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栽培植物中的绿原酸研究进展,具体介绍了绿原酸的各种功效及利用情况,绿原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各栽培植物中绿原酸的含量差异,对绿原酸含量提取和测定方法的综合评价,并在总结近年来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绿原酸研究的应用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与绿原酸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研究茶叶与金银花中主要药效成分茶多酚和绿原酸生物活性的差异,应用过氧化值测定法、分光光度法、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分别比较茶多酚和绿原酸的抗氧化性、自由基清除能力、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6周的观测期内,浓度为100βµg/g和200βµg/g的茶多酚可将猪油的POV抑制在10βmeq/kg范围内,且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这与81%绿原酸有相似结果;20%绿原酸、81%绿原酸、95%茶多酚对DPPH和·O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27、1β432、65、135、52βmg/L和1β908βmg/L;95%茶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500βμg/g和250βμg/g,81%绿原酸和20%绿原酸相应值分别为500βμg/g、500βμg/g和500βμg/g、1β000βμg/g;研究结论为茶多酚(95%)在抗氧化性、清除DPPH能力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面都要强于绿原酸(81%),在清除·OH能力上要弱于绿原酸,在食品、药品行业中茶多酚有望比绿原酸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海南传统黎药艾纳香抗菌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艾纳香提取物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6个绿原酸类成分:3,5-O-二咖啡酰奎尼酸乙酯(1),3,5-O-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2),3,4-O-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3),3,4-O-二咖啡酰奎尼酸(4),3,5-O-二咖啡酰奎尼酸(5),1,3,5-O-三咖啡酰奎尼酸(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抗细菌活性评价显示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及化合物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抑制活性,MIC值均为64μg/mL,推测绿原酸类为艾纳香的重要抗菌活性组成。  相似文献   

4.
多酚类物质是菜用甘薯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保健成分,以绿原酸类化合物为主,它们对提升菜用甘薯食用和加工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 Folin-Ciocalteu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7份菜用甘薯品种(系)6个不同时期的总多酚以及绿原酸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菜用甘薯中总多酚以及绿原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受采样时间的影响极显著,并呈现动态变化,即栽后45~85 d,各品种(系)的各类物质变化趋势相同,先增加后降低,在65 d达到最大值,在栽后85~140 d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对7份菜用甘薯品种(系)的6个不同时期总多酚以及绿原酸类化合物含量进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5-O-咖啡酰奎尼酸(5-O-caffeoylquinic acid, 5-CQA)、3,4-O-二咖啡酰奎尼酸(3,4-di-O-caffeoylquinic acid, 3,4-diCQA)、3,5-O-二咖啡酰奎尼酸(3,5-di-O-caffeoylquinic acid, 3,5-diCQA)和4,5-O-二咖啡酰奎尼酸(4,5-di-O-caffeoylquinic acid, 4,5-diCQA)含量变异幅度大,而总多酚含量变异幅度相对较小,其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30.80%~59.88%、45.18%~112.90%、45.19%~114.11%、41.82%~118.62%、19.82%~40.04%。总多酚以及绿原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总多酚以及绿原酸类化合物含量受采样时间、品种(系)以及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极显著,且总多酚含量与绿原酸类化合物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对菜用甘薯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为菜用甘薯叶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检测技术。方法根据绿原酸的理化特性,采用70%甲醇为溶剂,超声波提取、过滤后,在色谱柱为ODS C18 250 mm×4.6mm,粒径5μm;流动相为0.5%乙酸溶液:乙腈(9:1);检测波长为329nm的条件下,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定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该检测技术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绿原酸在2.00μg/m L~128.0μg/ml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87,加标回收在85.5%-95.8%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为5.34%-7.84%。结论具有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苎麻(Boehmeria)绿原酸和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苎麻属的三个种和一变种共5份材料进行了绿原酸、总黄酮含量分析测定.其叶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354%,变异系数为41.25%.根的总黄酮平均含量为0.362%,变异系数为9.33%.其绿原酸、总黄酮含量低于杜仲.  相似文献   

7.
苎麻(Boehmeria)绿原酸和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苎麻属的三个种和一变种共5份材料进行了绿原酸、总黄酮含量分析测定。其叶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354%,变异系数为41.25%。根的总黄酮平均含量为0.362%,变异系数为9.33%。其绿原酸、总黄酮含量低于杜仲。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浙江新产区金银花的药材质量,并探讨产地及加工温度对金银花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的影响,为金银花的加工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结果:按照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浙江文成产金银花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不低于山东、河南等道地产区;采后快速干燥有利于提高金银花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结论:浙江文成的环境条件可以满足优质金银花的生产;在70-150℃围内,金银花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色素,是植物的主要呈色物质。文章根据国内外对花青素的研究报道简述了近几年来有关植物花青素的种类、来源和应用以及外界因素影响花青素合成的生物学适应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以对孢囊线虫具有明显不同抗性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各材料在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和类黄酮的含量变化,以揭示其与大豆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CN3后抗病品种根部绿原酸含量增加,并高于同期的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根部类黄酮的含量亦增加,而感病品种则减少.大豆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类黄酮的含量均可作为鉴定SCN3抗性的生化指标,鉴定的最佳时期为大豆出苗后25~3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