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克东县宝泉镇是嫩江平原盛产大豆的地区之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种植大豆越来越重视,全镇12.5万亩耕地,1988年大豆面积仅有3万亩,占总面积31%;到1991年大豆面积上升到5万亩,占总面积的42%,1992年大豆面积上升到6.5万亩,占总面积的50%;1993年预计大豆面积可上升到7.6万亩,占总面积60%。 1991年以前大豆种植轮作比较合理,大部分是麦—麦—豆—杂,或者是杂—麦—豆—麦。1992年重迎茬的大豆面积占大豆面积15%,平均亩产下降5市斤。1992年大豆重迎茬面积达3万亩,占大豆面积的50%,根线虫病面积较多。1993年大豆重迎茬面积预计可达4万亩。大豆面积的迅速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种植比例和轮作形式,大豆重迎茬问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
大豆在我省为粮油兼用作物,建阳、三明地区是我省大豆的主要产区,常年产量占全省总产四分之一。建阳地区1986年总产1326万公斤,三明1985年总产1188万公斤。根据种植方式和收获季节不同,分为秋大豆、春大豆和田埂豆三种类型。七十年代以前,以早稻——秋大豆为主的轮作方式,三明市每年种植10多万亩,建阳种植20万亩左右,七十年代以来,因改制、扩大双季稻,稻——豆轮作的面积不断减少,加以锈病流  相似文献   

3.
甘薯在我省旱粮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有较大的发展,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203万亩发展到1962年的750.7万亩,常年种植面积500—600万亩,占旱粮总面积的25.92%,总产由1949年的4亿斤(折谷)增加到1973年的27亿斤,占旱粮总产量的54.2%。甘薯生产的发展对我省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单产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全省山地和丘陵约占90%,平原仅占10%。热量资源丰富,≥10℃的积温达5000—7000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自东南的1000mm向西北递增至2000mm。由于地势复杂,形成了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制度。 本省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品种类型多,但历来生产水平较低。据1949—1984年统计,每年大豆种植面积75.0—136.7万亩,单产61—165斤。其中春大豆种植面积30.72—74.8万亩,单产60—186斤,而秋大豆分别为28.9—82.7万亩和41—155斤。  相似文献   

5.
大豆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它既是粮食作物,还是油料作物,也是养殖业主要饲料来源及医药制造和食品轻工业原料。大豆及其加工制品是我国传统出口物资。一、我国大豆生产的历史回顾我国曾是种植大豆面积最大、大豆总产最多的国家。在30年代,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三以上。之后,由于战争原因大豆生产不景气,到1949年我国大豆面积仅为1.24亿亩,总产510万吨,仅及30年代总产1000余万吨的50%。在“一五”、“二五”期间,大豆生产迅速恢复,1957年面积达1.91亿亩,大豆总产1956年1005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大豆生产再度下滑,1958—1964年期间,年种植面积在1.4—1.5亿亩,总产640—875万吨;  相似文献   

6.
一、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其优势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种植大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主要生产国之一,总产量曾居世界第一,后来由于多种原因退居美国、巴西、阿根廷之后而居第四位。世界大豆产量1992年为11,240万吨,我国大豆产量为995.4万吨。黑龙江省是国家主要商品大豆产区,面积约占全国大豆面积的30%,产量接近全国总产量的30%。从“七五”期间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单产、总产数量逐年提高,从而为外贸出口提供了越来越充足的资源,年出口数量稳步增长。“六五”期间共出口大豆56亿斤,平均年出口11.2亿斤,在1985年以来出口均在20亿斤上下,约占全国出口量80%~90%。  相似文献   

7.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全市总面积34063hm^2,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8.9%,粮食总产量占黑龙江省的22%左右。绥化市具有耕地2160万亩,其中大豆种植面积约600万亩。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和江苏省大豆生产概况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已有50O0余年的栽培历史,自然条件适宜大豆生长。东北、黄淮和江淮是我国三个大豆主要产区。1949年我国大豆总产量仅为102亿斤,单产81.5斤。建国后大豆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我国大豆总产量达到198亿斤。所年代平均每年  相似文献   

9.
一、大豆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湖南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分布极为广泛。早在1936年大豆种植面积曾达117.0万亩,总产10.6万吨。山于长时期战争的影响,农业生产遭受很大的破坏,到1949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仅64.22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大豆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面积以每年19.3%的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全国大豆生产简况1997年全国大豆生产形势总的看,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总产量减少,单产下降。据农业部初步统计,全国大豆种植面积16800万亩,比上年增加1060万亩,增长67%;总产量1734万吨,比上年减少55万吨;平均亩产由上年的11...  相似文献   

