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植物空间与人的距离关系,对植物的不同特性进行选择来塑造有效的植物空间,运用植物营造出符合人心理需要的空间已成为了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重点。对天津市居住区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挖掘植物营造与居住区空间的关系,分析了植物总体设计、空间细节的营造,为居住区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滨水区设计应以人为本,将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相协调,从而使滨水环境充满人性-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在滨水区设计中应充分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努力营造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公园空间营造中植物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植物在空间营造中的表达缺乏逻辑性、空间关系混乱、空间氛围淡化等。本文以分析植物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出发点,提出尊重场地、构建人与空间的连接触点的设计原则,同时提出植物特征在功能空间中的逻辑性表达及在空间中的艺术表达方式等设计手法。最后依据设计原则与方法和植物的配置原则来营造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公园空间。  相似文献   

4.
观花植物与花景的艺术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的美丽可以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和心理愉悦,城市里经常用开花植物来美化、点缀和装饰公园、广场、街道、小区、建筑等。花景的营造都是在充分了解观花植物生态习性的前提下,根据花的外观特点进行合理搭配而形成。本文从观花植物的自然特性、景观应用及花景配置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福州市城市公园中21块不同类型的植物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植物群落空间面积的大小、覆盖度、围合度和D/H作为植物群落空间特征指标,以SD法获得21块样地的游客感知结果,并现场测量其空间特征量,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探寻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游客感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空间特征值与心理感知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大小各不相同,在空间尺度特征值中,底面积仅与1个感知心理量有关,覆盖度、围合度、D/H 3个空间特征均与4个感知心理量均相关;从所有的具有相关性关系的空间尺度特征值与感知量来看,D/H与亲近的-疏远的这对感知量的相关性最强,而D/H与有趣的-无趣的这对心理感知量的相关性最弱。将植物空间特征值与人们的心理感知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相应感知的临界值以及与尺度指标的变化关系,这些临界值从量化的角度为人们在植物空间营造时提供具体的数据,使得人们对植物空间特性的营造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6.
空间界面作为滨水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限制空间的物质实体,其种类及构成方式直接决定了滨水步道空间中的观景对象及视觉感受。本文在界定滨水步道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法对上海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现状进行研究,分别得出其南北两岸连通度;其次,通过对比归类分析法对滨水步道的界面围合要素及特征、空间组合模式及视觉感受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出以水、植物、墙体、建筑、道路为界面的空间特征及其组合模式形式;最后,总结出"水+植物"模式及"植物+植物"模式为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模式在步道空间营造时会产生区别于其他模式比较柔性的视觉空间,视线更易穿越,且具备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在设计中可通过与景观小品及各类游憩设施等的组合形成更为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此次研究是对上海苏州河滨水步道空间研究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对同类滨水步道空间的设计与景观提升具有借鉴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南地区园林植物在景观空间营造上与华北有很大的不同,以厦门市为例,对厦门市常用华南植物配植过程中的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和植物材料调查筛选,总结出华南地区植物造景过程中影响其空间营造的基本要素,为华南地区植物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8.
空间营造是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论述植物在室外的建造功能、植物组成的空间类型以及运用植物创造空间的手法分析植物造景中的空间营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冯美文  孙大江  杨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03-15507
分析了运动视觉角度中蕴涵的美,指出景观设计中运动视觉的考虑是使用者与审美对象使用空间相互关系与交流的纽带,决定着景观空间的营造序列,进而解析了建筑空间与视觉感知之间存在的内部体验和外部体验的关系。以四川省奥林匹克运动学校的景观空间营造为例,在分析了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运动视觉角度下的景观构思展开探讨,从静观的二维视觉角度介绍了白鸽广场、明眸广场的景观效果;从动观的三维视觉角度介绍了五环水景、五环廊道的景观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视知觉下景观与建筑的融糅,分析了奥林匹克运动学校的校园建筑及其与景观营造的呼应。  相似文献   

10.
木材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天然生物材料,其优良的美学特性被广泛地应用在家具以及建筑内外装饰领域。木材特有的颜色与纹理等外观特征将引起注目者的视觉刺激,进而引起心理和生理的响应过程。在木材的视觉刺激表征,以及心理生理响应的试验测定与科学评价方面,研究多采用主观的问卷或评价量表来表达,近年来通过运用先进技术监测人体心理和生理指标为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本文为了进一步梳理木材视觉刺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响应活动,聚焦木材视觉特性研究领域,系统地归纳了国内外木材视觉刺激的表征方法,总结了由木材视觉刺激引起的人体心理和生理响应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进展。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凝炼出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3个科学问题:木材视觉刺激引起人体心理生理响应过程的精准评价,多感官通道交互与协同作用机制,木质居住环境对人体心理生理健康的影响。旨在为木制品视觉设计或木质室内空间舒适感营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今后开展木质环境学,尤其木材视觉特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性参照路径。   相似文献   

11.
殷红梅 《北京农业》2011,(36):51-52
园林是组织和引导游人观赏景物的驱足空间,与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一起组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而园林道路又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及走向必须满足该区域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园林道路的特点、设计原则等作了初步探讨,旨在为同行们在造园实践或设计中提供一些参考,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现状入手,依据建筑规划所形成的空间提出了新合院的景观设计理念,并通过对道路系统、出入口、水系、植物、老年儿童活动空间等景观空间的精心组织,形成小区一心、二街、三轴、四院的景观骨架,再结合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来打造一个简洁朴实又不失特色的小区景观。  相似文献   

13.
韦珏 《农技服务》2010,27(1):127-129
阐述了澳洲西部城市珀斯的国王公园的植物造景,从视觉角度分析了植物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素,介绍了园中特色植物的造景,提出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应作为主体配置。  相似文献   

14.
园林植物配置就是营造一个舒适、优美、安静的环境。通过分析目前园林植物配置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园林植物配应该遵守目的性等4条基本原则,并进一步论述了实现这些原则的5条对策与建议,希望对今后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万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30-1031
园林中障碍包括视觉障碍、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合理设置障碍,不但能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性,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减少人在环境中的破坏行为,同时可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花园式屋顶绿化的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伟平  杨运英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3):57-59,封3
营造屋顶花园是开拓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办法。植物景观是屋顶花园的最主要内容,它决定了屋顶花园的品味和个性。从屋顶环境对植物选择的影响、植物观赏特性、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组合、屋顶植物造景实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营造优美的花园式屋顶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17.
屋顶花园是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中种植设计是尤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通过对上海市3个不同类型的公共屋顶花园种植设计的分析,探讨了上海地区屋顶花园植物选择的原则、植物空间构成方式以及常用的配置手法,以期为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营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老年人的智力特征入手,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点,论述老年人对益智型园林的强烈需求,提出适宜老年人的益智型园林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场地空间、步道、益智型景观小品、园林植物、景观水体这些园林构成要素阐述具体的设计要点,以期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清新健康、和谐优美的益智型园林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营造一个高质量的、健康的居住环境已是现代人心目中的向往。健康的居住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建设。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外环境是园林设计者的主要任务,而室内园林是室外园林环境的延续和变衍。营造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环境是园林设计者继续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是植物造景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方面,从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与意义,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的选择,佛教寺庙园林植物配植的美学原理三个方面切入,以阐释如何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体现禅宗文化,如何使自然的植物人性化,从而指导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