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6,(11):1653-1658
为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复垦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和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及采样分析,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垦年限的土壤酶活性不同,复垦20 a的土壤酶活性优于复垦15,10 a和对照;不同复垦年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作用不同,复垦20 a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高于复垦15,10 a和对照。植被恢复可以促进土壤生态肥力提高,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土地复垦的内涵和复垦土壤概念、特性、相关人为土壤分类等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复垦土壤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对复垦土壤资源的农业利用需求强烈,亟须系统、定量、详细的土壤类别提供对应的土壤信息,为今后复垦土壤利用及类似人为干扰强烈的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充填复垦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本身的不均一性,使得充填复垦土壤特性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较低。以土壤含水量作为反映土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研究了充填煤矸石复垦地、充填粉煤灰复垦地和未塌陷区对照地的含水量变异的结构性。结果表明,充填复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空间变异性小,复垦行为使土壤综合性质变得均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土地复垦对原地浸析稀土尾矿0~20 cm土层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赣州市龙南县某原地浸析离子型稀土尾矿为研究对象,从浸矿剂残留、土壤酸碱性、土壤养分和重金属污染等4个方面对比复垦前后土壤质量变化,探讨稀土尾矿土地复垦的效果与潜在问题。结果表明:复垦后土壤的浸矿剂NH+4含量从89.00 mg·kg-1降低至8.70 mg·kg-1,土壤pH由4.15增加至5.16,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则由0.44降低至0.31。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复垦前后土壤5种非稀土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均为清洁水平;而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复垦前后土壤稀土元素总量的污染水平分别为无污染-中度污染水平和无污染水平。研究表明,土地复垦可显著改善该矿区土壤的浸矿剂残留、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但土壤肥力衰退问题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矿区自然地貌(ZR)、未复垦的排土场(WF)与复垦5年排土场(FK)0—6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复垦对排土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复垦排土场的土壤容重和砾石含量均显著高于复垦排土场和自然地貌,而土壤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均低于复垦排土场和自然地貌,其中田间持水量显著低于复垦排土场和自然地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方程拟合分析发现,土壤砾石含量影响土壤容重和持水保水性能。复垦使排土场土壤容重及砾石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含水率、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呈升高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排土场土壤容重、含水率、饱和含水率呈升高趋势,而田间持水量和砾石含量呈降低趋势。复垦排土场40—60 cm、自然地貌40—60 cm、复垦排土场20—40 cm土层土壤的综合评分分别排第1、2、3位,说明排土场复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优化土壤质地,并在复垦5年情况下对土壤的改良深度可达60 cm。以上研究结果对矿区复垦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村庄复垦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宅基地复垦”、“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旧村复垦”、“村庄整治”等作为关键词,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检索1990—2019年发表的文献,归纳我国村庄复垦的总体概况、内容框架和重点领域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我国村庄复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3个方面:1)村庄复垦过程与技术,包括复垦规划、地形重塑和土壤重构等;2)村庄复垦评价,涵盖复垦潜力评价、复垦适宜性评价、土壤质量评价和复垦效益评价;3)村庄复垦公共社会问题,涉及增减挂钩、农民权益、人居环境以及精准扶贫。未来需要开展村庄复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工艺研究,同时要准确认识不同区域村庄复垦土地的生产力差异机制及培肥措施,构建全面现势的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景观格局与生态效益分析体系,完善法律制度、监管手段和资金来源,满足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生物菌肥对矿区复垦土壤磷、有机质、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室内盆栽模拟试验,通过研究煤炭矿区1,2,3a复垦土壤中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来分析生物菌肥对复垦土壤熟化的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生物菌肥后,不同年限复垦土壤中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但对不同复垦年限土壤提高效果不同。总体而言,3a复垦土壤的质量好于2a和1a复垦土壤。  相似文献   

8.
煤炭开采引起地表沉陷,使地表变形、坡度加大,土壤侵蚀加重,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土地复垦是恢复耕地的重要措施,而矿区复垦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对于土壤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以淮南张集矿区复垦土壤为对象,研究其容重、团粒组成和含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垦时间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现增加趋势;复垦土壤在垂直层次上表现出随深度的增加,土壤复垦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一;同时复垦土壤物理性质随复垦时间增长呈现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9.
