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78-9879
以青海省同德高寒牧草良种繁育基地的4种牧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叶老芒麦、短芒老芒麦、中华羊茅和冷地早熟禾在高寒地区的幼苗建成、越冬率、平均株高和种子前3年的种子产量。结果表明,作为高寒地区的种子繁育牧草种,多叶老芒麦和短芒老芒麦比其他2个草种具有更大的优势。最后,讨论了在高寒地区建设牧草良种繁育基地的意义,并对以后该区的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种子生产的诸多系统和环节中,良种繁育技术是确保小麦种子质量和产量达到要求的最重要的环节。基于此,介绍了小麦良种繁育的关键技术,包括品种的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去杂去劣、收获、晾晒、贮藏等内容,为小麦良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等方面简述了小麦良种繁育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天津市小麦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小麦良种生产产量和质量提升,保障天津市小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晋江地区农科所小麦育种研究工作针对本省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种麦损稻的问题,开展育种研究。经过廿多年的努力,先后育成四批、22个小麦品种。1959年开始,从南大2419和抗锈5204的杂交组合中选出敌锈早、长穗早两个品种,比闽晋2号(系选育成)早熟5—6天,产量高出20%,这是我所第一批杂交育成的品种。第二批杂交育成的品种有白芒、抗锈青,其组合都是欧柔与阿夫,1963年杂交,1967年推广;两江  相似文献   

5.
据现代文献资料记载,1921—1925年期间,中国先后从国外引入小麦品种300余份,在生产曾推广的品种碧玉麦就是其中一例。1932年从英国人潘斯维尔(Fohn Percival)处购进世界小麦品种1700多份,后称之为潘氏小麦,经中国老一辈小麦科学家精心选择培育,先后选出南大2419、矮粒多、中农28等优良品种。从1946年前北京大学农学  相似文献   

6.
我场从1960年开始进行小麦原种繁育工作。几年来繁育了大量的良(原)种,截止1965年8月底先后共推广了小麦良(原)种约87.6万斤。推广的种子,一般纯度和净度均为97.5—99.9%,发芽率为90—99.5%。据1961—1963年两年度在我场试验结果,原种比大田良种增产8.18%;1963—1964年度在我场和襄阳县两个公社生产队试验结果,比当地自选种子或一般种子增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小麦种子需求量非常大,均在200万t以上,但近几年来小麦种子退化现象较严重,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制约。小麦良种繁育是解决小麦种子混杂退化,保证良种供应,促进小麦持续、稳定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良种繁育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地力水平和市场需求,选用符合  相似文献   

8.
南大2419(Mentana)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鉴别寄主之一。采用经典遗传分析与等位性分析相结合方法,通过分小种(菌系)鉴定,分析南大2419所含抗条锈病基因和遗传特点及其与已知基因的异同。结果发现:南大2419对Su-1和86036菌系的抗性正交由3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控制;对CY26小种抗性正交由2对隐性重叠或独立基因所控制,反交由2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正反交抗病遗传特点不同,可能与细胞质效应有关。等位性分析表明南大2419所含的3对主效基因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系中的主效基因Yr7、Yr8、Yr9、Yr10、Yr17、Yr19、Yr22、Yr23、Yr27和YrSu不同,为未知基因,暂定名为YrMen1、YrMen2和YrMen3。  相似文献   

9.
正河南省滑县为中国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黄淮海优势小麦产区,被称为"豫北粮仓"。小麦制种在河南省占据重要地位,滑县繁制种面积、繁制种产量、种子调出量连续多年处于中国前三位。2019年,河南省滑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县",现已建成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共2.3万hm2,小麦总产量1.7亿kg,种子调出量1.5亿kg,可满足约80万hm2的小麦生产用种。滑县作为"全国小麦制种大县""全国小麦种子调出大县""全国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良田优势、  相似文献   

