fish biomass. In tanks with low vegetation, bluegill exhibited increased growth. Habitat complexity can alter energy flow through food webs ultimately influencing higher trophic levels. The lack of an effect of sunfish diversity on fish production does not imply that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is unimportant; rather, we suggest that 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 in which biodiversity is important to food web dynamics is critical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邓艳敏  王银平  胡敏琦  程鑫  黄中家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4-029314
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建设期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现状,为库区形成后区域性水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5月(平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影响区域内的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及水质调查,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1属88种,其中硅藻门为绝对的优势类群,共79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