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甘肃农业经济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定量地描述了影响其经济增长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动态地反应了甘肃农业经济的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者将灰色关联度方法与模糊聚类法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灰色模糊聚类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浙江省杭州市七个县的农业综合生产力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13-215
目前已有研究和课题组都得出相同结论:郑州市的农业服务业对农业的发展效率明显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收集2007-2016年郑州市农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多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二者的关联情况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研究结果,结合郑州市地域特点,提出实现农业和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科技、都市休闲农业和智慧型农业供应链;加强政策支撑、人才支撑和金融支撑,为延伸农业产业链做好保障。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江苏农林牧渔各业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农林牧渔各业对农业总产值影响的关联程度,得出渔业对江苏农林牧渔业的关联程度最高,并且分别对农业、畜牧业进行分析,发现中草药种植和猪的饲养分别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最大关联因素,从而提出江苏农林牧渔业战略性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陶爱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50-11451,11455
选取农业单位GDP能耗作为衡量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相关性明显,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农业科技专利授权数量和农业科技投入是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各城市农业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力是衡量1个城市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江苏省所辖各市的农业生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北的农业生产力大于苏南。这为制定城市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根据2004~2008年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与农业文献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文献影响因素中,畜牧动物医药业的关联度是最高的。基于此提出建议,黑龙江省应突出地域和产业优势继续发展畜牧业,同时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并做好预测,有利于了解土地变化的原因及发展趋势,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利用更趋于合理。依据2009~2013年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阜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得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2015~2018年土地利用进行了预测,将预测结果和阜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阜康市土地利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云南统计年鉴2015》和云南统计局网站收集的关于农林牧渔的相关数据,选取2003—201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通过测算农林牧渔各行业对农业总产值影响的关联程度,对云南省农业各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云南省农林牧渔中,关联程度最高的产业是传统种植业,这与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关,故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角度,对云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赵俊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9):176-179
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采用2004—2019年面板数据,基于农业产值、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畜产品产量3个维度,对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农业生产性物质投入对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塔里木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九五"期间,龙岩市政府增加科技投入力度,采取坡改梯、营造水保林、水保经济林、水源涵养林以及种草、栽竹等各项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74km5.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理论的珠三角都市农业发展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珠三角地区(2003~2007年都市农业发展原始数据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所建模犁对该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给出了科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为正确合理地选择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县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进程,通过对农业主导产业的定义及特征分析,总结了中国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4个特征,即:区域性、动态性、导向性和领先性,得到了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的评价原则及评价指标。在对县域农业产业合理的假设下,结合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相关指标统计数据分析,推导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及加权灰色关联评价的模糊灰色关联农业主导产业评价定量模型。并对章丘市、商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章丘市、商河县的一般产业、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为县域农业规划主导产业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广义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福建省物流能力与农业发展的关联性。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结果都表明,物流能力与农业发展有比较明显的关联性。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显示,物流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最大,物流业从业人数比例与农业增加值的关联度最低。实证结果说明,福建省需要加快和完善路网及港口建设,加强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及物流人才培养,农业发展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进行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川  陈秉普  谢宗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69-6671,6673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方法和灰色动态模型,对甘肃省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内部各产业及农业总产值与其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组成甘肃省农业总产值的农林牧渔产业以及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动态反映了甘肃省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促进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海南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对海南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行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序为:γ旅游业〉γ商业餐饮业〉γ建筑业〉γ交通邮电业〉γ工业;农业内部各产业总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排序为:γ牧业〉γ种植业〉γ渔业〉γ林业。在此基础上,根据灰色关联的分析结果,为促进海南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耀森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83-186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我国六五至十五期间农民纯收入与各项收入、农业总投资与各项农业投资、农民纯收入与各项农业投资的灰色关联度变迁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但农民收入非农化的特征并不显著。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和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指出强化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农业投资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带动和优势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别对2011年引进花生品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判。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中花16和参考品种间的加权关联度最大(r'=0.8604),其次是湘花2008(r'=0.8311),这2个品种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优于对照汕油523(r'=0.7007)。模糊综合评判分析表明:品种中花16和湘花2008综合评价结果也均优于对照汕油523。由此说明,这2种综合评估方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品种的实际表现相符合。  相似文献   

19.
陶爱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309-12310
选取农牧渔业总产值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指标,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衡量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和农牧渔业专利授权数量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而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够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22份李资源的8个植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树形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所得的等权与加权评判结果都具有非常高的吻合程度,评判结果相似。利用权重系数法对各品种的树形综合性状进行等权和加权位次排序,芙蓉李、太阳李、圣玫瑰、大石中生和大石早生排序位次靠前,长势旺盛;香扁、大玫瑰排序位次靠后,株形瘦小,长势较差。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可被用于果树植株形态学的比较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