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乌鳢的食性与摄食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天然水域中乌鳢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乌鳢的摄食习性(包括日摄食率、饱食率、摄食频度、饵料动物规格以及对食物的选择性)进行了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玉筋鱼摄食排空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实验室玻璃钢水槽中,以细长脚蜮为饵料,研究了黄、东海主要小型鱼类玉筋鱼的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摄食排空率。结果表明,玉筋鱼的摄食排空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通过比较指数函数和二次多项式函数的模拟结果表明,玉筋鱼的摄食排空率与温度的关系更适合于用二次多项式函数Rt=-0.0008T^2 0.0419T-0.3834(R^2=0.9820)加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3.
宝石鲈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宝石鲈昼夜摄食规律和日摄食量,采用饱满度指数法在7-9月对124尾宝石鲈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9:00-17:00为摄食高峰期,凌晨1:00摄食活动最弱,翌日5:00摄食强度明显升高。7-9月,该鱼的日摄食率(用占体质量的百分比表示)分别为6.07%、3.34%、2.37%。宝石鲈有明显的摄食节律,属于白天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4.
鲢、鳙、草鱼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鲢、鳙和草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并对影响摄食节律和摄食强度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三种鱼都有明显的摄食节律。鲢、鳙鱼的饱满指数在每天4时最低,天亮前后开始升高,8时起明显升高,12时至20时是一天中的最高阶段,20时以后逐渐下降,午夜24时后,大约有6小时停食。草鱼的饱满指数也是以每天4时最低,12时和20时分别出现两个摄食高峰,两个高峰之间,即16时左右摄食强度有一个低落的阶段。试验也揭示了这三种鱼的日摄食率,即每天按单位体重的进食量。按日平均饱满指数法测计,鲢鱼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5.6%,最高值为16.8%,平均为11.4%;鳙鱼的日摄食率最低值为2.5%,最高值为16.4%,平均值为6.7%;草鱼的日摄食率的最低值为26.3%,最高值为49.9%,平均值为38.6%。在全年中三种鱼的日摄食率都以在7、8月份为最高,这就是鲢、鳙、草鱼一年中摄食的最旺盛期。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16~20℃室内条件下PVC管对黄鳝最大摄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无土养殖箱中,采用黄粉虫幼虫作饵料,相对于无PVC管组而言,PVC组黄鳝具有较大的摄食率,环境相对稳定,能量消耗少,其增重效果要好,饵料系数低,生物量和能量转化效率表现出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多棘海盘车对四种贝类摄食率和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2~24℃,盐度29.6,溶解氧6.9 mg/L,pH 8.01的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4种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贻贝(Mytilus eduli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摄食与食物选择性,以期了解多棘海盘车摄食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只有一种贝类作为饵料时,多棘海盘车对不同贝类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5 7~0.008 0 g干重/(h.只)(壳长为7~20 mm),其次是贻贝为0.003 5~0.004 9 g干重/(h.只)(壳长为10~21 mm),对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最小,为0.001 4~0.002 8 g干重/(h.只)(壳长为14~31 mm)。同时,多棘海盘车的摄食率还表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夜间的摄食率大于白天,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当4种贝类同时作为饵料存在时,多棘海盘车对东方缝栖蛤的摄食率最大,为0.003 0 g干重/(h.只),其次是贻贝为0.001 7 g干重/(h.只),以摄食率评价摄食选择,多棘海盘车对于该4种贝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其摄食选择性的顺序为:东方缝栖蛤,贻贝,菲律宾蛤仔,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的昼夜节律性及日摄食率。结果如下:黄颡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胃平均饱满指数在仔鱼前期、仔鱼后期和稚鱼期分别于21:00、3:00、6:00达最高峰,均于15:00达最低值。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仔鱼前期69.96%,仔鱼后期28.84%,稚鱼期10.00%。  相似文献   

10.
11.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黑Jun(Sebastodes fuscescens)的最大摄食率,并探讨了体重和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在15℃条件下,最大摄食率(Rmax)与体重(W)的相互关系为: Rmax=2662.80W^-0.3932(R=0.9364)。在温度为11、15、22、25℃的条件下,最大摄食率分别为119.01、328.63、287.10、226.97J/g.d,二者的相互关系为:Rmax=-967.03+141.14T-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室内静水法,测定了低温条件下(5~10℃)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软体部分平均干重为0.91±0.06 g)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摄食率(IR)和同化率(AE),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为(5.7±0.3)×104cells/mL。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对小球藻的摄食率和同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组之间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化率为42.95%~51.10%,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在低温下仍能生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体质量(30.25±2.5)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幼鱼在4个温度(11.5±0.5、14.5±0.5、17.5±0.5,和20.5±0.5℃)下摄食前后的排氨率。结果显示:饱食后,4个温度组哲罗鱼幼鱼的排氨率先升高后降低,其中14.5±0.5、17.5±0.5和20.5±0.5℃组具1个峰值,11.5±0.5℃产生2个峰值,其原因是鱼体内的机械性消化正常启动和化学性消化延迟启动共同作用的结果。4个温度组哲罗鱼幼鱼的排氨持续时间(DNR)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摄食前后排氨率(NR)与温度(t)之间的拟合方程分别为:NR=0.1427e0.0945t(R2=0.9567,11.5℃相似文献   

14.
