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河蟹循环水养殖模式中,进行4种不同净化工艺对池塘养殖尾水净化效果的比较研究.工艺1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进行净化;工艺2以水生动、植物进行多极净化;工艺3以浮萍和金鱼藻等进行净化;工艺4以微生态制剂和金鱼藻等进行净化.分别计算各净化区的污染物净化总量和单位净化面积的净化强度.结果表明,4种不同净化工艺对排入的池塘养殖尾水营养盐均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不同的净化工艺对NH3-N、TN、TP和CODMn的去除能力表现出一定差异.工艺3对池塘养殖尾水中NH3-N、TN和TP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的净化效率相对优于其他3种净化工艺.  相似文献   

2.
调研了江西省水产养殖尾水产生的实际情况,介绍了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方法,提出了江西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组合湿地系统对湖区池塘养殖尾水进行净化,以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减少对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组合湿地系统由3个莲藕净化塘、1个生态沟渠和1个人工湿地组成,面积分别为2.1 hm2、1.47 hm2和0.52 hm2,其中净化塘莲藕的覆盖度分别为0%、30%、60%。沿程采样测定水化学指标。结果显示,组合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的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指标。TN、TP由初始值1.3 mg/L、0.76 mg/L降到0.4 mg/L、0.09 mg/L,去除率分别为41.5%、77.5%;NH4+-N、COD由初始值0.27 mg/L、42 mg/L降到0.06 mg/L、27 mg/L,去除率分别为77.7%、35%。研究表明,该组合湿地系统能有效净化养殖尾水,实现水体循环再利用,可有效缓解南四湖的入湖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在宁夏银川地区的大规模稻蟹共作-池塘养殖耦合系统中,稻田种植面积52 hm2,水产养殖面积20 hm2,采取田间试验、水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稻田进水口、出水口水体中的溶解氧、磷酸盐、亚硝态氮、氨氮等水环境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9.2%、14.0%、100%,2021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5.1%、100%,2022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6.9%、74.4%、100%。试验结果显示,2022年稻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水平,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滤水性双壳贝类对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并寻找其净化能力最强时,贝类放养密度及规格,选择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及青蛤(Cyclina sinensis)四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贝类,研究其不同品种、不同养殖密度、不同规格对养殖尾水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及水体pH值的调节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三种贝类中,缢蛏的净化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48 h后缢蛏组水体pH值较为稳定,氨氮下降44.30%,硝酸盐含量下降81.36%,亚硝酸盐含量下降82.02%,优于其他两种贝类。(2)比较不同密度四角蛤蜊试验组,以5 ind/L密度组净化效果最显著,处理48 h后可有效降低水体氨氮值81.40%,而2 ind/L密度则会引起水体亚硝酸盐水平显著上升(P<0.05)。(3)不同规格缢蛏对养殖尾水pH值、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浓度48 h并无显著影响(P>0.05),但小规格缢蛏会引起养殖水体氨氮水平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6.
7.
PSB菌剂净化养殖水体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PSB菌剂施用到养殖水体后水质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PSB菌剂净化养殖水体的效果较好 ,实验池与对照池相比 ,水中的溶解氧平均升高了 10 .6 % ,高锰酸盐指数平均下降了 2 2 .3% ,氨氮平均下降了 2 5 .9% ,硫化物平均下降了 16 .7%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水质净化剂 ,可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潍坊市积极开展海水养殖尾水污染治理工作,落实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机械过滤+生态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方式,过滤粪便和饲料的颗粒态固体废物,利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分解水中残留的、溶解态代谢废物、溶解态营养盐、微生物制剂和药物残留等有机质,达到净化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尾水氮磷污染情况,对微藻吸收水中氮磷的机理及其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藻-菌"耦合共生体系,可为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郭珺  张铷 《水产科技情报》2023,50(3):188-193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发展对水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结合上海市青浦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实际,从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建设的背景、方案、实施、结果、经验及问题等六个方面介绍了青浦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饵料微藻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能力以及去除氮、磷的效果,选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和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4种微藻,在室内光照培养系统中进行了微藻净化养殖废水试验,试验时长为11 d。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对NH_4~+-N和NO_2~--N去除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8.35%和97.43%;海水小球藻对废水中PO_4~(3-)-P的去除率最高,为93.29%;就生长情况而言,绿色巴夫藻平均相对生长率最高,达到0.239 cells·mL~(-1)·d~(-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认为绿色巴夫藻是治理养殖废水的优势藻种。  相似文献   

