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扦插密度下苗木的生长性状、质量、产量和生产成本。结果表明:不同扦插密度下,苗木的基径、高径比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苗高和分枝数未达显著差异程度。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加,苗木基径下降,高径比增大,质量下降,整齐度更差,Ⅰ级苗比率和成苗率均下降,苗高和分枝数也呈下降趋势。综合苗木质量、产量以及生产成本,闽北及类似地区杉木扦插育苗的适宜密度为4.5~5万株/667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杂交杨w-14密度试验所产种条、苗木的生物量测算、内含物(还原糖、全氮等)测定、育苗、造林试验,确定了生产种条的合理密度为7~14株/m2,平茬苗(Ⅰ(2)-0)的合理密度为3~6株/m2;合格种条的标准是地径(离地5cm)、D5>1cm,D5/H>0.006,全条皮干重(W)在(W)d11.7g以上,还原糖含量在44mg/g左右,合格苗木的标准是:地径(离地6cm)D6>1.5-2.0cm,地上部皮干重为31g或39g以上,上段皮还原糖含量在45.8mg/g以上。  相似文献   

3.
5种密度(4、7.9、14.3、16.9、30株/m2)香椿播种苗密度试验表明,香椿苗木对密度的生态对策与一般树种不同。高密度只对地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30株/m2的范围内,地径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苗高则随着密度增加有增有减。高径比是合格苗的重要指标,其值不得超过60。在试验密度范围内,苗茎生物量是渐增的,但有效生物量以7.9株/m2为最高。育苗合理密度为8株/m2左右。在合理密度、合理生产管理条件下,可保证80%的苗木合格。  相似文献   

4.
不同初植密度尾叶桉生长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雷州半岛的唐家林场设立了尾叶桉5种初植密度:①1m×3m(3333株/hm2);②1m×4.5m(2222株/hm2);③2m×3m(1667株/hm2);④1.5m×4.5m(1481株/hm2);⑤3m×3m(1111株/hm2)的试验,分别于2年生、3年生和4年生时进行了调查和经济分析。结果表明:⑴尾叶桉初植密度在1111~3333株/hm2范围内,林龄4年内,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上是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平均胸径与树高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⑵密度3333株/hm2由于株数多,产量最高,利润也最高。⑶从第3年开始,密度1667株/hm2的材积年生长量增幅最大。⑷5种密度的胸径生长的高峰值都出现在前2年;第3年的生长量几乎减少2/3,造林密度越大,减少量越多;至第4年各种密度的年生长量几乎相近。树高生长的高峰值也都出现在前2年,第3年的生长量减少2/3,第4年又减半,至各种密度的树高年生长量几乎相近。除3333株/hm2的材积生长高峰值出现在第2年之外,其它密度的材积峰值都出现在第3年,第4年开始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5.
将南方型杨树“中潜”3号,分别在湖北西部的中低山区、高寒山区进行育苗和造林试验,育苗密度为4000株/667m^2,造林密度为222株/667m^2,其效果与江汉平原相差无几,在中低山育苗一年的超级苗木高4.8m,径3cm,平均苗4.3m,径3cm,要2年的树高5.3m,径6cm,其生长量远远超过目前山区栽种的63、69、72杨及湿地松、日本落叶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畴、麻栗坡、马关三县9个杉木山地苗圃不同苗木密度的苗高、地径、根幅、根长、地上部份鲜重、地下部份鲜重及长度大于5cm一级侧根数量等项指标的调查表明,苗木密度与质量成反比关系。密度为100~140株/m2时,合格苗率(国标二级以上)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苗木培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3年试验表明.樟子松1—1苗木的地径、苗高生长均达到了辽宁省林木育苗技术规程标准,造林平均成活率在84%,应以株行距5~8×10~15cm移植,比培育3年生苗木提高圃地利用率,是培育造林苗木的主要方法。从5种密度切根不移植培育2年生苗木的试验看出,造林平均成活率达88.8%,最高为95%,以125~150株/m2密度培育.转培育1一1苗省移植工序.是培育造林苗较理想方法。比1年生苗剪根保留15cm和20cm根长,培育1—1苗木为佳。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不同培育目标的适宜造林密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造林密度对比试验与现有人工林分密度的调查结果,提出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适宜造林密度与不同培养目标的林木密度调控模型。结果表明: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造林密度以中密度为宜,植距在1.4 m ×2.0 m 和2.0 m ×2.0 m 之间,每公顷3 555~2 490株。试提出不同培养目标的林分密度调控管理模型如下:(1)小径材(12~16 cm ),伐期20 a,立地指数14~16,造林密度3 600~330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2 340~2 14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1.61~14.54 m 3·hm - 2。(2)中径材(18~24 cm ),伐期25 a,立地指数16~18,造林密度2 775~2 490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1 560~1 395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3.02~17.47 m 3·hm - 2。(3)大径材(26~32 cm ),伐期30 a,立地指数18~20,造林密度1 995~1 725株·hm - 2、最终保留密度900~750株·hm - 2,年均材积生长16.20~16.76 m 3·hm - 2。  相似文献   