11.
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3西南地区大豆种植模式 西南山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大豆面积1000万亩左右。由于人多地少,口粮中玉米还占有一定比例,因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大豆很少清种,多与玉米间作套种,其中四川近年来以“麦/玉/豆”模式为载体的套种大豆发展很快,2009年,全省示范推广面积达480万亩,比上年增加37.1%,大豆总产近60万吨。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大豆生产起伏较大,面积最大时达1.9亿亩(1957年),三年困难时期面积下降,1962年只有1.07亿亩,改革开放以后,大豆种植面积虽有起伏,但多数年份都在800~900万公顷,2004年大豆面积950.9万公顷,应是改革开放后面积最大的一年。但近些年来由于玉米效益显著高于大豆,又由于早熟玉米杂交种的引进推广,玉米面积增加,挤压了大豆,2015年大豆面积低至610万公顷。这两年调整种植结构,大豆面积又缓慢增加。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叙述1977年以来,我国花生生产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一、总产量增长主要靠单产提高。 1949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1881.6万亩,平均单产135斤,总产2536.4万担。至1984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3632.2万亩,单产265斤,总产9630.4万担。建国35年间,面积扩大了93%,单产提高96%,  相似文献   

14.
为调整作物布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所从1974年起,利用冬闲田种植冬大豆,改双季稻为豆—稻—稻三熟。常年亩产200斤左右,1980年11.4亩,平均225斤,其中2.1亩达250.48斤。土壤肥力中等,晚稻收割后用拖拉机耙地,12月13日播种,品种“黑鼻青”,每亩5万苗。每亩基施土杂肥40担,沤过磷酸钙50斤,苗期施粪水30担,始花期追尿素5斤。4月4日收获,全生育期112天。本文着重阐述250斤水平的冬大豆生育动态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一、岳阳地区大豆生产概况 岳阳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大豆生长。1982年播种面积17.41万亩,总产3,422万斤,面积与总产量占全省的7.1%与8.1%,其产区多在丘陵区。稻田种大豆面积比较集中的是临湘县江南乡等地,有一万余亩大豆与晚稻复种轮作。旱土耕作制较复杂,岳阳县的典型调查,约50%种在油菜、小麦、蚕豆等冬作物地,30%种在冬闲地,20%间种在茶园等地。大豆的后作是秋红薯、秋粟谷等。大豆的类型绝大多数是春大豆。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大豆生产较落后,历年来种植面积小,单产较低。大豆种植面积,1949年仅9千余亩,随后逐年增加,1960年45万余亩,达到历史最大面积。随后又逐渐减少,至1978年才达到近20万亩,仅占当年全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0.4%,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0.2%。从单产来看,目前虽比解放初期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按人  相似文献   

17.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  相似文献   

18.
淳安茶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淳安县茶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据统计,2009年茶园总面积18.0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5万亩,居全省首位。茶叶总产量3839t,产值4.5亿元。  相似文献   

19.
板茬油菜是免耕、省力、经济栽培的新途径,它是江苏省油菜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推广速度很快,1984年全省56.25万亩,1985年210万亩,1986年248万亩,1987年300万亩,1998年发展到315万亩。全省累计种植板茬油菜面积已达1222万亩,近三年来,全省平均每年种植板茬油菜的面积达288万亩,占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56%。  相似文献   

20.
1.四年试验结果:十一个点次2430.1亩的麦、豆、稻年平均由产原粮为1413.5±407.5斤,成品粮为1040.9±292.8斤,分别比相邻的1544.5亩麦、稻、稻平均年亩产原粮1357.2±409.2斤,成品粮970.6±392.3斤,增产4.2%、7.2%。3222.7亩的麦、豆、稻三熟制平均年亩产原粮1147.8±249.4斤,成品粮859.7±204.5斤分别比相邻的3257.2亩麦、稻二熟制的年亩产原粮1019.8±180.5斤,成品粮810.1±155.1斤分别增产12.6%、6.1%。同时,麦、豆、稻茬口下年的三麦、早稻产量又分别比双季稻茬口的麦、稻单产增产22.1%、15.3%。 2.四年3379.7亩麦、豆、稻平均年亩产蛋白质138.6±39.6斤,分别比麦、稻、稻,麦、稻增产48.2%、94.7%。年亩产脂肪增加221.3%、334.2%;热量分别增产2.2%、35%;仅醣类低于麦、稻、稻11.8%,而高于麦、稻3.6%。 3.麦、豆、稻三熟制年亩/总产值四年平均267.4±18.9元,比双三熟制增产15.2%;比麦、稻二熟制(?)收42.5%。而年亩生产费用麦、豆、稻63.9±18.9元低于麦、稻、稻三熟制29 6%;比麦、稻低12.1%。全年亩净收入,麦、豆、稻二旱一水制203.3±71.5元比双、三熟制增收62.9元;比麦、稻二熟制增收90.7元。在用工方面,麦、豆、稻平均年亩用工82.2个(八小时制),比麦、稻、稻99.7个工少用17.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