12.
邵留 《重庆水产》2002,(1):20-2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增,造成环境污染,养殖池塘因水源水质恶化而造成死鱼的事故时有发生;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大量繁殖,病害越来越多,而鱼药滥用对鱼和其食用者均易造成药害。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与重复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是渔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对目前水产养殖中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建立高效,节能,健康的生态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海水养殖尾水的净化效率,研究了利用高效脱氮菌强化挂膜后的生物滤器对静止和流动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首先利用自主筛选的3株适应海水环境、可有效去除氨氮、亚硝酸氮及有机物的高效脱氮菌[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SLWX2、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X...  相似文献   

14.
海水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是海水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综合水处理技术,可有效去除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获得适宜的水力负荷条件是该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前提.构建一套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研究3种水力负荷条件(V1=0.50、V2=0.19、V3=0.10 m/d)对牙鲆(Paralicht...  相似文献   

15.
水浮莲对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净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在可控条件下对水产养殖排放污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浮莲对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总磷和COD均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各水质指标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2.4%、47.5%、23.2%、5.80%、51.5%和25.9%。  相似文献   

16.
鳗鲡工厂化养殖池水经0.5~64 mg/L的高铁酸钾净化后,pH波动<0.3,DO变化幅度<4.4%.而悬浮物、COD、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浓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对COD、硫化物、亚硝酸盐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5.3%、97.4%、20.6%.同时,高铁酸钾超过5 mg/L可使养殖水体的总菌数下降愈98.7%.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循环水培植高羊茅技术净化甲鱼养殖废水。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富营养水体中的氨氮、总氮、总磷、CODcr等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30d后,净化率分别达到99.7%、96.6%、94.7%、88.7%。废水培养的高羊茅株高,鲜重增长正常。  相似文献   

18.
养殖池塘水质生物净化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计2个试验池和1个对照池,将试验池分隔为鱼类放养区与水质净化区,使池水在两个功能区间歇循环流动。在净化区采用种植水生植物、吊挂河蚌和生物包三种生物方法来净化养殖水体。在放养区混养以吃食性鱼类为主的多种鲤科鱼类。在6~9月份,对3个鱼池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试验池的水质明显比对照池要好,水体透明度明显较高,TSS、CODMn、TAN、NO2^--N、NO3^--N、TN、TP和PO4^3--P的平均浓度明显较低。不过,2个试验池的DO总体上略低于对照池。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填料生物膜在养殖尾水处理中对水体氮循环的影响机制,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填料生物膜、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氮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差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填料生物膜微生物主要参与氮代谢活动。在属水平上,Pseudomonas、Spirochaeta、Opitutus和Syntrophus是填料生物膜氮素转化过程的重要功能微生物类群。与水体相比,填料生物膜的碳代谢活动能力较强(P<0.05);填料生物膜上固氮功能基因nifH、硝化功能基因hao、反硝化和异化硝酸盐功能基因napA、nirS、norB、norC、nrfA、nirB和氮代谢调控基因ntrC及其相应的关键酶均显著高于周围水体(P<0.05),且对含氮污染物有显著去除效果。研究表明,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内复合填料生物膜具有比周围水环境更强的氮周转能力,主要通过关键功能物种介导的固氮和反硝化作用实现养殖尾水氮素的转化和迁移。研究结果作为野外实验证据,可为复合填料生物膜系统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养殖尾水的危害,总结了目前池塘养殖尾水较为常见的处理模式,分别为池塘容纳量控制净化模式、原位净化模式和异位净化模式。控制容纳量的净化模式,可降低养殖污染的产生量,从根源上控制污染,达到净化目的;原位净化模式,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方法,对水体进行净化,降低排放尾水中的污染物;异位净化模式摆脱了净化操作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同时原位净化中的各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在异位净化模式中使用,能实现对尾水更彻底地处理,异位净化的整体净化效果更具优势,更易达到减少水源污染、提高养殖产量的目标。指出,未来综合治理的异位净化模式将会是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的主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