9.
在保定郊区建立4种密度的香椿矮化密植园,根据4年的研究,1~4年内以最高密度(3.8株/m2)和高密度(2.5株/m2)的产芽量最高,第4年采完芽后,对最高密度应进行疏伐,保留2.5株/m2;中密度(1.74株/m2)和低密度(0.83株/m2)5~10年内可以不疏伐。结合采芽进行两种方式的整形,即矮干多侧枝型和灌丛型。前者的总产量较高,且可提早1年采芽。采芽3年后,两种整形方式的年产量已无显著差异。采芽与整形相结合,可以促进侧枝和树冠的形成。但是,高密度严重抑制侧枝形成和存活,以至不能形成树冠。矮化密植香椿园第3年的产芽量最高可达5200kg/hm2,年均纯收益为38940元/hm2。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木荷苗木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2a福建省各地培育的1年生木荷播种苗进行调查,应用分层抽样技术和逐步聚类分析,对苗木质量进行分级,并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福建省木荷苗木标准:Ⅰ级苗地径0.7cm,苗高65cm,Ⅱ级苗地径0.5cm,苗高45cm,合格苗率80%,密度70株/m2,各指标值大于现行国家标准,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生产水平,为育苗生产和制定地方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石羊河下游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角城保护站开展白刺播种育苗试验,从种子催芽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中,总结出播种育苗管理环节,编制出白刺育苗历和苗木灾害谱,便于指导白剌育苗生产,提高白刺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脂马尾松扦插苗、实生苗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2~5年,两种林分平均保存率均达到95%以上;3、4年生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极显著,4年生时扦插苗的幼林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平均分别高于同龄实生苗的13.11%、24.95%、18.53%和69.81%,说明利用优良无性系繁殖扦插苗进行造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在烤烟育苗中应用蜂窝塑料薄膜育苗容器,具有装填工效高,省工省时,烟苗均匀壮实、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高,增产增值幅度大,经济效益好的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4.
舟山新木姜子苗木分级及不同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苗高和地径作为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对舟山新木姜子一、二年生苗木进行逐步聚类分级,得出一年生苗木分级标准为:Ⅰ级苗苗高≥19.7 cm,地径≥0.38 cm;19.7 cm>Ⅱ级苗苗高≥13.8 cm,0.38 cm>地径≥0.30cm;Ⅲ级苗苗高<13.8 cm,地径<0.30 cm.二年生苗木:Ⅰ级苗苗高≥49.1 cm,地径≥0.59 cm;49.1 cm>Ⅱ级苗苗高Ⅰ≥29.5 cm,0.59 cm>地径≥0.38 cm;Ⅲ级苗茁高<29.5 cm,地径<0.38 cm.应用分级标准对3种育苗密度的苗木进行分级.并通过不同密度与苗高、地径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培育一年生舟山新木姜子苗木最适密度为300株/m2,二年生苗木的最适密度为200株/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源及育苗基质的马尾松容器苗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滇东南、滇中广大区域引种马尾松收到较好效果的前提下,开展了不同种源及育苗基质的马尾松容器苗育苗试验。通过试验评选出广西田阳、宁明两个较佳的马尾松种源,用这两种源的种子培育出的1年生马尾松容器苗,其苗高超过其他参试种源的23.1%~71.2%;通过试验还评选出了天然菌根土这一较佳的马尾松容器苗的育苗基质。其0.5年生苗木的生长量提高5%以上。以此得出了优良种源和优质育苗基质相结合培育马尾松容器苗的较佳组合。  相似文献   

