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友杰 《作物研究》1995,9(1):41-42
从育种实践中观察到中熟的主要遗传特性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与迟熟早稻相比无显著的差异,近年育成的不少中熟早稻的产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迟熟的品种的产量水平,而且中熟品种比早熟和迟熟品种的产量年度稳定性好,通过选育中熟早稻品种就可因孕穗期长,穗子延长,穗粒数增多而增加产量,并指出要实现早稻赶超晚稻必须合理品种布局,增加中熟品种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理纬度相似地区选育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美大豆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种植地区条件下对大豆品种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都有较高的产量表现,对种植密度有较好的适应性;而辽宁省选育的品种大多产量较低,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种植密度适应性较差.在磷酸二铵做种肥的条件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表现较好,对肥料的利用率较高;辽宁省选育的品种中,辽豆12号对施肥的反应较好,其它品种相对产量较低,肥力适应范围狭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选育的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辽宁省选育的品种,两国品种对地区的适应性表现趋势一致,都是鞍山>沈阳>大连.  相似文献   

3.
苏麦288(参试代号苏麦288)是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镇麦168为父本、宁麦8号为母本杂交选育的常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于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210102。苏麦288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2省淮河以南地区、湖北、浙江、上海、河南信阳地区种植。2018—2020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 396 kg/hm2,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455 kg/hm2,相比对照品种,该品种产量高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在种植过程中应当做好掌握适期播种、合理群体起点、合理肥料运筹、强化田间管理、及时收获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4.
裸大麦新品种苏裸麦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裸麦1号(原名:通麦10号)系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采用优质、高产、多抗种质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裸大麦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裸大麦新品种。经过2001~2003两年度的江苏省大麦区域试验,2003-2004年度的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生育期适中、耐肥抗例性较好、高抗大麦黄花叶病、熟相好,有一定产量水平,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我省大麦产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对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及其产量、米质等性状进行了介绍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8年河南省通过审定品种132个,其中籼型水稻77个、占比58.33%,粳型水稻54个、占比40.91%,籼粳杂交稻1个、占比0.76%;育种单位涉及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种业企业等,种业企业选育或参与选育的品种比例正逐渐增加;审定品种年度间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粳型杂交稻和籼型两系杂交稻产量最高;46.21%的水稻品种达到国标优质稻谷等级,粳型水稻优质达标率高于籼型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限制河南稻米品质等级的主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新品种通丰14号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稻所于1998年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而成。其特点是中熟、优质、适应性广。依据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该品种经检验符合二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抗稻瘟病能力和生育期在年度间和地区间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中熟品种"971"和中熟偏早品种"8452"为材料,进行不同生育期收获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麻要到盛花至工艺成熟期品种的种性(纤维产量和品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选育高产、优质的品种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注意选育生育期适当的品种,使在收获时生育期能达到盛花至工艺成熟期。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高产晚熟水稻新品种宁粳35号的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阐述了其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并提出了超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适种地区。  相似文献   

9.
苏裸麦1号(原名:通麦10号)系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采用优质、高产、多抗种质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裸大麦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裸大麦新品种。经过2001~2003两年度的江苏省大麦区域试验,2003~2004年度的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生育期适中、耐肥抗例性较好、高抗大麦黄花叶病、熟相好,有一定产量水平,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我省大麦产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推广种植。1选育经过和产量表现抗病、优质裸大麦新品种苏裸麦1号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1993年以如东3号二棱皮大麦为母…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玉米极早熟品种的产量低和抗逆性差,如何提高其产量和抗逆性一直是业内人士研究的热点,早熟玉米自交系kl3的成功选育极大的改善了这一现状。介绍了早熟玉米自交系kl3的选育过程、特点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以中熟品种“971”和中熟偏早品种“8452”为材料,进行不同生育期收获与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麻要到盛花至工艺成熟期品种的种性(纤维产量和品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选育高产,优质的品种时,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注意选育生育期适当的品种,使在收获时生育期能达到盛花至工艺成熟期。  相似文献   

12.
早熟甘薯鲜薯产量与其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素兰 《杂粮作物》1998,18(4):36-38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7个早熟甘薯品种的6个相关因素与鲜薯产量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甘薯早熟品种与其相关因素的的关联度排列顺序依次为:上薯率r5,藤叶重r3,一次分枝数r2,烘干率r6,最长蔓长r1,结薯数r4。明确了各因素对鲜薯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选育早熟高产甘薯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进入90年代以来山东省各育种单位选育的最新高产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对其产量水平进行了鉴定,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与产量有关的株型结构、收获指数等性状进行了评价。并对今后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玉米品种的推广主要取决于其在当地种植的产量,产量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决定。通过在辽宁省各地区种植高密品种,系统比较了高密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高密品种在阜新和铁岭地区产量优势显著,适宜推广;在宽甸、丹东和沈阳地区无产量优势,不宜推广;在其他地区产量无明显优劣势,可适度推广。各生态区光照、积温和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推广种植高密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因子及品种对其的适应性。高密品种在辽宁省内的推广是有区域限制的,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品种优势是实现辽宁省玉米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1995年4月,湖南省对近年来本省选育和外省引进的米质较好、产量达一定水平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第三届优质稻品种评选。评出二等优质稻品种2个,三等优质稻品种5个。二等优质稻品种是:湘晚籼5号(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益晚籼4号(湖南省益阳市农科所选育),三等优质稻品种是:中优早81(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据国内外资料初步探讨了原料甜菜中工艺有害物质的存在、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甘肃甜菜中的K,Na含量高于黑龙江和欧美各地,与内蒙古河套地区相近。影响甜菜工艺有害物的最重要的栽培因素是氦肥,应根据0~90cm上层含氮量科学施氮并配施磷肥。改善甜菜工艺品质的栽培措施同提高单位面积糖产量措施基本上是一致的。采用和选育工艺品质好的甜菜品种以及小平头切削法均有利于降低工艺有害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EZ9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转基因早熟抗虫常规棉品种,于2022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审定品种Ⅱ型品种标准。简要介绍了EZ9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虫性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经过连续15年选育高香优质乌龙茶新品种的研究,已从铁观音、黄旦、肉桂等优质乌茶品种1979年度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5个高香优质乌龙茶新品种。产量均比其母本增产成以上,保持母本高香优质特性,且制优率高于其母本。抗逆性强,适应性强,其中新选301、304的春茶开采期均比其母本早7-12天。扦插成苗率比其母本高,新品种得到同行专家和茶区种植者的赞誉。从选育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茶树品质性状的遗传有很强的偏  相似文献   

19.
兼用型甘薯新品种“豫薯8号”是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7年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该品种高产、稳产、抗病、国家北方薯区区域试验中产量高于对照。熟食味腻甜带香味,适口性好,肉质洁白,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徐薯18,其主要经济指标完全符合国家“八五”选育兼用型品种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淮麦38’是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表现高产、早熟、抗寒、抗倒等优点,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淮麦3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对江苏淮北地区的小麦育种思路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