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介绍了柠条的生长状况、作业条件及柠条平茬收获机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切割特性。就现有柠条平茬收获机械的结构参数等技术性能和应用情况进行阐述,根据生产需求,参考现有整体机具的技术特点,设计一种新型高效智能化柠条平茬收获机,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6.
7.
阐述了日光温室尖椒平茬再生栽培技术这一项降低成本、减少投资、经济效益显著的实用技术,为反季节生产蔬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9.
10.
介绍了我国柠条种植的分布情况,根据生产实际调查,论述了柠条平茬的必要性,对机械化柠条平茬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荷藕切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新机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荷藕切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偏置曲柄滑块式莲藕切片机的整体结构,对荷藕切片中存在的物料夹持问题、粘刀问题和藕片破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给出了新型荷藕切片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单元最邻近匹配的蝗虫切片图像修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序列切片中带有褶皱的蝗虫切片图像,提出基于单元最邻近匹配的方法打开褶皱,首先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法对放大2倍的切片图像提取褶皱切片和参考切片特征点,利用k-d树策略确定初始的匹配对;然后经RANSAC算法剔除误匹配;再分别对褶皱区域和褶皱切片进行单元划分,并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求每个褶皱子单元最邻近的切片子单元中匹配点对的空间映射模型;最后利用该空间映射模型求褶皱子单元的对应匹配块,完成褶皱区域的修复。试验表明:采用单元最邻近匹配的方法能够搜索到更多的特征点,建立的空间映射模型也能更好地匹配褶皱区域的图像纹理变化,能较好地完成对褶皱区域的修复,实现带破损切片的精确分割和修复。 相似文献
14.
15.
3种黑色作物种皮花色苷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比色法研究了外界因素及5种杀菌工艺对黑米、黑大豆、黑玉米种皮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在避光、自然光和日光灯条件下稳定性最好的是黑大豆花色苷,其次是黑米花色苷,最差的是黑玉米花色苷。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黑米和黑大豆花色苷的稳定性较好,黑玉米花色苷的稳定性较差。NaCl、蔗糖、葡萄糖等食品原料,防腐剂苯甲酸钠以及K^+、Ca^2+、Mg^2+、Zn^2+、Cu^2+ 5种金属离子对3种花色苷稳定性影响不明显。煮沸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巴氏灭菌、微波灭菌、高温短时灭菌5种不同杀菌工艺中,高温短时灭菌的影响较小,高压蒸汽灭菌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茎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也是世界范围内丰富的生物质资源。茎秆切割是刚性体与柔性体的直接互作过程,是茎秆处理的重要工序。茎秆切割与农作物高效低损伤收获及茎秆资源化利用密切相关,开展割刀与茎秆切割互作过程的研究是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的重要方面,对于农业生产与生态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围绕茎秆切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具体为:围绕茎秆力学参数与本构模型,阐述了茎秆生物学特征与力学参数的关系、测试方法与设备、茎秆本构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结合割刀结构参数与型式、耐磨性能、自磨锐性能,介绍了割刀的结构型式与材料特性;针对割刀与茎秆的切割互作过程,系统介绍了切割原理,以及高效率、低功耗、低损伤等切割技术研究目标;从试验研究的具体参数及目标值到仿真研究的不同类型,梳理了两种研究方法在茎秆切割中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问题,着重探讨了茎秆切割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中茎秆切割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茎秆切割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也是世界范围内丰富的生物质资源。茎秆切割是刚性体与柔性体的直接互作过程,是茎秆处理的重要工序。茎秆切割与农作物高效低损伤收获及茎秆资源化利用密切相关,开展割刀与茎秆切割互作过程的研究是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的重要方面,对于农业生产与生态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围绕茎秆切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具体为:围绕茎秆力学参数与本构模型,阐述了茎秆生物学特征与力学参数的关系、测试方法与设备、茎秆本构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结合割刀结构参数与型式、耐磨性能、自磨锐性能,介绍了割刀的结构型式与材料特性;针对割刀与茎秆的切割互作过程,系统介绍了切割原理,以及高效率、低功耗、低损伤等切割技术研究目标;从试验研究的具体参数及目标值到仿真研究的不同类型,梳理了两种研究方法在茎秆切割中的应用概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问题,着重探讨了茎秆切割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中茎秆切割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水资源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为了解决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问题,利用翔实的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水资源演变特征,并采用均衡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减少和增加趋势,由于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地下水补给量明显减少,由20世纪50年代末36.5×108m3/a减少到90年代末23.3×108m3/a,由此引起了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大幅度衰减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作物模型可以系统定量地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模拟,并整合环境因素及田间管理措施来预测产量,分析相关的影响因子,找寻最佳的种植及管理情景。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是众多作物模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型之一,针对该模型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结构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并详细分析了该模型在模拟农田水管理中的模拟机制以及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