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梦洁  赵其国 《土壤》2000,32(3):135-139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但是近年来其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协调农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采用区域PRESD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三解洲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长江三角发洲面积。较大,其农业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首先选取了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因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4个城市的农业发展类型加以划分,再从中先取典型城市逐一研究。通过对典型城市  相似文献   

2.
上海都市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重林  徐梦洁  周生路 《土壤》2000,32(3):140-144,166
本文从上海市农业发展特点入手,逐个研究区域农业PRESD系统的构成因子,并对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论。文章最后对该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赵其国  吴志东  张桃林 《土壤》1998,30(3):113-120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及名贵药材等名,特,优创汇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全国商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和搞好该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就该地区的优势,潜力,问题和今后发展对策等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其国  吴志东  张桃林 《土壤》1998,30(4):169-177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及名贵药材等名,特,优创汇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全国商品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研究和高好该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2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红壤资源农业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我国红壤资源的农业利用研究划分为考察、垦殖与培肥阶段、改良整治与综合利用阶段及可持续利用研究阶段3个时期,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对红壤资源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所采取的整治与利用措施,总结了目前存在的4大主要问题并提出了4条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是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的评价有利于指导这一战略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包括农业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农业土地永续利用两个方面。研究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农业土地永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具有动态性,地域性,服装又服从于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若干矛盾,如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粮食、能源、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莱西市总人口72.11万人,拥有农业人口61.58万人,是一个荣获经济实力全国百强县(市)、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市、为民服务代理中心率先推广的先进市、首批省级文明城市称号的市,又是全国商品粮食基地县(市)之一,莱西是一个人均土地资源不足的县(市),加上耕地逐年减少,地力下降,土地污染和旱涝灾害严重,因此,我市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土地资源的利用对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绿色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防治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简述了我国农业环境资源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绿色经济概念,并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分析了低丘红壤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替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表明,农村进入经济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退化初步得以遏制的新时期,其发展对策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建立立体大农业布局,形成种养结合食物链,瞄准优质资源,实施农村经济“三、二、一”产业战略;优化生产经营体系,增强生态经济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1.
红壤水稻土肥力性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田条件下 ,通过选点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 ,土壤颗粒组成呈现规律性变化 ,粘粒 (<0 0 0 2mm)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3 9%下降到 80a稻田土壤的 1 7% ,而粉砂 (0 0 2~ 0 0 0 2mm)含量升高。土壤pH一般增加 0 5~ 1个单位 ;0~ 1 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荒地红壤的 4 5 8gkg- 1和 0 3 9gkg- 1增加到 3 0a红壤稻田的1 9 6gkg- 1和 1 62gkg- 1,其后 ,即使利用时间长达 80a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 ;土壤全磷含量 ,经 3a水耕利用后可从荒地红壤的 0 5gkg- 1提高到 1 3gkg- 1,表明通过施肥可使红壤磷素快速积累 ;而在水耕利用过程中 ,红壤稻田土壤的钾素含量呈下降趋势 ,经 80a利用的红壤稻田 ,0~ 1 0cm土壤钾素含量仅为荒地红壤的 80 % ;全铁和游离铁的含量也呈下降趋势。随着水耕熟化过程 ,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也明显升高。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的各项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还表明 ,荒地红壤水耕利用后要达到高度熟化的稻田土壤肥力水平 ,需要经过 3 0a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南丘陵区有丰富的气候和生物资源,红壤肥力是限制其潜力发挥的重要因子。本文着重探讨中亚热带红粘土红壤物理学肥力在不同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然后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筛选出评价指标,确定各自的权重系数,最后对土壤的物理学肥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林草地土壤相比,耕垦后表层红粘土红壤的物理学肥力在江西发生退化,表现在土壤结构遭破坏,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数量减少,土壤通气和气管孔隙减少,毛管孔隙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3.
丘陵红壤耕作利用过程中土壤肥力的演变和预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孙波  王兴祥  张桃林 《土壤学报》2002,39(6):836-843
通过区域尺度上两个时段的定位采样 ,结合田块尺度上的长期试验 ,研究了耕作利用变化对我国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区土壤肥力演变的影响。分析了土壤肥力演变的驱动力 ,建立了土壤养分变化与养分平衡间的相关预测模型。对比分析表明 ,丘陵红壤肥力的变化与养分平衡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在保持荒地和水田利用方式时 ,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 ;旱地系统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 ,但在不施肥的针阔混交林中却下降 ;荒地开垦为水田后 ,土壤肥力有增加趋势。旱坡地红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变化量与氮、钾的平衡量的显著相关 ,而土壤速效磷与磷的平衡量间相关不显著 ,其原因是没有考虑磷的固定和矿化。  相似文献   