10.
黑小麦是相对于白粒或红粒小麦而言的,即子粒颜色较深的,如蓝、紫、紫黑、黑色等都可称作黑小麦或黑粒小麦.黑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在15%~21%,比普通小麦高0.1~0.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种子纯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9.0%的扬麦16为材料,设置不同小麦用种纯度,进行了扬麦16不同纯度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纯度对产量的影响显著,种子纯度越高,田间表现越好,各产量构成间的参数值越大,产量越高,在些基础上提出种子生产单位制定良种繁育的措施,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诸城市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注重搞好种子加工,狠抓统一供种,促进了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去年,该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种子产业化试点县(市),该市种子服务总公司被吸收为全国种子集团成员,被省里批准为“三○”工程项目小麦、玉米良种标准化样板县(市)。 诸城市有80万亩粮田,对农作物良种的需求量比较大。为此,该市首先狠抓了种子基地建设,建起了80个种子专业村,良种繁育制种基地达到了5万亩。小麦良种繁育,按照“125”工程的要求,狠抓“一圃三  相似文献   

13.
《新疆农业科学》2011,(11):1956+2157
<正>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安排,2005年5月,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具体部署的新疆农科院小麦育种家塔城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小麦育种家塔城基地以原原种繁育田、种子加工及配套设施建设、良种繁育推广为核心任务,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加速良种应用和转化为目标,以生产小麦原原种、原种,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承担试验为主要功能。构建了集科研、良繁、种子加工、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等  相似文献   

14.
从1961—1964年,经过四年的大田和结合盆栽试验结果证明,用适当时间的低频(50周)交流电处理小麦种子,有利于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并可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兹摘要简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供试品种为南大2419与阿夫两个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邢台市良种推广体系改革发展的总体概况入手,指出目前邢台市种业市场体系完善,种业市场监督管理体系趋于完善,同时论述邢台市的小麦育种成就与品种推广方式方法,小麦新品种主要来源,小麦种子的繁育及加工方式,小麦良种推广经销的方式和方法,小麦生产上品种的推广及布局情况。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我国常年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是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单产的途径。从多年的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小麦良种繁育的关键措施。通过在选地、整地、施肥、种子处理、病虫害防治和及时收获过程中关键技术的控制,从而达到繁育种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一、岱字十五号棉花良种退化现象和原因分析宿松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岸,为安徽省重点棉区之一。自1951年推广岱字十五号棉花良种以后,单位面积产量和纤维品質較过去种植中棉大大提高;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良种繁育更新制度,棉花机械混杂机会多,变異性大,退化严重,因此降低了良种在生产上的增产作用。目前岱字十五号棉花良种退化征状,主要表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形态方面1.株型:正常株塔型,比較紧凑,下部第一、二果枝較短,茎秆紫紅色,茸毛少,光滑;退化株株型或松散或过紧,主茎节間  相似文献   

18.
阿勃小麦自1959年引进我区以来,经过几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一直表现比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南大2419小麦增产。襄阳专区自1960年开始种植,到1964年夏收面积达18万亩,约占全区小麦面积的2.87%。根据各地反映,该品种需肥较多。我所为了进一步明确其需肥量,探索不同施肥水平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1961—1962和1963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布隆迪共和国(以下简称布隆迪)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及推广模式,为深化我国与布隆迪农业合作提供参考.[方法]介绍分析布隆迪的农业良种使用基本情况、繁育模式、良种行政管理与推广体系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近年来,布隆迪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年度使用量相对较稳定,其中菜豆、花生、土豆、水稻等种子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布隆迪已初步建立了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农业良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其良种繁育模式分为民间良种繁育模式和国家良种繁育模式,但良种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商品良种,主要表现在繁育技术落后,良种质量差,且繁育成本高,与良种年度使用情况极不吻合.布隆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机构完整,但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推广主体较单一,推广经费严重缺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推广手段和推广条件落后.[建议]政府主导,强化统筹推进;科技先行,发挥支撑作用;开放市场,依托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古浪县2005-2007年实施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做法与成效。其具体做法是: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强化监督管理;加强良种繁育,保证种子质量;加强技术服务工作,确保效益发挥;做好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其成效表现在小麦良种覆盖率提高;促进了小麦区域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种子企业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