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荣青海  李保英 《中国棉花》2002,29(10):33-33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提高,麦套春棉已成为安阳地区棉花栽培的主体形式.本区常年植棉面积6.7万公顷左右,其中80%为麦套春棉.为有效解决麦套春棉晚发迟熟问题,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探讨了麦套春棉"以促为主,促控结合"的促早栽培技术,对实现棉田高产优质高效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麦套夏棉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套夏棉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刘金海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河南安阳455112小麦夏棉两熟是黄淮棉区两熟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冀鲁豫三省两熟面积的44.8%。但迟熟和霜前花率低是较普遍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特提出麦套夏棉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推广范围麦套夏棉,要...  相似文献   

3.
麦套夏棉两种较好种植方式比较李秀奎,张少芸,崔静山东泰安市棉办271000泰安市麦棉套种的主要种植方式为3-1式和2-1式。3-1式小麦占地较多,产量与纯作麦田基本相当,但棉花密度难以保证,产量不稳。2-1式小麦占地较少,产量降低,但棉花面积增加,经...  相似文献   

4.
蒜套棉高产成铃动态及相应技术措施徐家安,李修喜(江苏徐州市农科所221121)(贾汪区耿集农技站)蒜套棉是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乡棉花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方式,面积常年1万亩左右,占植棉总面积的75%以上。这一栽培方式,既稳定了棉花生产,提高了全年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棉地间作套种蔬菜技术张运胜徐晓海(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安乡,415600)湖南省安乡县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之一,常年植棉面积1.7万公顷左右。过去棉地耕作制度主要是棉花—油菜两熟制,效益较低。为了探索棉地高效耕作模式,于1996年开始实施“棉地高效种植...  相似文献   

6.
套作棉的优化栽培体系与高产关键技术胡德平山东省济宁市棉花办公室272119山东省济宁市常年植棉11万~13万公顷。1990年以来麦、蒜、瓜、菜等套作棉花已占植棉总面积的85%以上,形成了三大优化栽培体系,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1三大栽培体系的特点与生产...  相似文献   

7.
棉花是南阳盆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万hm2,其中麦套移栽棉面积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马铃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又一经济作物,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较高。在棉花预留棉行上采用地膜覆盖间作菜用型马铃薯,马铃薯5月中旬提前收获后移栽棉花。与传统的麦套移栽棉相比,多收获一季马铃薯,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棉花移栽时间推迟半月左右,只要加强管理,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对小麦、马铃薯、棉花一年三熟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总结。1选用良种三种作物均选用目前当地推广面积较大品种。小麦选用弱春性早熟优质小麦品种,如郑9023…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以地膜棉栽培技术为代表、适合鲁北棉花前中期以促为主的配套技术逐步形成,较原栽培策略有了很大变化。1 策略鲁北有一熟春棉、麦套棉和部分夏棉多种种植方式,基本问题都是苗弱、晚发、晚熟、低产,但不同种植制度和不同种植方式之间棉花生育进程差距很大,仅以棉花生育期作为实施措施的时间是欠妥的。因此,应以季节为依据,参考棉花生育进程,实施前  相似文献   

9.
棉花是大英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人均植棉收入158元。近年来,为了提高棉田经济效益,降低植棉风险,广大棉花科技人员,充分利用棉田前期、中期、后期有利的光热条件,大力开展棉田综合利用,改麦(油)后棉为麦棉套作,实行“彻底改制,规范改制,科学改制”。为了克服粮棉争地矛盾,在小春播种小麦时,采用人力机播或挖沟点播,使“种子、密度、肥料”三不减以增加小麦基本苗,使小麦产量不减。利用预留行种植短季作物,提高棉田复种指数,实现全年增收。据1998年县棉办统计,全县预留行面积4…  相似文献   