14.
选择江西省南昌市郊区和余江县分别代表红壤地区集约化农业快速发展的大城市郊区和典型农区,研究集约农业利用下红壤地区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与调控措施.结果表明,20多年来,以南昌市郊区为代表的城郊菜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1.53%(一般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13.15~18.86倍,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1.15~1.35倍;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不明显,土壤硝态氮的积累不多;以余江县为代表的传统农区,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近90%的土壤有pH下降现象,平均下降达0.5个单位;同时部分农田土壤有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化肥用量的增加特别是磷钾肥的大量施用、以及畜禽粪肥的施用,是造成土壤养分富集和失衡、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工业生产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短期减量施肥、配合施用养分促进剂,以及通过施用缓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养分的过度富集与失衡; 适当施用石灰等碱性改良剂是防治土壤酸化的重要措施;而对于轻度污染土壤,可以通过施用化学改良剂(如石灰等),或种植超积累植物而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15.
红壤丘岗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何园球  沈其荣  王兴祥 《土壤》2003,35(3):222-226
针对红壤丘岗区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点,在岗地上坡布置了一组人工林恢复实验,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的阔叶林和混交林土壤养分前期下降,3年以后一直上升,总体出现赢余;原状的稀疏马尾松林和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养分一直处于下降状况,前期(1~3年)下降快,后期较慢,目前仍在缓慢下降,特别是自然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处于严重的退化状况。在开发利用红壤丘岗地过程中,必须注意增加地表覆盖度,避免盲目开垦,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这类土壤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慧  崔中利  周育  滕齐辉  王兴祥  李顺鹏 《土壤》2004,36(6):654-657
有机P农药是我国最重要一种农药类型,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广泛。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甲基对硫磷对红壤地区不同类群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随甲基对硫磷添加的浓度、微生物类群和培养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添加100 mg/L和500 mg/L浓度甲基对硫磷能明显增加土壤细菌的数量,细菌数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第10天左右;低浓度甲基对硫磷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平板混合菌体培养实验证明,甲基对硫磷通过抑制或者杀灭某些种类土壤细菌,从而大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中部分种类细菌数量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低丘红壤区旱地土壤渗透性与可蚀性定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东升  史学正 《土壤学报》2000,37(3):316-322
应用人工模拟降雨仪和Guelph仪对我国南方低丘红壤区旱地土壤的渗透性与可蚀性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红色土和红砂发育的旱地坡地0-5cm表层土壤饱和渗透率Kfs与土壤的可蚀性K呈现负相关,且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可概括为:K≈a.K^-bfs c,其中a,b,c均为土壤有关的系数。  相似文献   

18.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9,36(2):203-217
本文着重探讨红粘土红壤化学和生物学肥力在利用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并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评价红壤化学和化学肥力演化的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红粘土红壤的要草地及荒地系统由于长期受侵淋溶等退化过程的影响,土壤养分水平已跌至“保底”值.垦殖利用后,其化学肥力随着耕垦熟化过程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及交换性Ca、Mg含量均增加,而交换性A1含量降低。同样,林草地系统红粘土红壤的生长学肥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然土壤、旱作土壤、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和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丁昌璞 《土壤学报》2008,45(1):66-75
以原位测定资料作基础,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主要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和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同属于氧化性土壤,Eh为440~73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0~4.01×10-5molL-1,一年内基本上处于氧化状态,物质转化迁移微弱;水稻土的Eh为670~-7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1~17.8×10-5molL-1,变动范围从氧化性到还原性,氧化还原状况随水分条件而周期性变化,物质转化迁移的强度和速度远甚于前两者;依据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可将其划分为氧化性、氧化还原性、还原性三种类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特点为:Eh与还原性物质量之间相关性良好、具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分异、不均一性显著、变动的范围宽和变化的可逆性强。  相似文献   

20.
红壤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江西省红壤地区主要林区的铜鼓县和德兴县选择不同林龄(1~28年)的杉木人工林样地采用随机网格法对土壤分层取样,并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从造林阶段到5~8年的幼林期,包括林地凋落物层、土层厚度、有机质、全N、CEC、BS、pH和速效N、P、K在内的林地主要土壤质量性状大幅度退化。随着树龄的增大,林地土壤质量性状开始缓慢恢复。但是,即使杉木人工林进入了主伐期,土壤质量性状的恢复程度仍选低于其初始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