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颖  贾国梅  王旭  何立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113-4116
不同植被类型影响着土壤养分的积累、分布与循环,而土壤氮素是植被生长的重要限制性元素。通过分析宜昌点军区3种植被类型(柏树地、橘树地、菜地)覆盖下土壤氮素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植被对土壤氮素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都是柏树地显著大于菜地和橘树地,而菜地和橘树地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土壤矿化氮和微生物氮/全氮的变化顺序是柏树地橘树地菜地。说明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氮有显著的影响,柏树地更有利于土壤氮的积累,氮的有效性也最高,由此认为柏树长期生长有益于土壤氮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刘全凤 《现代农业科技》2007,(12):189-189,193
认识自然界氮循环,通过从工业化生产以后氮收支失衡的角度阐述氮污染的原因及危害,以提高人们对氮污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小麦主产区(鄂北岗地)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丰氮和缺氮条件下小麦的子粒产量、生物学产量、氯素吸收与分配、氮效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以缺氮条件下小麦子粒产量为氮效应评价指标,供试小麦品种中氮高效应的品种为鄂麦23和鄂麦14;以丰氮和缺氮条件下小麦子粒产量之差值与施纯氮量之比为氯响应评价指标,氮高响应的品种为郑麦9023、豫麦49和鄂麦18,氮高效应和氮高响应的品种并不相同.因此,对土壤氮素吸收利用能力较强的植株生物学特性是氮胁迫条件下供试氮高效应品种的生物学基础.在丰氮条件下,供试的氯高响应小麦品种的子粒产量、植株氮吸收和干物质生产特性与缺氮条件下表现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果树体内贮存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树在春季生长中能利用前一年贮存的氯,而且果树体内的贮存氮对果树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近几年,测定果树体内贮存氮的方法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了定量研究,从贮存氮的贮存器官、运输形式研究到了其动态变化和循环利用的年限,为果树体内氮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这些研究为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并且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农业耕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 (SON)和土壤溶液及排水中的溶解有机氮 (DON)的量和作用进行综述。SON与矿质N同等重要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大小相等 ,其动力学与矿质N一样受到矿化、固定、淋溶及植物吸收的影响 ,但其库存量却比矿质N更稳定。DON可用吸滤杯从土壤溶液中提取和从排水中收集。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土壤氮储量估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中国典型森林区域土壤剖面的统计计算,分别估算了中国森林土壤表层(0~20cm)和土壤层的平均氮密度和氮库贮量,得出中国森林土壤层的氮密度为34.64tN/hm,氮库贮量为0.6499PgN;而土壤表层的氮密度为164.37tN/hm^2,氮库贮量为2.6493PgN。  相似文献   

7.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on key enzyme activity of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utritional water while Tian Yan-7 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The result showed that nitrate reductase(NR) activity in the leaves gradually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O3^-,No matter in root or leaves,glutamina synthetase(GS) activity first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NH4^ when NH4^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3^-,and GS activity was the highest when NH4^ and NO3^- was equal,then GS activity declined with NH4^ increasing further,In the anaphase of growth,synthetic activity in root of sucrose synthetase(SS) in the mixed NH4^ and NO3^- was obviously highr than or NO3^- alone,Both of the root and sugar yields were the highest when the proportion of NH4^ and NO3^- was 1:1.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肥对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连续2 a对塌陷地土壤复垦,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内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中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塌陷地复垦土壤的全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逐年增加。有机肥+无机肥(N+M)处理对提高土壤全氮效果最好,有机肥+无机肥(N+M)、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和有机肥(M)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无机肥+菌肥(N+M+F)处理对提高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15N标记有机无机氮在莴苣设施土体系中的转化与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15N标记硫铵及稻草,实施了两者单施,配施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入物料的C/N,稻草用量与稻草^15N的矿化率及吸收利用率呈反相关,与残留率呈正相关,随着施入物料C/N及稻草用量的增加,硫铵^15N的固定率及残留率相应提高,而吸收率则下降。施用占土重0.31%~0.46%,的稻草,能提高设施土壤的全氮量。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kg /(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素的利用系数为0.143~0.238,循环系数为0.451~0.585,周转时间为7.17~15.52年,而纯林中的数值分别为0.133、0.447和16.83年。因此,将现有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可以提高林木对氮的利用率和周转速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典型森林区域土壤剖面的统计计算,分别估算了中国森林土壤表层(0~20 cm)和土壤层的平均氮密度和氮库贮量,得出中国森林土壤层的氮密度为34.64 t N/hm2,氮库贮量为0.6499 PgN;而土壤表层的氮密度为164.37 t N/hm2,氮库贮量为2.6493 PgN.  相似文献   