几种因子对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值、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本文综述了这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环棱螺与河蚬的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为其在水体水质调控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环棱螺和河蚬均采集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小球藻购于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种库,试验在18个2L的烧杯内进行,试验期间温度(20.0±1.0)℃,pH 6.5~7.0,试验时间7.5 h。结果显示:环棱螺和河蚬摄食率的峰值分别为10.15、4.40μg/(kg·min),滤水率峰值分别为744.08、647.57 mL/(kg·min),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峰值分别为91.31%、 65.38%;除0.5、 2.5 h外,环棱螺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河蚬(P0.05)。环棱螺和河蚬均具有较强的小球藻清除能力,但环棱螺对小球藻的清除能力要高于河蚬,作为贝类控藻方面的生态修复工具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海洋滤食性贝类摄食率影响因子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的最大摄食率,并探讨了体重和温度等因子的影响。在15℃条件下,最大摄食率(Rmax)与体重(W)的相互关系为:Rmax=2 662.80W-0.393 2 (R = 0.936 4)。在温度为11、15、22、25℃的条件下,最大摄食率分别为119.01、328.63、287.10、226.97J/g·d,二者的相互关系为:Rmax=-967.03 141.14T-3.76T2(R = 0.960 2),由此式可推算出该种鱼的最佳食欲温度为18.76℃,在此温度下的最大摄食率估计为356.80J/g·d,最大摄食率与温度和体重的关系为:Rmax=(-7 161.63 1 045.25T-27.86T2)W-0.393 2。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水清滤法,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和大珠母贝(P.maxima)稚贝的摄食节律进行研究,旨在为珍珠贝岸基养殖时的科学投喂和管理提供参考。试验所用合浦珠母贝稚贝壳长(2.49±0.11)cm,大珠母贝稚贝壳长(2.14±0.16)cm。试验所用海水pH 7.79、盐度33.1、水温24~26 ℃,饵料为扁藻。通过测定0:00、3:00、6:00、9:00、12:00、15:00、18:00、21:00这8个时间点的摄食率,得到昼夜摄食节律。结果表明:除6:00~9:00时间段合浦珠母贝比大珠母贝摄食多外,其余时间段大珠母贝的摄食率均大于合浦珠母贝;大珠母贝一天的摄食总量显著高于合浦珠母贝的摄食总量。合浦珠母贝稚贝与大珠母贝稚贝的昼夜摄食节律相似,在0:00时摄食率最高,在6:00时摄食率最低,没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静水清滤法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大1组:大珠母贝壳长(1.02±0.07)cm,大2组:大珠母贝壳长(2.94±0.17)cm;合1组:合浦珠母贝壳长(1.15±0.21)cm、合2组:合浦珠母贝壳长(3.08±0.36)cm。结果表明,随着盐度或温度的增加,4个组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先升高,到达最大值后又降低;其中,大1组在盐度27有最大滤水率(0.274±0.079) L/h,合1组在盐度30有最大滤水率(0.325±0.011) L/h,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2组与合2组均在盐度33时有最大滤水率,分别为(0.660±0.027)L/h,(0.329±0.021)L/h,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珠母贝稚贝在盐度30时摄食率最大,合浦珠母贝在盐度33时摄食率最大,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稚贝在26℃时,滤水率和摄食率达到最大值,二者的最大滤水率之间或最大摄食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贝体生长,大珠母贝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合浦珠母贝,因此饵料需求量也更大;饵料不足可能是大珠母贝稚贝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野生和养牡蛎种群的比较摄食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5年4 ̄5月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用模拟现场流水法对该湾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蛎种群不同大小个体的摄食生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太平洋牡蛎种群在滤水率、选择率和吸收率等方面无明显的差异,但在保留率和摄食率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野生种群能比养殖种群更好地过滤下并摄入海水中的颗粒物。根据实验数据,用计算机模拟得出了野生和养殖牡蛎种群的滤水率与个体体重的关系为:FRw=2.88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