16.
红松苗龄型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春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S2-0),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1年的3年生红松苗(S2-1),春季播种、2年后移栽、再培育2年的4年生红松苗(S2-2)、秋季播种、2年生红松苗(F2-0)为对象,研究不同苗龄间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与S2-0相比,S2-1苗高、地径、FOLR、单株生物量分别增加100%,108.2%,100%和398.4%,单株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368.6%,646.2%和349.3%;S2-0造林成活率仅为67.5%,S2-1比S2-0造林成活率提高20.6%。S2-0移栽2年后,苗木质量提升幅度较移栽1年小;S2-2与S2-1造林成活率、地径生长量无显著差异。F2-0的苗高较S2-0大35.4%,造林成活率提高5.6%,秋季播种红松可促进苗木质量的提高。S2-2,S2-1,S2-0,F2-0的FOLR分别为18,14,7和7,FOLR与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均显著相关,FOLR是评价红松苗木质量的简易、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宜昌楠(Machilus ichangensisRehd.Et)进行种子育苗、幼苗移栽和定植苗的修剪等试验,结果表明:宜昌楠种子宜在元旦前后播种并覆盖发酵草,出苗率可达到98%;每年3月幼苗根部打泥浆后移栽,幼苗成活率达到95%;对定植苗进行修剪,特别是春剪有利于侧芽的增长和主茎基部的增粗。  相似文献   

18.
通过长柄扁桃引种育苗,研究了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其成苗率及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0℃温水浸种→混湿沙冷窖储藏、干种子窄藏→不同温度梯度浸种→不冷冻及干种子窖藏→不同温度梯度浸种→冷冻等3类种子处理方式的长柄扁桃的最高成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72.5%、51.8%和9.0%,各处理间成苗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处理方式种子发育成的苗木平均高生长和平均地径生长存在差异,40℃温水浸种→混湿沙冷窖储藏处理和40℃温水浸种→不冷冻处理,成苗率和幼苗高径生长两项指标均较高。长柄扁桃育苗中种子处理应采用上述2种方法,尤以40℃温水浸种→混湿沙冷窖储藏处理种子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九种珍稀树种育苗技术及苗期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伯乐树、乐东拟单性木兰、红豆树、浙江楠、浙江水青冈、巴山水青冈、秃叶黄皮树、细柄蕈树和华西枫杨9种珍稀树种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用适宜的种子预处理、贮藏、播种和圃地管理等技术,能使这些难繁殖的树种都有一定的出苗率,最高的达98.8%(伯乐树),最低的也有1.32%(华西枫杨),至生长结束时,按树种计,苗木平均高度为7.2~42cm,秃叶黄皮树年生长量最高达54cm。同时,还报导了各树种苗木逐月的高生长和生长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红花木莲播种苗的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花木莲1年生苗木苗高生长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7月中旬和9月下旬;地径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比苗高迟30~40d,分别在8月下旬和10月下旬;将苗木生长期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生长后期4个阶段。根据各阶段苗木的生长特点,提出了关键育苗技术措施,以提高苗木的成苗率、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