12.
麦秸对大豆植株氮素变化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3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麦秸对大豆生育期中氮素变化及籽实形成期间氮素转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麦秸,特别是在氮肥基础上施用麦秸使植株各部位全氮增加,并使植株各部位吸氮量高峰出现时间向后推移,同时提高了叶部吸氮量占植株总吸氮量的比率。施用麦秸使成熟期大豆植株的氮素表现转运率比未施麦秸处理提高24.74%,其中叶部提高15.73%;施麦秸处理大豆籽实中再转运氮占籽实总氮的百分率比未施麦秸处理提高14.78%,并提高了大豆籽实的吸氮总量。  相似文献   

13.
小麦——土壤系统氮平衡及小麦氮素利用和物质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工作把小麦和土壤综合为一个统一系统。在保障磷素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探讨小麦——土壤系统N平衡及小麦对N素的吸收利用和物质生产,并试图把小麦、土壤、肥料和措施综合为一个完整的栽培体系,进行小麦合理施(N)肥运筹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低氮(0.5 mmol/L)和高氮(5.0 mmol/L)2个氮素水平下,研究不同氮效率谷子基因型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氮含量、吸氮量、氮利用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相关性,以期为氮高效谷子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材料。结果表明,低氮和高氮水平下,不同谷子基因型光合特性、主要农艺性状、氮含量及吸收利用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为16.2%~34.4%和15.2%~22.5%、15.2%~55.4%和17.9%~49.3%、13.7%~28.4%和15.8%~23.7%。2个氮素水平下,谷子产量与光合速率、穗长、单穗质量、地上部生物量、吸氮量和氮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和根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根据2个氮素水平下的谷子产量差异将其分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4种类型。豫谷17、豫谷23、冀谷33等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产量、吸氮量、氮利用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均表现突出,受氮肥影响较小,为典型双高效型基因型,适宜贫瘠地区种植;冀谷41、七叶黄、郑11-2等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均表现出氮低效利用特性,受氮肥影响较大,为典型双低效型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5):855-860
当前,作物氮肥利用率偏低,氮肥的过量施用带来了经济、环境问题,除了传统农艺措施,可以通过充分挖掘作物自身的潜力来实现氮肥高效利用。总结了目前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的氮效率评价指标。就同氮效率密切相关的硝态氮转运蛋白、铵态氮转运蛋白、根系特性以及氮同化关键酶因素,从氮的吸收以及同化2个方面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玉米杂交种的氮农学效率及其构成因素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我国近十几年来育成的38个杂交种(组合),在高氮(N225kg/hm~2)、低氮(N112.5kg/hm~2)两个水平下,研究了它们的氮农学效率(产量/施氮量)表现,并探讨了氮素吸收与利用在氮效率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氮农学效率、氮吸收效率及氮利用效率在玉米品种(组合)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低氮水平下,供试材料的平均氮农学效率为47.37kg/kg,变幅为15.68~74.95kg/kg。在高氮水平下,供试材料的平均氮农学效率为33.13kg/kg,变幅为10.67~45.37kg/kg。通径分析表明,氮素吸收与利用对于氯农学效率的形成均有直接作用,然而,在低氮条件下,氰吸收效率的作用要明显大小氮利用效率(通径系数分别为0.9347和0.6104),在高氮条件下,则二者的作用相近(通径系数分别为0.8609和0.7499)。  相似文献   

17.
氮是作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氮缺乏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限制因素。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多种不利的影响。因此,阐明作物氮利用效率的遗传基础,培育在低氮条件下仍可高产的作物对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评选水稻氮高效种质,本试验采用大田试验方式,鉴定了水稻自然群体对低氮胁迫的抗性,通过综合运用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种质的氮高效能力综合评价,选出了氮高效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电超滤法浸提土壤,分析浸提液中的N-NH4+、N-NO3-和有机氮.测试土壤采自德国汉森的斑状砂土,用15N标记的植物残体(油菜)施入土壤,20℃恒温培养80天,以不施(油菜)为对照,培养期间共取样12次.结果表明,EUF法对15N标记的有机N的浸提能力比土壤全N中的有机N的浸提能力高出7.7倍.EUF浸提的有机氮比率较常规浸提过程的更高.前40天,培养试验中38%的有机氮被矿比,其后没有发生大的矿化.标记的有机氮的矿化在第2天达到高峰之后一直减少,直到第40天,随后处于稳定状态.标记的EUF有机氮对标记的无机N只有很微小的积累.标记的有机氮主要在第2~9天减少,但大约80%的标记无机氮在9天后明显增加.原土氮的矿化过程是明显的零级动力学,基础浓度任何时候不限制矿化.说明易矿化氮化合物总是不断得到土壤相对稳定的有机氮的补充.如果稳定状态在N矿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话,就不可希望EUF浸提的易矿化有机氮的减少.通过氮矿化库的变化量对预测氮矿化更重要,因此,寻找适当的矿化指标来制约土壤有机氮形式和变化量显得更为紧迫.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培肥作用下黑土碳氮功能耦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不同培肥作用下黑土土壤有机质,全氮,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含量的变化,初步对黑土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功能耦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农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化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不明显;土壤耕作层的有机质和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可溶性碳氮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农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