北方滨海盐碱化地区宅基地复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农村宅基地复垦后的耕地质量,以北方滨海盐碱化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津津南区葛沽镇进行农村宅基地复垦模式的研究,基于水盐调控、土壤功能重构、生物选择和微区改土4种复垦技术,提出了3种集成复垦模式。选取土壤含盐量、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不同复垦模式的效果分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复垦前各层的土壤养分属于中等偏低水平,0~20 cm土层的养分比40~60 cm的较差。经过2年复垦后,复垦集成模式1对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改善较大,模式2对土壤中各评价指标的改善均较大,模式3可明显降低土壤含盐量。3种集成复垦模式均提高了土壤各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等含量,降低了土壤中的含盐量,土壤养分达到了高等水平。该研究可为北方滨海盐碱化地区的宅基地复垦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西郜村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景观模型,利用GIS与地统计学的方法预测了复垦后土壤养分状况,并将其与复垦前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复垦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的变异程度、块金系数与变程均会降低,且块金系数与变程在复垦后均具有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复垦后较复垦前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分布更为均匀,村庄与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降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以及研究区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土壤培肥建议,对今后研究区农田管理与施肥工作具有实际意义,并为其它区域复垦前后土壤养分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矿区工程复垦后,农业措施对复垦土壤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以原平露天矿区复垦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人工农业措施干预下的复垦地和自然恢复的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尤其是有机肥施用相对自然恢复可以显著提高复垦土壤有机质含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种植相同作物情况下,有机肥+无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提高复垦土地生产力;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土地生产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金成  侯佳渝  谢薇  陈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085+10093
[目的]为了研究天津市南部地区复垦地土壤汞元素的含量特征,促进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方法]建立了8个工作区,配套采集复垦地、残留建设用地、周边农用地的耕层土壤及土壤剖面,并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复垦地土壤汞元素普遍低于周边农用地。农用地汞元素含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复垦地土壤剖面含量规律性不强,与周边农用地土壤剖面差异很大。[结论]应减少污水灌溉,使用重金属含量低的肥料,防止复垦地土壤汞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研究小范围露天矿区复垦过程,对使用充填式复垦产生的土壤贫瘠、土壤侵蚀和土壤压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为今后土地复垦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侯颖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5):72-75
土壤微生物及根际效应的研究能为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质量的评价及复垦初期土壤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对平原农业区采煤塌陷复垦1年和3年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无论根际还是非根际,复垦后1年和3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均比对照少,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占对照土壤的20.3%~66.5%、2.8%~56.3%和1.1%~45.1%%;但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趋势不同,即,复垦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除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外,细菌和真菌数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变化,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复垦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复垦1年和3年的土壤总微生物根际效应分别为1.7和3.3,均表现为正效应.这表明在采煤塌陷复垦初期种植适当的植物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土地复垦在补充农地数量、实现占补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不同复垦类型的土壤肥力特征及培肥、利用途径,对提高复垦土壤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山西平朔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表层土壤质量差异对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复垦农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和排土场未复垦地作为对照,共选择18个样地,对比研究复垦农用地、未复垦地及原地貌未受损农用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差异,揭示复垦农用地土壤重构的过程及变异的规律。结果表明:(1)复垦农用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全钾、有效磷、速效钾的均值都略高于未受损农用地;而复垦农用地有机质、全氮的均值都略低于未受损农用地。(2)复垦农用地和未受损农用地在0~10 cm的土壤容重及pH值均略低于10~20 cm土层;0~10 cm的土壤肥力指标均值略高于10~20 cm土层。(3)在0~10 cm土层,复垦耕地和复垦林地的相关土壤理化性质要优于未受损耕地;在10~20 cm,复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基本上优于未受损耕地。(4)复垦13年的耕地土壤容重、速效钾与未受损耕地差异不显著;复垦22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复垦19年林地,复垦19年林地的单个土壤理化指标基本上优于未受损林地。  相似文献   

17.
刘金成  侯佳渝  谢薇  陈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16+6223-6216,6223
[目的]为了研究天津市南部地区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促进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方法]建立8个工作区,配套采集复垦地、残留建设用地、周边农用地的耕层土壤及土壤剖面,并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复垦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周边农用地.复垦地有机质含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复垦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规律性不强,与周边农用地土壤剖面差异很大.[结论]采取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复垦土地的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不同复垦年限和复垦模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构建露天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以山西安太堡露天矿区3,8,20年复垦耕地、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原地貌耕地和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样地土壤容重、养分、微生物量及酶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样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复垦区土壤容重在1.37~1.5...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主要阐述了充填复垦的方法及复垦过程中土壤的性质变化,目前充填复垦根据充填材料的不同分为粉煤灰、煤矸石、河湖於泥及垃圾充填,复垦土壤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分、养分、生物活性、土壤生产力、污染物质及其修复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主要阐述了充填复垦的方法及复垦过程中土壤的性质变化,目前充填复垦根据充填材料的不同分为粉煤灰、煤矸石、河湖於泥及垃圾充填,复垦土壤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水分、养分、生物活性、土壤生产力、污染物质及其修复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