10.
唐河是南阳盆地的重点植棉大县.年种植面积2.5万~3万hm2,种植模式以麦套棉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和小麦机收面积的不断扩大.麦套棉不利小麦机收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麦套棉移栽后易出现麦“烤”苗(棉苗)、蕾花期枯(黄)萎病发病比较严重、后期易早衰等技术问题。从2006年开始.劳力少、地头窄、预留棉田面积小的农户,开始试种麦茬棉.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间作套种棉田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随着转 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 ,提出了“以防治棉蚜为主 ,注意查治棉叶螨 ,兼治棉铃虫等其它害虫”的间作套种棉田害虫防治新策略。坚持“对二代棉铃虫不喷药防治 ,作物共生期间尽量少用药 ,必须选用高效低毒药”的用药原则。各间作套种棉田病虫害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 麦棉套种田小麦与棉花间作套种分为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两种类型 ,麦套春棉小麦与棉花共生期长 ,因此 ,病虫发生为害较麦套夏棉重。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麦蚜、红蜘蛛、锈病、白粉病、丛矮病等。棉花主要病虫害有苗病、棉蚜、棉叶螨 (红蜘蛛 )、地老虎、蓟马、棉铃虫、玉…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抗虫棉在安阳县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庆 《中国棉花》2001,28(1):36-36
近几年本地棉铃虫发生严重 ,棉农谈虫色变 ,为了解除棉农后顾之忧 ,提高植棉积极性 ,1 998年在崔家桥乡北街村 ,引进试种抗虫棉获得成功 ,近两年全乡已发展到 2 0 0公顷 ,平均单产 91 5kg,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 选择优良抗虫棉品种春棉以中棉所 2 9、新棉 3 3 B为主 ,夏棉以中棉所 3 0为主 ,良种覆盖率达 1 0 0 %。基本普及原种一代种子 ,并认真搞好种子精选 ,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统一供应包衣脱绒棉种率 95%以上。2 适时播种一般瓜套春棉 4月 1 5~ 2 5日播种 ,麦套春棉 4月 2 5~ 3 0日播种 ,夏棉 5月 1 5~ 2 5日播种。3 种植模…  相似文献   

13.
棉花不同时期化调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调作为一种新的增产技术,已在棉花上广泛应用。为适应生产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使用技术,1991年进行了不同化调时期试验,现将结果报道于后。材料和处理试验以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为材料。春棉为中棉12,夏棉为中棉14。春棉化调时期处理:1.苗、蕾、初花期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植棉区麦后直播短季棉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黄河三角洲植棉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一直以一熟制纯春棉种植为主。近年来,受植棉比较效益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一熟制春棉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向两熟制粮-棉种植的趋势有较快增长,这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稳定该区植棉面积总体上是有利的。但是,由于该区缺乏粮-棉两熟制种植方面的配套技术,导致两熟制中的棉花产量较低,尤其是麦后直播短季棉的产量更低,且很不稳定,严重制约棉花生产的健康发展。2015年以来,  相似文献   

15.
高唐县棉花、绿豆间作栽培技术高洪家山东高唐县棉办252800我县直播春棉面积常年稳定在2.6万hm2以上,为了提高棉田种植效益,我们进行了棉花、绿豆间套模式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棉花间套绿豆皮棉产量1400kg·hm-2,能增收绿豆700kg·hm-2...  相似文献   

16.
我县小麦套种夏棉已有10年的历史。两熟面积一直稳定在20万亩左右。夏棉品种已由中棉所10号更换为中375。目前麦套夏棉仍处发展趋势。夏棉的生育特点既不同于一熟春棉,也不同于麦套春棉。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简述如次。1、适期播种。据山东省气象局农气研究室分析,夏棉播种至初霜≥0℃积温为  相似文献   

17.
在豫东地区进行麦棉套种和麦后移栽条件下棉花统一密度、不同行距的试验,以探讨简化栽培并适用于机械收获的植棉模式.结果表明:麦套棉行距76 cm、株距19.5 cm,种植密度6.75万株·hm-2;麦后移栽棉行距76 cm、株距17.5 cm,种植密度7.50万株·hm-2;这两种种植模式下产量高,是较为理想的机采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洞庭湖植棉区常年植棉面积18万hm2以上,是湖南省主要植棉区,该区多以棉花单作和棉油套作为主,也有部分麦棉连作,菜棉间、套作等。近年来,随着植棉成本的不断上涨,植棉效益变差,加之2014年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实行棉区种植结构调整后,洞庭湖植棉区植棉面积大大缩减,导致  相似文献   

19.
怎样防止麦套棉缺苗断垅郭连柱,魏海华,庞彤山东阳谷县棉办2523001种麦时,分别按套种春棉和套种夏棉的计划面积留好标准行。套春棉三二式即带宽1.5m,高低畦种植,低畦内种3行小麦,预留空档1.1m起垄,次年种2行棉花,小行50cm,麦棉间距30cm...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植棉面积不大 ,棉区分布于中部仁寿至巴中的狭长丘陵地带 ,常年植棉 1 3~ 1 7万公顷 ,但属原棉及棉制品的消费大省。 1 999年以后 ,随着棉花政策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受植棉规模小的影响 ,四川省棉花生产出现较大的波动 ,面积、产量下滑明显。为扭转棉花生产的不利局面 ,积极应对我国加入 WTO后棉花生产的新形势 ,四川省农业厅于2 0 0 2年 1月召集全省主产棉县负责人对本省棉花生产应如何发展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大家认识到 :经过区域调整的 2 2个主产棉县 ,4— 9月温、光、水资源配合协调 ,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如能在栽培上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